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哥,你怎么评价詹姆斯?”
在微博上,除了“如何成为一个像你这样的NBA记者”,我被问及频率最高的话题就是詹姆斯,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贴上了“詹蜜”“詹狗记者”等标签。后来微博问答开通,很多人甚至愿意付费来得到或者旁观我的回答,无非两个原因:一是我曾在迈阿密驻站四年,跟队报道了詹姆斯和热火的很多细节;二是我对詹姆斯这个人本身有极高的兴趣,关注得多,了解得相应也多一些。
获得跟队采访詹姆斯的机会,实际上有点意外之喜。
2010年夏天,新浪体育获得NBA比赛的转播权,为了将视频权益最大化,他们开始招募全职驻站记者。当时我在《篮球先锋报》做记者兼责任编辑,平时主要工作是编译外电和组织版面,休赛期球星访华以及NBA中国赛时负责一些采访工作,也凭借这些采访,在业内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新浪体育最先找到我时,是想让我去跟队采访易建联。阿联之前一个赛季表现不错——如果不是因为伤病,他后来在NBA的局面可能完全不同,他在那个夏天被交易到华盛顿奇才队,事业面临新的起点。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哪怕对《篮球先锋报》的工作环境多有不舍。
自中学时代开始,受迈克尔·乔丹和芝加哥公牛队的影响——联合中心的画面一直刻在我脑海中,我就定下了做NBA记者的目标,随后十余年的学业都围绕这个目标前进,包括毕业后进入《篮球先锋报》。我最初跟苏群老师说的也是,编辑不是我的职业规划,终极目标还是要到美国前方去采访。
记得当时跟新浪体育总监陆洋和NBA频道主编黄硕当面沟通完,他们给了我一个与最初offer不一样的目的地——迈阿密。是的,跟队采访报道热火三巨头。他们给的理由也很简单:“这样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你的语言优势。”
在那之前,迈阿密之于我只存在影视作品中,贫富差距悬殊、度假天堂、犯罪高发;热火之于我,只有韦德和奥尼尔的逆转夺冠,只有王治郅不受关注的NBA生涯最后一战。而詹姆斯,虽然曾一次次惊叹于他的全能与霸气,但对他的为人、对他性格的了解,几乎为零。但是我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球星,这是一支将备受关注的球队,对任何记者来说这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没有犹豫,追逐十几年的NBA记者梦,就在眼前,我迫不及待要去到前方。
理想很美,现实很残酷。尤其是驻站第一年,迈阿密不像休斯敦,没有中国同行帮忙,任何事情都得自己摸索:短期租房不知道上哪儿找、出差租车不知道怎么启动、球队客场投篮训练计划该问谁、怎么跟教练球员约专访……这些困难曾让我焦头烂额。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经历有点儿类似詹姆斯,同为1984年生人,他也是离开家乡,为梦想来到另一座城市打拼,需要应对各种场内场外的挑战和困难,到最后,这些都变成了我们各自人生中的经历和财富。
詹姆斯加盟热火时才26岁,年轻气盛,加上舆论围攻后他选择与全世界为敌,媒体有时候都成为他的出气筒,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他会在跟队记者发布自己的负面报道后,临时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参加赛前例行采访;他会把记者的报道打印出来,用马克笔标出那些质疑自己的语句,放在更衣柜里做展示;他会在总决赛失利后的发布会上公然挑衅记者——我将继续我的潇洒生活,而你们会回到普通中去……
整整那一年(2010-11赛季),詹姆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和外界的争斗上,反而缺少了对球场的专注。对小牛队的总决赛失利,他把自己关进了小黑屋,痛彻心扉、大彻大悟,所以我们看到了他之后一年的成熟。
詹姆斯在奔往30岁的路上完成蜕变,不仅去除心魔拿到职业生涯首冠,还完成了超高难度的卫冕,一举明确了自己的历史地位。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拿他和乔丹对比的声音越来越多。
然后他回家了,一个起初超出我预料的决定。
詹姆斯在迈阿密有兄弟、有事业,还有全美无可匹敌的好天气,似乎找不到离开的理由,哪怕在总决赛刚刚失利,任何一支有三巨头的球队,总是不用担心总冠军竞争力的。
但是,迈阿密没有家,那是任何一个离家游子切不断的根,异乡再好也不如故乡。
巧合的是,我也很快回家了。因为正好在詹姆斯决定回家的那个夏天,我的妻子怀孕了,是一对双胞胎儿子,一向信奉家事为先的我,意识到我可能暂时出不去了。我不知道如果詹姆斯选择继续留在迈阿密,我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我所知道的是,在他回家之后,我也回家了,一切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那一年,我们30岁,而立不惑,我们各自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哪怕周围很多人都不解,但我们都明白对自己、对家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詹姆斯回到克利夫兰重启夺冠之路,我回到国内转身开始创业,都是从零出发,都是前面布满荆棘,却总能从失败中看到希望,从困难中看到进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5年4月,在詹姆斯即将开始第一年季后赛之旅的时候,我的两个儿子呱呱坠地,老大取名慕晨,这是纪念我媳妇的——怀孕那一年,她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但很少抱怨;老二取名慕玮,“玮”字左边一个“王”右边一个“韦”,纪念的是我在迈阿密那四年的逐梦岁月,也希望他们能像詹姆斯和韦德一样强大和无畏。
那个夏天,我早产近两个月的儿子们,在保温箱和各种不利因素做斗争。而詹姆斯,在勒夫和欧文先后赛季报销后,独自扛着骑士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虽败犹荣。
第二年的夏天,当詹姆斯双手分别捧着拉里·奥布莱恩杯和比尔·拉塞尔杯,当他声嘶力竭地呐喊“克利夫兰,这个冠军为你而拿”时,我的儿子们刚刚学会走路,在我家客厅刚搭起的迷你篮球架前,他们举起塑料球,像詹姆斯一样把球砸向篮筐,霸气十足。而这,就是我的总冠军奖杯。
写到这里,或许你们该明白我为什么要帮着做这本《王者归来》了。实话说,之前先后有不下五家出版社找我出詹姆斯的书,他们的理由足够充分——跟队采访这么多年,你出一本《詹姆斯传》会比《斯特恩传》好卖十倍。我一点儿都不怀疑这个判断,但一直觉得,出任何一本书都要对得起信任你的读者。《斯特恩传》赶上了他 30 年总裁生涯的结束,有我对他多年的了解和采访,更有无数同行给我的故事,那时不写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写了。
詹姆斯则不同,他的职业生涯仍在继续,未来还有很多可能,任何书写和结论注定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时机不到。当然还有时间和精力问题,创业之后事无巨细,我很难分身去写一篇长文,更何况是一本书。
好在,文霍斯特和麦克马纳民的这本《王者归来》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契机。我和文霍斯特在迈阿密一起驻站四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也曾和麦克马纳民在洛杉矶一起跟随湖人一年,詹姆斯回家后他转战克利夫兰,见证了詹姆斯的失败与成功,两人都是不浮夸、故事为上的记录者,是值得球迷阅读的真作者。
在我看来,詹姆斯是社交媒体时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巨星。因为年少成名,他一开始就被团队严密保护起来,这带来了两个直接影响。其一,公众形象展现完美,商业价值得以最大化开发;其二,也因为过度保护,导致其很多原本正常的事情被放到显微镜下(缺少其他素材),被舆论放大来解读,一举一动都逃避不了。他成了社交媒体最喜欢的评论素材,舆论两极分化,爱他的人和讨厌他的人一样多,从另一个角度,这也是商业价值。
很多人容易忽视的一样是,詹姆斯也是普通人,不爽时他会任性——我曾亲眼在更衣室看见,他在输球后怒扔自己的衣服,让原本等在他身边拿衣服的球童走开好远去捡;他还扔过我递给他的新浪吉祥物,尽管前一秒他还笑对镜头……但总的来说,他就是现役NBA球员的职业样板:场上拼尽全力把球打好,用领导力让队友变强;场下经营好自己的品牌,照顾好自己的家人,避开黄、赌、毒等一切干扰。仔细想一想,在他这个级别的球星中,詹姆斯罕见地没有任何重大负面新闻,或许,我们都太把他的一切想当然了。
《王者归来》并不是一本传记,截取的时间点只是他回家前后这两年,再往前的只做背景,作者用详实的幕后故事,还原了他决定前后、夺冠之旅的心路历程。最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本拍詹姆斯马屁的著作,他恰如其分地还原了詹姆斯性格最真实的部分,读着文字,我们如同身临其境般进入詹姆斯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犹豫、心机,感受他的智慧、勇气。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一字一句地全文翻译此书,感谢苏化语、张海彦、王鑫、潘谨勤等朋友提供支持,同时也要感谢支持《印象詹姆斯》的朋友们,尤其是专门为此书撰文的文霍斯特,还有魏寒枫和苏群老师拔冗作序。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詹姆斯,书中为我们讲述印象故事的23个人,既有在前线和詹姆斯经常打交道的跟队记者,也有在后方研究他表现的篮球编辑和数据专家;既有爱他到痴狂的迷弟迷妹,也有曾恨他入骨的路人和黑粉;既有为他建立球迷组织的铁杆,也有靠他精神支撑的普通创业者。无一例外,他们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詹姆斯的影响,从而与他产生或近或远的交集,他们亲历的故事最直观,他们眼中的詹姆斯更真实,而字里行间投射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
我们有幸见证詹时代。
最后我想借机感谢一下家人。我的岳母和母亲,在我创业为艰时,她们一手帮我们把两个孩子拉扯大,没有休息过一天,还有我的岳丈和父亲也是任劳任怨。我的妻子总是说,我的左手是事业,右手是孩子,没时间给她,但她一直在我心里。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儿子,Michael和Jeffrey,你们的出现,让Jordan完整了,我迫不及待要跟你们一起上球场打球。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
延展阅读:
23岁成雅虎体育知名NBA记者,来看Woj神接班人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