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大众的视线再次聚焦到这个从来不缺关注度的繁华都市。这里的政治、文化、经济、艺术乃至商肆美食,都牵动着各方的目光。但是,如果以体育的视角看香港,这座东方之珠又会折射出怎样的光芒?
一. 体育中的定位身份与爱国主义
香港自从1997年回归后,在竞技体育领域,香港体育事业可以单独保留、独立开展,还可以以地区身份参与世界级比赛。体育也成为了香港自我身份定位以及与内地沟通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
跟据国内学者论文《香港体育管理新架构及其运行机制》,从 19世纪50年代始,港协暨奥委会及其会辖各体育总会,就开始负责管理并自己组队参加各种本地和国际比赛;1982 年香港建立了银禧体育中心 (现为香港体育学院 )用于改善运动员的训练条件,1990年成立了康体发展局,主抓竞技体育事务;1994年 4月 1日,香港体育学院并入康体发展局。进入21世纪,香港在体育委员会下设专门的精英体育事务委员会,各种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相关事项,都要经过体育委员会向民政事务局局长提供意见。
在这样的职业体育管理机制下,20年来,中国香港运动员在自行车、乒乓球、羽毛球、击剑等项目上经常取得不错的赛场成绩,代表运动员有黄金宝、李慧诗、高礼泽、帖雅娜、叶佩延等人。
1996年,李丽珊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女子帆板冠军,这是目前为止香港在奥运会中获得的唯一一枚奥运金牌。从2000年悉尼到2016年里约,香港代表团在连续五届奥运会中共夺得1银1铜。香港2016年派去里约奥运会38名运动员,没有任何人获得奥运会奖牌。这对于一个人口有700万的地区来讲,这个比例并不合理。
各方也在分析这个现实背后的原因。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是中国香港赛艇协会(HongKong,ChinaRowingAssociation)前主席,他曾经在《南华早报》上发表观点,认为在香港只有少数学校对某些体育运动,例如体操,在进行专项的培训,而且教练资源也非常有限。所有,运动员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和资源进行正规的训练。全职运动员在香港并不多见,很多人都是在一定年纪后才开始从事某项体育运动,除了运动员身份外,还有其他工作。
香港《明报》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曾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发布的学校体育课程文件显示,香港中小学体育课时中位数为每周90分钟,不及日本、韩国及内地。
在港英时期,英国人对于健康身体、健康生活的观念并没有太多的渗透到香港居民中间,当时主要从事体育运动的以外籍人士、精英人士居多。港英政府于 1973年设立康乐体育局,鼓励居民使用康乐体育设施,推广设施的用途。1974年底,该会下设康乐体育事务处,扩展和推广香港的康乐体育活动;1990年成立香港康体发展局,目的都是为了推广社区体育运动。
回归后,康文署设立,为康乐体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005 年,康文署通过辖下18个地区康乐事务办事处推行地区社区康乐体育活动 。
岭南大学外交及国际关系学教授布莱恩·布里吉斯(Brian Bridges)曾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香港政府明显地将发展运动的策略从精英体育转变为大众体育,希望将香港打造成一个具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能力的都市,但是我不认为香港的体育文化改变了太多。”
《环球时报》一篇报道提到,在香港各主要政党的竞选政纲中,体育政策大多仅占一小部分——公民党在竞选政纲中,以1100多字阐述体育政策,占4万多字政纲的2.4%;民主党在政纲中建议减少学童的家课量,有时间多运动,并提出提供就业机会,保障运动员生计;另一主要泛民政党工党,则未提及任何与体育直接相关的政策。
布里吉斯表示,在政府层面,体育虽然一直被提及,但是从来不是首要议题。
而内地的体育事业发展却越来越快,一定程度上微妙地影响着香港民众的情感。一方面,体育是香港居民保持自己独立身份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当中国香港代表队和中国队在赛场上狭路相逢,总会激发起另类的情愫;另一方面,体育也是内地培养与香港同理心的一种方式。
最近几届奥运会后,中国奥运金牌获得者都会访港,展示中国体育方面的成就。《南华早报》的记者詹姆斯·波蒂厄斯(James Porteous)认为,这种做法或许有助于在香港培养爱国主义、激发香港民众对祖国情感。
香港大学长年进行一项香港居民对于民族身份、统治者信任度以及对未来信心的调查。这项调查各项结果的最高峰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那一年。
而在2017年6月的调查中,只有3.1%的18-19岁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份是 “总体上的中国人”,20年前,这个比例是31%。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香港就举办了奥运会的马术比赛。最近,香港的体育协会主席霍震霆(Timothy Fok)还公开表示,北京如果想要申办世界杯,那么香港可以在班赛方面提供支持。
20年来,两地的体育交流已经不是因为某届大赛才被触发的偶然行为。香港体育学院在精英运动员培训方面经常与内地交流。
据新华社报道,除了与内地多所体育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合作外,多个体育项目如自行车、体操、击剑、乒乓球、游泳、武术的运动员也经常与国家队及不同省市的运动员交流。在2015-2016年度就有11支队伍曾参与内地集训,另有4个体育项目(即自行车、剑击、乒乓球和武术)的成年运动员队伍,曾邀请所属体育项目的内地运动员来港一同进行训练。体院也自1999年起与北京体育大学为香港运动员开办五年制的运动训练教育学士学位兼读课程。
二. 体育公司亚太地区的大本营
1995年,《华尔街日报》与Heritage Foundation(美国传统基金会)联合发布了《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这份报告认为香港的经济自由度为全球最高。到今年201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已经连续推出22期,而香港也连续22年名列榜首。
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吸引了大量跨国集团入驻。据高纬环球(Cushman & Wakefield)2016年发布的一项“亚太区域总部”报告显示,将亚太区域总部设在香港的跨国企业多达1389家,而上海只有470家。这充分说明了香港对跨国企业的吸引力,体育产业中也有一些大公司曾对这颗东方之珠情有独钟,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纷纷又把重心转移到了大陆。
NBA
1989年,时任NBA总裁的大卫·斯特恩(David Stern)在央视大楼外的传达室里与央视签下转播协议。3年后的1992年,NBA却将办事处开在了香港。NBA在香港这一待就是八年,直到2008年1月才回到北京成立了NBA中国。
耐克
耐克曾将亚太区总部设在香港多年,但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耐克不得不在2009年进行全球大范围重组,亚太分区遭到撤销,香港的耐克亚太总部也不复存在,受影响的员工近两百人。
阿迪达斯
耐克老对手阿迪达斯的亚太总部也曾位于香港。与耐克一样,阿迪达斯也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于2009年撤销了亚太总部,关店裁员是免不了的。
彪马
彪马集团于2007年被法国的开云集团以79亿美金收购。这个开云集团不简单,旗下拥有众多奢侈品品牌,如Gucci、Bottega Veneta、Saint Laurent、芝柏表(Girard-Perregaux)等。开云集团的亚太总部就设在香港。
波鞋街
虽然耐克阿迪等大牌的亚太总部纷纷撤离香港,但这不妨碍香港运动鞋市场的火爆,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地处旺角地区的花园街。1980年代起就有许多运动鞋店在这花园街开业,逐渐形成运动商店一条街的规模,花园街也有了“波鞋街”的别称。所谓波鞋,就是广东话里球鞋的意思,“波”的广东话发音与“Ball”相近。无论香港本地人还是大陆游客,甚至连外国体育明星来到香港时,也会去这条“波鞋街”逛逛。
三. 独特历史催生的港式运动生活
由于独特的历史、政治背景,香港同胞偏爱和擅长的体育运动与大陆略有不同。受英国文化影响,在香港更流行马术、高尔夫、赛艇等带有“贵族气息”的运动。
赛马
赛马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运动项目了。赛马之于香港已经不止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一个象征。据记载,在英国侵占香港后就有赛马比赛举行。马会在香港更是有着极高的地位,不少港人都将马会会员视为上流社会人士的标志。香港大大小小的赛马比赛更是不胜枚举。而在大陆,赛马的受众人群相当有限,赛马比赛也更像是大陆马业的一种推广手段。
马术
与赛马息息相关的马术也是如此,从08奥运将马术比赛场地定在香港就可见一斑。香港约有2000余人参与马术运动,在国际赛事中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在大陆,大多人对马术的第一印象还始于华天。华天是中国奥运史上首位参加马术三项运动员,也让越来越多的大陆人了解、参与到马术运动中。
英式橄榄球
与赛马类似,英式橄榄球进入香港也和英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据香港橄榄总会的记录,橄榄运动的起源于赛马相近,香港国际七人橄榄球赛更是一项受世界认可的赛事。国内橄榄球运动的发展也离不开香港发面的推动,自1991年开始香港橄榄球总会便派职员到北京协助发展橄榄运动。在香港方面的帮助下,中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成为了国际橄榄球联合会的成员,并在北京、上海举办了国际七人橄榄球赛。
帆船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运动便是帆船了,香港的奥运首金也产生在该项目上。李丽珊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女子帆船金牌,这也是香港在回归之前唯一的一枚奥运金牌。香港海洋条件优越,航海文化也非常浓厚。百年前英国人(没错儿!又是英国人!)就已经开始在香港建游艇会玩帆船赛了。而中国帆船直到08年北京奥运才由徐莉佳拿下首金。也是08年后,中国帆船运动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马拉松
渣打香港国际马拉松,是香港最大型的马拉松赛事。
1997年,渣打银行为了庆祝香港回归,首次赞助香港马拉松赛事,复办中断三年的“港深马拉松”。1999年,赛事首次移师至香港市区举行,以香港岛的中环金融中心为起点,以九龙深水埗运动场为终点,吸引了7000多名跑手参加。2000年,参赛人数首次超过一万人。
2005年,渣打香港马拉松赛得到香港特区政府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认可,成为“M”品牌赛事,即在香港举行并获得认可的大型体育赛事。
2012年,渣打香港马拉松赛首度获得国际田联认证为铜标赛,2013年升级为银标。时至今日,从第一届只有千人发展到2017年超过7万人参赛,近1%的香港市民参与到这项赛事中,渣打香港马拉松赛成为香港每年的体育盛事。
四. 赛场佳绩,与有荣焉
迄今为止,奥运代表团总共5次到访过香港。
*2000年,体操运动员刘璇、李小鹏,乒乓球运动员王楠等25位悉尼奥运会金牌得住,在香港进行了三天的访问活动,这是香港回归后,国家奥运代表团第一次访问香港。
*2004年雅典奥运会结束后,奥运代表团获得金牌的金牌运动员与教练代表团一起受邀访问香港。
*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的场地就设立在香港,奥运会的到来带动了香港市民的奥运热情。奥运会之后,内地金牌运动员再次抵达香港,与香港市民分享胜利的喜悦。
*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后后,林丹、张继科等奥运运动员访问香港与香港运动员在场上切磋交流,融洽相处。
*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内地奥运代表团第五次访问香港,这次的阵容更为强大,以当时最受追捧的中国女排、张继科、孙杨等42位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为首,高人气运动员傅园慧、林丹、苏炳添也一同前往,进行友好交流。
此外,香港也有众多我们熟知的运动员,如斯诺克选手傅家俊,自行车运动员黄金宝 ,帆板李丽珊等人,都是香港地区的优秀运动员代表。除此之外,香港的与内地的体育渊源还体现在了爱情上,跳水皇后郭晶晶与霍启刚的结姻,还有2002年嫁给了时任香港财政司的司长梁锦松的伏明霞。都是在自身取得不俗运动生涯,商业代言收入后,与香港的杰出男士喜结连理。成为了内地运动员与香港的一段佳话。
(懒熊体育作者:王怡、侯迪、王昊鹏、岳坤朋)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