1999年末,刚获甲A双冠王的山东鲁能新建起局域网,专门招了一位学IT的工程师负责网络维护。见他平时不是很忙,其他部门一有忙不过来的活,都找他来帮手,久而久之,工程师变成了一个打杂的,没多久就辞职了。
把16年前的工程师置身于现在,毫无疑问,他就是当下体育产业最为奇缺的互联网人才,但16年前的故事仍在重复。
有一次,我给一支CBA球队做官微更名并进行认证,需要官微移动端管理员在PC端和我同步操作,可是过了约定时间很久,他一直不上线。打电话一问,赞助商送来300箱水,他被叫去搬水,整个下午都没时间上线。还有好多官微,主场结束比赛已经很久了,还不见更新即时赛况,我一了解,都是负责撰稿和推送的人正在忙着清场,干的都是收拾毛巾、撕掉地贴之类的份外杂活。
一方面,体育产业对互联网人才有着很大需求,但互联网人才进来后,又很难得到应有的善待。尤其竞技体育这个圈子,讲的是成王败寇,这场你输了,下场的票就不好卖;今年你成绩不好,明年给你投的赞助马上大打折扣。因为它还处在偏传统的底部,一些互联网思维,在这里暂时用不上,就算有互联网人才进来,也只是储备人才,那么给储备人才定怎样的待遇,这是一个新的矛盾。
比如一个官微管理员,如果他就职于一家互联网代运营公司,月薪差不多是6000块钱的水平(如果懂设计、会自主研发H5,分分钟过万),但去一家职业俱乐部只能拿4500,如果他也拿6000,同事们会有非议,会说为什么他一来就拿6000?而任何一个老总都不会因为一个储备人才去打破平衡,去重新调整薪酬体系。
既然如此,把待遇定高一点,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岗位,是不是体育产业马上就能吸引互联网人才进入?事实上,可能还会存在“八字相克”的死结!
因为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你一个人去研究这些变化,和一群人共同研究探讨,效果有天壤之别。互联网人讲究扎堆,就说程序员吧,你眼中的程序员通常是木纳、死宅,可是一群程序员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由里到外都是Open的,是话痨中的战斗机。把其中任何一个放到另一个不同的环境下,即使不被孤立,他也不会主动去融入大家伙,因为没有共同语言,甚至互相看不起都是有可能的。
1月26日,微信试推红包照片,懂互联网的,会去研究这究竟是在测试日活还是针对支付宝的杀招;不懂这些的,只是在感叹“穷得连朋友圈都刷不起”。两者完全没办法在一起对等沟通。
一个互联网人,来你这里一段时间后,又去以前的圈子聚会,他会发现自己已经落伍,新近发生的互联网的变化,他的敏感度和认知度会明显不如前同事们。这样对他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都很不利,对你也不利,因为你当他是储备人才,可是储备了一段时间该派上用场时,他已不是最适合岗位的那个人。所以他或许宁愿在以前的圈子里拿4500,也不愿去一个偏传统的行业拿6000。
也许你会说,现在中超不是已经吸引了阿里、苏宁、京东这样的电商进驻了嘛,那我只能说,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模式能不能在球队管理、俱乐部推广和招商等方面得以复制,远还没到出结果的时候。至于和中超一样站在中国职业化改革最前端的CBA,包括移动端在内的视频网站的入场,已经算是它最大的互联网元素了吧。
·END·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或编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