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有多火已经不必赘述。根据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检测平台Trustdata发布的《2017年4月共享单车行业数据报告》,共享单车的DAU(日活跃用户数 )已达715.9万,接近网约车848.6万的DAU。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共享单车在2017年第二季度末将有望超越网约车,成为用户规模最大的共享出行方式。
但随着资本的持续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5月2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来自政府的监管和规范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根据公开资料,成立于2015年6月的ofo已在全球4个国家的100座城市连接了近600万辆共享单车,累计骑行人次超过10亿人次。5月23日,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来到懒熊体育千人社群公开课,回顾了ofo的创业历程,以及在他眼中共享经济给城市带来的改变。
以下为课程分享节选:
为什么创业
从小到大,我对自行车有一种特殊情节。2009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加入了北大自行车协会。第一次骑车拉练就认识了现在ofo的CEO David(戴威),我们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学的是考古学,不想去田野挖墓,当然也不想进故宫去修文物,所以我们就在想能不能围绕我们热爱的东西,围绕自行车去创业。
最早我们的想法是做自行车的骑行旅游。你骑在自行车上的时候,没有时间去玩手机、玩ipad、看电脑,你能做的只有两件事:跟你身边的人交流,去认认真真地欣赏周围的风景,听一听自己呼吸的声音。这是非常棒的体验。我们当时决定一头杀起去,也没有对未来的判断。我们注册了一个微信的平台,发布骑行线路和旅行的文章,寻找沿途的吃住、休息站和补给。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中,我们尝试各种不同的线路,ofo小黄车最初的种子用户都是从当时骑游用户里转化过来的。
当时我们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想法。深圳红树林周末有很多人,大家在周边店家租自行车骑。我们就想,能不能从这些短途骑行旅游的客户里抓取一些,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用户,然后向他们推荐长途骑行旅游的产品。当时我们作了一个大胆的补贴,跟红树林周边的其中一家租车行谈判——只要来一个用户到这个租车行里,我们免费给他补贴一瓶水,这瓶水的价格大概在三到四块,也就是说我用三、四块钱去获取一个客户。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了大量用户。
在两、三周左右的时间里,我们整个骑游平台用户基本就达到3万。但从现在看,这个获客经验并不可取。实际上在红树林周边做这种短途的用户大部分都是从外地过来旅游的,忠诚性很低。那是一种虚假的繁荣。骑行旅游规模不好做大,加上对外补贴,到2015年5月13号这天,我们就发不出工资了,账户上只剩了四百块。
我们一直以来在说,ofo从创业之初到现在实际上是经历过生死的。那时候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好的时间点。我们身边有很多大学毕业出来的朋友做教育、做AR、做培训,做七七八八的的,他们一顿拿钱,唯独我们不拿钱。我们陆陆续续见了四十多家投资机构,但是没有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愿意给我们出term(投资意向书)。所有人都觉得我们做骑游这件事非常不靠谱。
在不断思考和不断琢磨下,老戴(戴威)突然冒出了做共享单车的想法。
第一桶金怎么来
我们发现,基本上每一个新生入校都要买车,然后在毕业离校的时候直接把车扔在学校里。学校保卫部门每年都会出动专门的安保力量来清理废旧自行车。当时我在学生会工作,想说能不能把这批自行车拉出来,看一看哪些还可以使用,进行翻新、重整,然后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同学。具体落实的时候,我们一共翻新出来200辆车。然后让同学们填表来申请。我们最初的意愿是希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来申请,但后来,很多人假装经济困难来冒领自行车。这200辆自行车就被一扫而空。
加上那时共享经济很火,我们仔细研究了airbnb、uber和滴滴,想能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套到自行车上,让所有的老师和同学能实现随时随地有车骑。
5月13号那天,David下决心说要做共享单车。那个时候正好赶上七、八月份毕业生要离校。老大就要我在微信公众号写几篇文章,让同学自愿把车共享出来。
我写了《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和《我们有一个梦想:要北大人实现随时随地有车骑》这两篇。有一点标题党,但是的确很清楚、明白地表达我们要做这件事儿。最后阅读量超过了三万+,帮我们在北大校园内打出来。
虽然很多人知道了我们,但是依然没有很多人愿意把车共享出来,那段时间我们自己也非常痛苦、纠结。一直到2015年6月6号,我们第一个用户把自己的一辆山地自行车给我们,说愿意支持我们的梦想。我们给这个车上了我们第一个共享单车车牌“8088”,那个时候我觉得真是天降甘霖。
从2015年6月6号开始,一直到这年9月份开学,我们一共收到了2500辆同学、老师共享出来的自行车。我们把这件事命名为“共享单车”,因为它的车是真正的来自于用户。
当时在学校做的时候很简陋,基本是一个十多人小团队,也没有能力开发app,产品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概念,非常粗糙。这告诉我们一定要给用户提供标准统一、一致的服务。后来,我们去寻找自行车车厂和供应商,让他们给我们提供有统一颜色和标识的自行车。
到2015年年底,我们已把北大的这个模式复制到了全北京5所高校里面去。每个学校里一辆自行车可能每天要被使用10多次。
2016年年初,我们开始寻找融资。A轮投资方金沙江的投资人是通过客服电话打进来的,说想约见我们一下。我们都觉得这是骗子。但是David还是很正式回短信表示感谢,结果对方秒回。他说第二天早晨九点半国贸三期五十六层见。那时候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事儿好像不太一样了,连夜做PPT。第二天一早,我跟David两个人去了国贸,见到了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
我们一开始见朱啸虎还不知道这个投资人是谁,只是觉得他提问很犀利,我们还有点懵。百度百科了一下,才知道这是投过滴滴的著名投资人,我们觉得朱啸虎投资滴滴的经验可能会对我们未来有巨大帮助,而且能在年前完成这轮融资,对我们年后的发展也很重要。
后来,共享单车突然一下进入了快车道,整个行业就很拥挤了。2016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定了135的目标:一天要实现100万单,平台上有300万注册用户,向500所高校推广。
坚持做海外不是因为资本推动
我们究竟是坚持做校园,还是大胆走出来,把业务复制到城市里面?我们内部讨论了非常非常久。城市这个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大,之前没管理过,而且城市道路环境复杂。当时,CEO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下定决心说我们要"进城"。
我们首先做了小规模的试点,效果非常好。2016年11月13号,我们召开了城市发布会。从“进城”到进入100座城市,这个时间可能不到半年的时间,连接了600万共享单车,在100座城市里给将近上亿的用户提供了累计超过10亿次的出行服务。这简直是坐火箭般爆炸式增长。
另外,我们坚持去做海外,这不是资本推动。首先,国外骑行环境比国内更好;其次,在国外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中,所有城镇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另外,在美国、法国、新西兰这些有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的国家,用户想使用的时候需要去打电话,再去注册,流程非常繁琐。这促使我们在2016年年底大胆地做出了要出海的决策。
共享经济与未来城市生活
随着共享单车兴起,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一直以来,我们的城市规划、道路建设都是以汽车主导的。从生活半径看,共享单车把大家的生活半径缩短了,让每个人的生活更有品质。另外通过共享单车跟信用的绑定,我想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以信用为主导的城市。
很多人关心未来共享单车的形态会有什么演变。刷指纹?刷脸?都可以去大胆设想。
现在有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这些共享形态,我觉得这是好事。但创业也不能完全随波逐流。而要去思考用户需要什么。比如共享充电宝,虽然能达到资源最好、最合理的优化配置,但是在每个具体不同的用户场景下情况是不一样的。
之前我们在北大校园里面做的时候,BBS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帖子:ofo要完、不看好共享单车、一万种搞死ofo的办法。实际上,用户对我们有一些声音是一件好事。这证明用户真正在关心你,鞭策我们去不断去发现、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用户对你发出声音,那证明这个项目没有任何价值,那就快死了。
未来怎么样并不取决于未来大家在做什么,而取决于现在怎么思考、怎么行动。光说也是抵达不到未来的。有一句名言我非常喜欢,何塞-穆里尼奥曾经把这作为人生格言——“也许注定我只能在荆棘中采拾鲜花,但是要对胜利和信念充满执着。”
(吴晨飘、王昊鹏整理)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