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斯台普斯中心对面的Kobeland,我突然有了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LA Live(没错,就是王俊凯18岁生日时被他的后援团包下的LA Live)广场变成了Kobeland,这是湖人官方为了庆祝科比球衣退役而特别设置的嘉年华。那儿有一个小型摩天轮,有各式可供合影留念的纪念品,有投篮游戏,还有现场DJ。
▲斯坦普斯外树立了大巨幅科比人像。
到处都是身穿各种科比球衣的人。一年半前的2016年4月13日,同一片土地上的热闹景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科比·布莱恩特职业生涯最后一场比赛那天,斯台普斯中心附近的地铁Pico站被改成了Kobe站。斯台普斯球迷商店里为科比退役特别推出的商品当天早上就被抢购一空,比赛前又完成了一次补货,这个球迷商店在那一天就卖出了价值120万美元的科比商品。
距离湖人主场五六个街区外,早早就能看到成群结队身穿科比球衣的人涌向LA Live,路边伴着不少黑人大叔拿着各种科比主题的海报、T恤和假冒球衣沿街叫卖。而当天来到这里的人,多半是没有买到球票、无法进场观看比赛的球迷。
▲2016年4月13日临时改名为Kobe站的Pico车站。
我想起了前两天从洛杉矶抵达美国时和海关入境检查人员的对话。
“为什么来美国?”
“为了看湖人的比赛。”
“大老远从中国来,就为了看湖人的比赛?”
“是的,科比球衣退役战。”
“哦。都是来看科比的,因为有他比赛才值得看。球票很贵吧?”
“没错,一张票400多美元。”
我不知道这个检查人员这些天到底遇到了多少像我一样越过大半个地球专程来到洛杉矶看科比球衣退役的人,不过在比赛现场,我至少看到了五六个曾一起在湖人主场看过比赛的中国球迷。
某种程度上说,像我一样的80后和一部分90后科蜜还是很幸运的——我们开始看球时没能赶得上观摩乔丹的神迹,但上天赐给了我们科比;当我们处于热烈追星的年龄,有机会见证他拿到5枚戒指;当我们取得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后,还能赶上科比职业生涯的尾巴,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见上真人一面。
▲球馆附近一面巨大的涂鸦墙,科比球衣退役战开始前,不断有科比球迷来到这里合影。
1999-2000赛季的西部决赛。还留着蓬蓬头的科比把球向空中一抛,奥尼尔在空中接球后将球狠狠摁进篮筐。这个画面永远刻在了我的脑子里,那也是我对科比的最初印象。
之后十多年时间,我始终没有去美国现场看比赛的想法。毕竟,我首先得能攒到去美国旅游的钱。
真正让我决心一定要到湖人主场看科比比赛的,还是2013年科比的跟腱断裂。说起来很俗套,但这突然让人产生了一种“把握当下”的强烈意愿。于是我自己办签证,自己买机票、订酒店,算好科比复出时间后,又提前买好了2014年初两个湖人主场比赛的球票。
科比如期在2013年12月初复出了,可他在12月17日和灰熊的比赛里再次受伤,左膝胫侧骨骨折最终导致缺席了那个赛季剩余的全部比赛。
是的,平生第一次为了在现场看科比打球,我花掉了近半年的积蓄,最后连科比的影子都没见到——他甚至没有像普通受伤的NBA球员一样、西装革履地出现在我看的两场比赛的板凳席上。
我想大多数80后中国球迷在为偶像消费时,和我走过基本相似的一条路。从学生时代的报纸、杂志、海报,到后来的球衣、球鞋、代言商品,再到最后现场看比赛,这样一种“消费升级”的脉络,其实适用于任何追星族。
渴望与偶像近距离接触,大概是人之常情。
退役后的科比做电影、搞投资,他的商业帝国越做越大。但也是退役后,赛场——这个球迷能够接触到科比的最大平台,便不复存在——这很可能是多少退役后的中国行或者其他见面会无法弥补的。
这也是尤其让人伤感的地方。当我们这一代科比球迷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时,科比可供球迷消费的空间却在逐渐缩小。
每次到美国,我都会买一瓶科比投资的运动饮料BodyArmor。尽管这个饮料并不算很好喝,但是在心理层面,有了科比这个连结点,购买饮料的行为便拥有了更多意义。
▲科比及其家人与洛杉矶湖人队管理层在退役的8号和24号球衣前面合影。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科比球衣退役仪式现场观众的一员,大概是我为科比这个偶像进行大额消费的最后一次机会——作为运动员的科比,这次是真正的消失了。
2016年4月13日,科比以一句“Mamba Out”结束人生最后一场NBA比赛。2017年12月19日,科比同样以“Mamba Out”结束了球衣退役仪式。湖人和勇士经历一个加时的比赛打得那么激烈,可科比大多数时候还是坐在场边哄着自己才一岁多的小女儿。
曼巴离开了,现在的科比,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商人。
在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我写完这篇文章。这大概是我能想到致敬科比的最佳方式了。
延展阅读: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