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哥专栏:体育媒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017-08-28观点黎双富

体育媒体的日子不好过,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由此衍生出来的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数字媒体的视频化,以及用户获取成本越来越高、获得用户后如何变现的问题,困扰每一个体育媒体从业者,即便在传媒业高度发达的美国,体育媒体的现状也非常尴尬。


微信图片_20170828105833.jpg


最近跟美国同行聊天,得到两条有些让人唏嘘的线报。


一个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体育出版物Sporting News(体育新闻周刊,已出版131年),在经历2008年变成双周刊、2011年改成月刊,再到2013年结束纸质出版专注网络新闻后,最新的变化是,公司把拥有的两处房产做抵押,拿到的贷款全部投入做流媒体付费视频业务DAZN。而媒体内容的作用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不再是为球迷和广告主服务,而是如何把吸引来的用户转化为订阅用户。


换句话说,媒体成为了DAZN的市场推广工具。这个判断并不缺乏证据,去年年底,2013年接手Sporting News的Perform集团(旗下还有世界知名的足球资讯网站GOAL.com),继当初就裁掉12个记者后,去年底又裁员8人——相当于现有采编团队的四分之一,现有采编团队也是人心涣散,从本质上来说,做体育报道跟做体育视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种,两种逻辑。


无独有偶,另外一家老牌传统体育媒体Sports Illustrated(体育画报,中文版已于去年年底停刊),之前很多年,每年都会出50期杂志,去年出了45期,今年计划出38期,我听说他们明年只准备出24期。这跟纸质杂志销量持续下滑紧密相关,也跟SI发力短视频不无关系。


这还不是最坏的,他们每年最赚钱的那期泳装特刊,最近计划独立出去单独成立公司,差不多等于切走蛋糕上的水果和奶油。


微信图片_20170828105841.jpg

▲ 体育画报旗下的泳装特刊计划独立出去


除了这两位老大哥,另一位大哥ESPN最近几年的日子也不那么顺利,传统电视订阅用户的流失——近五年减少超过1200万(2011年巅峰时用户规模过亿),新媒体渠道迟迟打不开,高企的版权成本压力导致连续裁员等。好在它的优势足够明显,而且背后还有金主迪斯尼撑腰,视频业务是本行,转型相对容易。


跟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相比,一些新兴数字媒体则在狂飙突进,我举几个简单例子:以聚合新闻和策划十大内容起家的Bleacher Report(露天看台报道),自2007年成立开始,通过按球队整合新闻的方式聚集球队死忠,边融资边扩张,到2012年以1.7亿美元的价格被特纳广播公司收购。后者当时谋求体育内容的数字化,它的NBA等体育视频版权无缝嫁接到了B/R的App上,露天看台报道也成为了球迷获取资讯的第一选择之一,我也是他们的铁杆用户。


类似的平台还有SB Nation,这个在国内因名字经常被误解的平台,实际访问量比B/R还大。前身叫体育博客,成立于2005年,它的核心模式是挖掘一批想成为体育记者但能力或者时间又不够胜任全职媒体人的球队死忠,这些人被授予Site manager(站点经理)职位,第一时间将所负责球队相关的资讯和观点等放到博客站点上,他们待遇低廉,即便到目前每月最高收入一般都不超过600美元——说实话,这点钱还不如国内一个普通的今日头条作者月收入多,全靠热情和梦想支撑。


SB Nation目前拥有320个以球队或者小众项目为报道主体的博客站点,盈利模式主要还是靠广告,2015年估值就已超过10亿美元,目前和很多大媒体平台如CBS体育、雅虎体育、今日美国等共享内容。


除了这两家,还有几家最近几年冒出的体育媒体风头正盛。一个是MLB传奇棒球明星德里克·基特创办的球员论坛网,这个绕开传统媒体、让职业球员以自述方式跟球迷直接沟通的平台,解决了球员言论经常被媒体曲解、球迷比较难获得球员一手信息的痛点,一出生就获得资本关注,截至目前融资总额达到5800万美元。科比正式宣布退役、杜兰特决定加盟勇士等重磅消息最先都发自这里,成立不到三年,月均访问用户已超过500万。


微信图片_20170828105845.jpg

▲ 运动家网站以地区划分频道,付费订阅才能看内容,其口号是为当地铁杆提供优质内容。


另外一家是2016年年底才露面的The Athletic(运动家),它跟其他体育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容付费(有一定的试用期和免费阅读量),目前有月付7.99美元和年付47.99美元两种套餐,还有一个不同是,它的频道以地区划分,比如湾区、芝加哥地区,然后频道下面是该地区所有职业球队的深度报道,这种设计的好处是,美国球迷对体育球队的关注地域性较强(母队情结),而且往往不只关注一两支球队,适合这种地区分类。


运动家的采编团队大多来自传统媒体的资深跟队记者,他们在线报、资源和人脉都有足够积累。按照官方的预计,当一个地区的订户用于达到8000到1.2万人之间,网站就能实现盈利。因为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该公司在今年1月就获得了Courtside Ventures 23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总结下来就是,视频已成为体育媒体领域的风口,而传统体育媒体正面临极大的转型挑战,尤其是背后没版权、没金主的杂志和报纸,阵痛会愈发的深刻。相反,新媒体因为其清晰的定位和独特的商业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他们追求轻松有趣的内容,好玩丰富的互动,而且这一切基本都在移动端完成。这也是体育媒体的发展方向。


中国体育媒体的情况可能还要严重一些,因为我们本身就无太多体育文化可言。曾经风光无限的体坛周报,最多时一周三期报纸,在改回一周两期之后,现在又有消息说将改回周报,旗下一些单项杂志也在考虑停刊;以门户为代表的网络体育媒体,受点击量羁绊,内容上并没有多少的深耕,反而充斥着大量的标题党、口水文甚至低俗内容,这种情况在传统的报纸杂志式微之后变得愈发严重;而这两年新起的体育自媒体,目前更是出于无人监管的阶段,五花八门的烂俗内容以各种方式蹦入我们眼球。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体育迷没有付费意识,互联网体育付费产品的出现,也就是这两年才有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聚集了千万用户的媒体平台,一直都是靠投资方养活,变现异常艰难。


好消息是,以腾讯体育为代表的IP拥有方,通过会员付费收看NBA等慢慢淌出了一条路,PPTV也在抓紧跟上。等球迷的付费意识明确,中国体育媒体或许会迎来新的机会,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借鉴美国同行的一些模式,在移动化、垂直化和球迷痛点上再做做文章,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


富哥专栏:内马尔和欧文,二当家的逆袭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