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日”忆晋江,谁会成为下一个耐克?|产业专栏

2017-05-10观点吴晨飘

今天是我国首个“中国品牌日”。上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回首过去30多年,中国体育品牌经历了初创商标—成立品牌—品牌洗牌—提升品牌溢价的过程。但时至今日,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侯立东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国外并不认为中国有真正的(体育)品牌。


先来看一组数据对比:


3月20日,全球知名传播服务集团WPP旗下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发布了2017年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安踏以6.73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居第69位,也是唯一上榜的体育用品品牌。


相比之下,在2016年的福布斯全球体育品牌榜单中,耐克以27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雄踞世界体育用品品牌之冠,阿迪达斯以70亿美元次之,紧随其后的还有UA、锐步。


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的打造仍是长路漫漫。


品牌是什么?户外品牌小三角创始人陈尧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买安踏的人不是因为这是安踏而买这双鞋,他还可以买特步、361°,但椰子鞋一转手就翻了几倍的价格,买法拉利就是对自己的奖赏,这就是本质的差异。


品牌意识萌芽


追溯各大体育用品公司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现在如雷贯耳的知名品牌都曾有过一个“乳名”。


这可以理解。1980年代末,当晋江的第一代企业家在自家的小作坊开始制造“旅游鞋”时,品牌仍是一个相当遥远而模糊的概念。那时,他们的产品或是畅销在国内各大批发市场,或是远销海外,低成本、低售价的贴牌产品并不需要自有的品牌加持。


但随着生意规模的变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需要给自己的产品赋予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以此在市场上和其他产品呈现差异。


晋江市万事乐鞋塑有限公司就在1994年申请了一个名为“别克”的鞋类商标,它的前身是华丰鞋厂,由丁建通1983年在晋江陈埭镇创办。


别克1994年申请的商标.JPG

▲ 1994年的“别克”商标


后来的故事不必多言。当美国别克汽车欲进入中国市场时,晋江的别克作出了调整。


2003年,一个完全由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品牌诞生了——361°。这样的设计也为361°日后进军国际作下铺垫。


奥美公关后来为361°以及广告词“多一度热爱”作了多层次的解读。事实证明,这次改名更符合企业的发展。改名13年后,当361°成为里约奥运会官方赞助商时,这个特别的符号也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另一个相似的故事来自1996年申请的商标“三兴”。这个商标的拥有者是丁建通隔壁村的丁水波。他在1987年就创办了制造运动鞋的三兴公司。发展初期,这个略显土气的名字并没有阻碍丁水波成为外销之王,他把鞋子卖到了美国、智利、西班牙等地。


三兴1996年申请的商标.JPG

▲ 1996年的“三兴”商标


然而,当业务壮大,转站内销市场的丁水波意识到了“三兴”这个名字的局限。就这样,“特步”在2001年诞生了。


伴随着“非一般的感觉”的广告词和谢霆锋的代言,特步一路突围,成为晋江体育品牌的代表之一。


可以说,1990年代是中国企业家品牌意识萌芽的一个集中阶段。在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里,1993-1997年就被命名为“民族品牌进行曲”,这在体育用品行业同样适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越早形成品牌的企业,在日后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越能占得市场先机。


李宁1989年申请的商标.JPG

▲ 1989年的“李宁”商标


李宁是第一个申请商标的国产体育大品牌。1989年,头顶“体操王子”光环的李宁成立了同名品牌李宁。放在今日,李宁就是一个超级个人IP商业价值的充分体现。对于侯立东和陈尧那一代人来说,李宁就是国人的骄傲。


一年之后,和晋江同属泉州的许景南申请了商标“匹克”,这个名字也一路喊到了今天。


匹克1990年申请的商标.JPG

▲ 1990年的“匹克”商标


第一个突破年营收100亿元大关的安踏,也是在1990年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商标。


安踏1990年申请的商标.JPG

▲ 1990年的“安踏”商标


如今几近消亡的德尔惠也在同期申请了商标。和那时许多缺乏品牌意识的晋江企业一样,德尔惠的起名过程也略显草率。一位德尔惠前员工跟我聊起这段令人哭笑不得的回忆,德尔惠是当时的工商局工作人员临时起意帮忙起的,“一提德尔惠这三个字,自己都感觉土得要命”。


德尔惠1990年申请的商标.JPG

▲ 1990年的“德尔惠”商标


如果说难以去掉的土气还能以其他方式弥补,那么打擦边球的方式就是更难甩掉的历史包袱。2000年成立的乔丹体育就一直因为名字问题风波不断。


乔丹1997年申请的商标.JPG

▲ 1997年最早申请的“乔丹”商标


业内人士并不认为如今乔丹的做法是聪明的。“擦边就是擦边,完全可以一个大彻大悟地写出来,我当年为了养家糊口不懂这些,我以为这个名字好听,就一直到现在,但我不是完全靠这个名字做出来的,”其中一位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令人惋惜的是,乔丹的经营、产品、市场覆盖一直做得不错。如果没有名气风波,如今的乔丹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集中发力


哪一年是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的元年,这在业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定论。相对来说,2004年是品牌集中的发力起点。


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被称为驰名商标。两年后,国家质检总局推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评选。


在那个年代,许多企业都愿意把“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加入广告语中。这些金灿灿的牌匾,也总是挂在企业最显眼的位置,更何况在爱面子、喜欢暗中较劲儿的晋江。


当时,一些营销大师、品牌策划大师也被请到了晋江。从李宁出来的何苦,是第一个真正到晋江来策划品牌的专业外来人士。他在德尔惠一呆就是15年,这在晋江是极其罕见的。


将德尔惠定位在“休闲运动品牌”形成差异化,请来当红的周杰伦作为代言人,这都是何苦一手促成的。


但最盛行的营销手段是安踏掀起的“明星代言+CCTV广告”模式。1999年,国民男神孔令辉在CCTV用“我选择我喜欢”的口号让安踏红遍大江南北。


WechatIMG2.jpeg

▲ 孔令辉代言安踏的广告,是一代人的记忆


此后,几十个晋江品牌轮番抢占CCTV5的广告时段,后者一度被戏称为“晋江频道”。金莱克营销副总姚辉曾见证了这种激烈的厮杀。根据他的回忆,2007年,有小几十个晋江体育品牌登陆CCTV5。


央视和晋江品牌更加紧密地合作也由此展开。2006年,361°成为“CCTV2007-2008体育赛事直播合作伙伴”,2008年,又成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服装指定供应商”。


但晋江系在打造品牌上真正的发力在竞争专业赛事资源。2003年,安踏成功拿下CBA赞助权益,开启了之后十年的合作。2007年,361°也开始和国家羽毛球队缔结顶级合作伙伴关系。


没有一个人想错过即将上演的那场盛宴,一个可遇不可求的黄金时机——2008年北京奥运。


洗牌与危机


2008年前后是中国制造最狂热的年代,也是大国崛起之梦开始实现的年代。2007年5月,《经济学人》的封面上,大熊猫登顶纽约帝国大厦。


这股自信转化为对未来的美好预估,又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体育用品品牌巨大的备货量,以及极速扩张的渠道。


当时大众的消费意识远不如今天这么强。换言之,拥有最多店面、更多把货品摆在消费者面前的品牌就获得了先机。最先上市的李宁抓住了这个机遇。


2009年,李宁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二大品牌,83.87亿元的年营收额仅次于耐克。到了2010年,李宁更是距离年营收100亿元大关仅一步之遥。


同样,安踏、特步、361°、匹克的销量也一路看涨。2008年前后,这几个品牌相继在港股上市。上市意味着有钱,就能靠多开店冲到高峰。那时的市场景象是这样的:在一条热闹的商业街上,各大体育品牌林立,实力雄厚的品牌甚至能在一条街上开出3、4家门店来。


自然而然,未能上市并趁机扩张的品牌就此被挤下阵来。在那一波激荡中,错失上市良机的德尔惠从此走上下坡路。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金莱克。


但一个更残酷的玩笑还在后面。因为备战“08奥运”,几乎所有的品牌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库存危机。打折促销,甚至亏本卖货,都没能挽救这样的颓势。


此前风光无两的李宁摔得最疼。在奥运的催化下,李宁更换品牌标识,推出新口号,走向国际化,但在2012年亏损了近20亿元。


u=822515639,1192533021&fm=23&gp=0.jpg

▲ 李宁的更换logo之举事后被证明是失败的


诚然库存危机是这一波寒冬的导火索。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品牌的认知不足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谁家的价格低、性价比高就选择谁。这种卖货而不是推广品牌的方式,无法培养出忠诚的用户,更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摆脱原罪


对于不少晋江老板来说,一直有一个心结——生意做大了,品牌却不能获得世人的尊重。


钱和尊严,在发展初期似乎像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他们优先选择了赚钱,选择先活下去,这让他们承受了“不要脸”的骂名。


直到现在,不少业内人士仍告诉我,如果安踏和李宁同样性价比,更愿意选择李宁,“这是品牌价值,而不是市值。”


而现在,晋江起家的品牌希望甩掉过去的黑暗包袱。


但提升品牌形象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李宁曾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更小心翼翼的安踏选择了收购其他高端品牌,而不是提升主品牌溢价。361°的想法更加大胆,通过打入国际市场给品牌注入国际DNA,以此提升品牌在国内的溢价。特步继续主打时尚运动并专注于跑步。在主品牌上已经落后的贵人鸟另辟蹊径,更多走上资本运作的道路。


另一个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把中国品牌分成高位、中间和低线的话,处在中间的那一批将进退两难。


600、700元的产品线,比如李宁、安踏以及特步都有更多机会往高位冲,他们的高性价比产品时会吃掉中线品牌的部分市场。


而100、200元的产品也能靠着人口红利占领很大的市场。在整个中国市场,仿鞋的总量很有可能比正品的总量还要高。


1.jpg

▲ 晋江街头,一个山寨匡威鞋的广告牌


在这种局面下,中线品牌因为定位不够明确,极有可能在下一波的洗牌中被市场淘汰其中一个。


更何况,不少新兴品牌已经在这几年崛起了,尽管目前它们的体量难以抗衡传统品牌。


“钱和脸都要”,这是新一代中国品牌创业者们的共鸣,他们不愿意用低价和低质的产品来博取销量。原创、设计、科技,这些都是他们不断提起的词语。


而且,不同于上一代试图抹去自己的“中国品牌”基因,新生代的品牌反而更喜欢给自己打上“中国”的烙印。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新生代的创业者都是重度体育运动爱好者。这和上一代中国企业家截然不同。一家晋江体育品牌的高管告诉我,他们的老板从不运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耐克、UA的许多员工都是职业级的运动员。


而创始人的基因总是深刻地烙在品牌内涵中。


从更长远的发展看,中国体育品牌的未来当然是值得期待的,就像华为、联想、海尔能够走向世界一样。


业内人士的判断是,在中国市场,中国品牌总有一天将取代国际品牌,而这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因为只有中国人才懂中国。”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


体育没有歧视,阿迪达斯赞助2017世界同性恋运动会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