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着指头数,目前全国范围内公开的运动康复融资项目不超过3起。随着弘道公布A轮数千万人民币的融资消息,资本对这个领域的探索又进了一步。
康绍勇参加完一场运动康复座谈会,马不停蹄又赶回北京。即使A轮融资刚敲定,这位弘道运动医学诊所的董事长看起来也并不轻松。相比于其他行业,运动康复类公司在融资后需要解决的头疼事情更多。
A轮,数千万,由清华控股旗下基金对弘道的这次投资是运动康复行业的第三例。再之前,仅有2016年10月健行者运动康复获得数百万天使轮融资,体创动力今年1月获得2000万元天使融资。不同于这两个更加年轻的团队,弘道扎根在这个行业已经超过5年,且在北京目前拥有4家营业门店,标准收费在每小时700-1300元之间。
全国范围内,运动康复创业机构(不含住院康复)众多,按治疗师团队分类,大致有6个类别,以下为懒熊体育不完全统计:
・以国家队、省队队医为主的机构:如海斯康运动康复、刘东森工作室、星辉莱恩、国安万鼎、小冉哥运动康复、唯宝运动医学中心。
・以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为主的机构:如健行者运动康复工作室、抒坦运动康复、锐博康复、宁创体育等(这类机构数量众多,是目前运动康复创业的主要形式和群体)。
・以物理治疗专家和体能专家团队为核心的机构:如陈博士体能康复工作室、英智运动康复、A-T集团。
・以运动医学医生为主的医生集团:如嘉颐天和。
・以运动医学医生和康复治疗师团队结合的医疗机构:如弘道运动医学诊所、体创动力、德尔康尼骨科医院运动医学中心等。
・以康复技术培训团队和设备结合的机构:如动能趋势。
弘道算得上是中国最老牌的运动医学诊所之一,加上有医疗牌照加持,长久以来在专业运动员和业内口碑就不错。和大环境的窘迫现状一致的是,弘道一直以来也受到行业人才短缺、培养周期过长、受众认知不清晰等问题的困扰(相关阅读:运动康复是座未来大金矿,这里有一份它在中国最真实的现状观察)。发展的5年多里,康绍勇说,“我们已经不知道踩了多少坑”。
到现在,弘道已经摸索出一套具备自我特色的业务形态,围绕弘道运动医学诊所,展开了“弘道职业健康培训”、“弘道SMART学院”、“弘道复健”、“弘道爱童儿童发展中心”四个业务板块。
这其中,康绍勇把重点放在弘道SMART学院上,以聘请的香港中文大学运动康复系教授李志端博士为核心,SMART学院按一季度的周期做课程和实践培养,每周期会员12-20人,每季度以3-5个国外临床康复的新近理念、技术为主题。
“这个板块实际上赚不到多少钱,但很关键”,康绍勇把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看做过去几年最重要的事情,“现在基础已经打得差不多了”,他说。
近一两年,资本对运动康复行业始终停留在关注的阶段,关键点就在于,这门看起来“笨重”的生意,从医疗资格准入、设备投入、场地选址装修、人力成本等都属于高壁垒的“重资产”产业。而一旦资本进来,人才跟不上的情况下,即使大规模扩张店面数量也撑不起一个好的品牌口碑。
SMART学院的意义就在于聚集行业人群,为弘道的人才储备提供支持。
弘道并非唯一一家尝试建立人才培养标准的公司,更早些时候,A-T运动康复中心创始人谭超告诉懒熊体育,在人才培养、服务流程标准化上,A-T从参考国外体系到自主研发,借助线上App等形式在逐步落实的过程中,这个探索的时间维度超过两年。
弘道的优势在于长期稳定的行业口碑和运动损伤患者的积累,这也是后期口碑传播的关键——口碑传播是目前这个行业用户产生消费最关键的因素。
早期弘道围绕核心运动康复专家林轩弘积累了一批运动员用户,到现在,“运动员现在占40%-50%,比例是降下来了的”,康绍勇认为这个变化始终是正向的。
弘道职业健康培训则是面向运动爱好者和普通受众,做运动损伤、运动防护、运动康复相关知识科普。提高受众认知是目前大部分运动康复机构致力于在做的事情,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联合企业、高校等举办讲座,和赛事合作做保障等。一方面作为自身引流的一种方式,同时提高区域性市场受众认知。据介绍,弘道在这个板块以企业为主,通常给大型企业做专场。一个好的现象是,国内整个运动康复市场形成较为良好的共识,对这个板块的参与度较高。
另外,弘道复健和弘道爱童发展中心两个板块还处于试点阶段。前者主打社区,后者人群定位在儿童。康绍勇坦言,儿童板块较早做尝试,但效果并不佳,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这轮融资过后,弘道并不急于快速扩张门店,摆在第一位的仍是回归正常的商业逻辑,稳固发展,“将前期流程标准化,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康绍勇认为这种投入是值得的。
接下来更为实际的做法是,弘道将与国内的一些体育院校合作,从大三开始介入,让在校生提前进入弘道体系学习。
类似的做法在由王坤创立的抒坦运动康复有所体现。北体毕业生王坤人才来源主要是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大运动康复专业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在100余人左右,只有将近30%左右比例的学生选择继续从事这个行业。这部分人普遍会选择提前进入国家队、省队、运动康复机构、医院等方面进行实践学习。
对弘道而言,做院校方面的接洽是将这一通道明确到市场上来。
更早两年,弘道也与一些资本有过接触,在康绍勇看来,那个时候的弘道并不需要资本的介入,“因为市场没有完全准备好,再就是也没有合适的资本”,康绍勇认为弘道需要真正懂这个行业且有耐心的资本进来,“这个回报周期可能是5+2,而不是一般VC的3+2”。
康绍勇的观点在一些同行里也得到认可,当资本认真揣度这个行业的同时,先行者们对资本的要求同样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在英智运动康复集团副总裁李敬崴看来,运动康复行业目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企业功能都不完整,弘道此后也要为规模化发展做好技术人力的补充,管理以及品牌市场的构建等等”。
无论如何,对仍在观望的资本来说,弘道的融资案例都值得借鉴。“现在这个行业根本没法投”,一位体育行业资本投资经理在接触了一些运动机构后给出这样的结论。
康绍勇认为,运动康复目前大浪淘沙,处在产生行业规范和标准化的阶段,“只不过大家现在还在杂乱无章地攻城掠地各自为战,但也恰恰说明这个行业在蓬勃发展”。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