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斯沉,1987年出生。北京史克浪国际体育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南加州大学南加大会计、商业双学位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MBA在读。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北京贵格天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史克浪体育是国内领先的精品赛事IP研发、运营以及营销推广公司,旗下有泥泞跑,勇士勋章等7个精品赛事IP,旗下产品覆盖以白领、大学生、运动爱好者、军迷为主的多个人群。公司同时涉足文化影视领域,是梅尔吉布森《血战钢锯岭》的联合投资方。
2014年底,黄斯沉回国创立北京史克浪国际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准备以一项越野障碍赛“泥泞跑(MudRun)”切入体育产业。
障碍赛(Obstacle Course Racing)在过去几年已成为美国运动爱好者的新宠。据美国体育商业日报网的统计,2014年美国约有400万人参加各类障碍赛,这一数字比2013年高出了60万,仅参赛费一项,2014年就收入3.62亿美元,而2009年不过1520万美元。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在美国运营这类赛事的公司不超过5家,但到了2014年底已经有超过100家公司切入这个市场。
在中国,愿意尝试这类赛事的运动人群也开始增多。据中国田径协会与尼尔森发布的《2015中国跑步人群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核心跑者中,37%表示未来一年会考虑参与“超级马拉松/越野跑/山地跑”。
截至目前,史克浪体育的泥泞跑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座城市举办了8场泥泞跑赛事,约10000人参与其中,时尚好玩的调性帮助他们打响了赛事知名度。
成功运营了泥泞跑后,史克浪体育开始往其他领域拓展。2017年,他们新开发了一款脱胎于真人CS的团队射击类赛事“勇士勋章”,已于南京完成首秀。
在自研的拳头赛事以外,史克浪体育还以联合出品的方式参与到野雪跑、百公里越野、IDPA手枪射击系列赛事的运营中,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赛事平台,吸纳更多精品赛事进来,形成一个独有的IP矩阵。
2015年3月,史克浪体育获得洪泰基金和娱乐工场800万人民币天使投资;2016年9月获得由左驭资本领投,个人投资者跟投的2400万人民币A轮融资;同年11月获得1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是信中利和熠帆资本。
4月18日下午,黄斯沉做客懒熊体育千人社群,就“如何将小众赛事打造成精品IP”的主题进行了公开课分享。
以下为精华内容整理:
为什么选择以小众赛事切入体育产业?
史克浪体育一听名字就知道是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的公司,我们创立的初衷也是做一些有意思的比赛为大家带来快乐的生活。众所周知,这两年体育产业特别火,我们当时在创业的时候只是瞄准了体育产业这个大的方向,但是从创立初期开始我们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做体育产业内自己的品牌。在这个思路之上,我们对国内外的很多项目进行分析,以及对市场进行深度调研,最后决定从户外障碍赛市场切入,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相对来讲大家比较熟悉的项目泥泞跑。泥泞跑是一个8到12公里的泥泞障碍赛,中间大概有25到30个关卡,主打人群是跑步+健身的人群,其实这类人群相对来讲,第一消费能力比较高,其次有长期的锻炼习惯以及非常好的运动知识,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以及对状态比较了解,同时也是一群勇于尝试新鲜事物,非常时尚和爱好生活的小伙伴。
很多朋友也问,马拉松的市场上这么大,你为什么不去做马拉松?其实从创业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要围绕着细分领域去打造我们的竞争优势。第一,马拉松虽然是个大市场,但是他跟我们的目标不符,我们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其实我们发现马拉松是一个品牌掌握在政府手里、一个政府城市名片类的工程,跟做自己的品牌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第二,马拉松人群虽然很广,但是由于地域的原因比较分散,如果我们想做品牌赛事去扩张的时候,就要跟当地不同政府,以及资源方打交道,相对来说,扩张成本比较高。
从泥泞跑的角度来看,第一,我们在做的时候,户外障碍赛这个市场专业化运营赛事的机构基本为零,所以我们在这个市场内如果能够迅速打造出自己独特的产品以及竞争优势,我们会有一些先发优势;第二,这个品牌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在各地去做落地以及执行的时候,相对可控性比较高,需要考虑到的政府公关以及不可控因素相对较少。同时,泥泞障碍赛市场,由于中国整个体育健身行业以及跑步行业的起步,用户人群基数和未来增量是比较大的,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从泥泞跑赛事开始做起。
但是无论做什么类型的比赛,思路都是一样的,小众赛事首先要锁定自己的一个细分人群以及细分的目标受众群,在这之上围绕用户去打造深入的体验,以及在用户内培养自己的KOL,培养能够长期与自己产生互动的粉丝。
从赛事的维度上来说,小众赛事要符合两个大维度,第一是有难度,第二是有乐趣,有乐趣代表大家愿意去参与,有难度代表大家愿意为这种比赛去努力,这样长期能够产生用户的粘度以及积累相关的用户,在难度以及娱乐性都具备的情况下,用户的忠诚度会比较高,同时也会有相对比较广泛的市场渗透率。
从赛事的数量以及类型方面考虑,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有忠实粉丝和用户的小众市场,并且这些用户在市场内都有相对比较高的消费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去拓展基于细分领域相关的赛事,拓展的速度以及节奏相对来说取决于整个市场增量的速度,以及整个市场人口、用户基数的大小,这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以及学习,去累积相关的经验以及有相关的判断。
赛事运营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其实做过比赛的人都知道,做体育比赛非常苦,是由无数的细节穿在一起的,可能每一个小点有失误都会造成比赛的体验以及最终执行效果出现问题。从整体运营角度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赛事方对于比赛过于有自信,忽略了对很多小细节的把控,尤其是在相对比较熟悉的比赛运营中,如果大家对于自己的经验以及这个品类过于熟悉的话,很容易出现这种经验之谈,反而容易漏掉很多细节,所以在我们公司每一次比赛都当成是一个全新的赛事,去重新复盘重新考虑。
针对如何找到小众赛事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大家不妨去看看周围有没有一些相对小众的运动最近玩的人特别多,比如说最近我发现橄榄球玩的人特别多,大家可以看一看自己的朋友圈会不会有一些之前没有玩过的东西,慢慢的朋友圈里开始流行起来。我之前看到的几个比较火的项目就有橄榄球、攻防箭、以及之前有一阵特别流行的密室逃脱。
其实初期判断小众赛事的问题是如何发现小众赛事,既然它是小众肯定不被大众所知,所以当小众开始起步的时候,很可能你知道的这个方式是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圈去知道。也有很多小众的赛事是基于特定圈层内的,这种情况下,除非你是圈层内的爱好者,不然很难跟他们有交集。比如前两天我突然学习到世界上还有一种比赛叫信鸽大赛,而且养一只鸽子可能要花上百万的资金,你如果不是在鸽子圈,可能连听都没有听过,但是这是一群非常有消费力以及非常热爱这项运动的人群。怎么去发现更多只能是靠运气或者是靠观察。
基于产品以及体验方面,我们其实一直在围绕着用户去做很深的改善,其中包括对大量核心用户的访谈,以及对于选手参赛经验做总结。以泥泞跑为例,我们基于去年选手反映的情况对关卡整个做了升级,并且在升级中不断跟选手们咨询互动,了解一些关卡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这之上会邀请选手以及KOL一起参与到关卡设计和测试的环节中,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充分反映大家的喜好,并为大家提供非常优质的体验以及安全的服务。
新创立的赛事如何构建自己适合的商业模式,其实要牵扯到更大的一个体育背景,就是现代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其实很多传统的比赛的商业模式基本固定了,因此在基于传统比赛之上延展出来的商业模式,如果经过长时间积淀的话,基本模式以及套路比较固定,但是因为这个社会迭代的速度太快,包括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太快了,新的赛事一定要学会去绑定新的传播资源,绑定新的分发平台去做自己的原创内容设计以及分发。以泥泞跑和勇士勋章为例,我们的商业模式未来一定不是建立在跟电视版权简单的合作上,这是很多大型的赛事希望去做的,比如马拉松会做央五的直播,会去卖赞助商的权益,但是像我们这样的新兴赛事以及群众参与赛事,更多需要做的是如何以用户为核心去做用户体验和内容分发,让用户乐意主动参与到内容的创作以及制造环节中,这也是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提升,我们才能够跟用户的体验有一个更细的绑定,所以新创立的赛事一定要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因为这个社会信息技术迭代太快,新的工具不断在出来,用户也在不断从老的平台转向新的平台,如何通过新的平台能够锁定核心用户,通过新的平台去绑定新的内容创造方式,是新的赛事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个新的赛事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后才能称为IP?其实真正IP本质是什么,归根结底,它是围绕着一个产品去做的一套特殊的标准,这个标准可能包含视觉标准、竞赛标准,但是这个标准一定是能被大家认知和熟悉的。基本上从历史的结构看到,大家充分认识到这个IP的时候,就是它已经非常流行的时候,所以小众赛事IP永远面临一个问题,它可能永远不能被称之为是一个IP,但是其实小众赛事的目标也不是要做一个大众人群都认知的产品,他完全可以服务细分人群,所以我倒认为只要在细分行业内拥有充分认知度,竞赛模式以及展现产品的形态能够充分得到细分人群的认可,那在细分领域里面就会被称为一个体育IP了。
如果想要让一个新的赛事IP快速获得理想的关注度,很多赛事会选择采用绑定明星的方式去合作,我觉得在有资本的情况下,这么做是迅速能够帮赛事本身提升大众社会影响力的方式。但是,这未必是适合每一个赛事去做的,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如果我绑定一个跨界的明星去做赛事的话,并不能打到我核心圈层希望辐射到的用户,以及核心圈层内服务的人群,更多还是要去找到细分领域内的KOL,去做内容的生产以及分发,跟这些细分领域内的KOL达成一个很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在细分领域内得到足够的认知和认可。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赛事,他盲目地去追求跟明星的跨界合作,最后反而忽略了垂直领域内的粉丝以及用户的运营,这样的情况下虽然社会名声很好,但是未必在圈内能够得到认可。
创业本身就有很多坑,打造IP坑就更多了,其中一个坑就像我刚才提到,很多人都都知道你这个比赛,并不代表你在细分领域内已经是一个IP,所以不要错把媒体关注度当成是对比赛的认可,这个其实是很多赞助商也会犯的一个错误,他们会盲目地去把自己的KPI套到小众IP上。其实从电视硬广的时间以及露出秒数来去评估小众IP的标准,不是一个非常健全的商业指标,所以我看到很多做新兴赛事IP的人,盲目去追求一些类似的媒体指标,其实如果有同样的资金和精力,我建议不如把投入放到服务细分领域以内的用户,还有细分领域内关联性的品牌上,可能起到的效果长远来说价值是最大的。另外,大家可能盲目想去尝试IP品类的扩展,其实IP是需要深耕细作的,不要盲目地去扩品类,也不要盲目去做规模的扩张,更多还是应该去打磨赛事,包括自己的品牌、内容、供应商管理,在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再去考虑品类以及规模的扩张。
互动问答:
Q:以泥泞跑起家后,为什么选择做“勇士勋章”射击类赛事?
做勇士勋章是基于我们商业上的考量,在中国有大量的军迷,但还没有任何一款赛事很好地服务这个人群。勇士勋章是基于真人CS的比赛,大家肯定对CS都有了解,小时候很多男士或女士都是重度CS用户,其实推广成本是非常低的,基本你跟大家一说比赛形式都立刻能知道怎么玩,完全不用对比赛的培训体系再去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另外男孩一旦涉及到枪、发射器的产品,腺上素都会分泌,每个男孩这一辈子都会有一个打枪的梦想,从这个角度来讲非常容易抓初始的种子用户,而且在中国的环境中已经有大量的军迷日常在玩这个游戏,只是没有一家机构以专业赛事组织的方式去服务他们。在这个基础上,既然是具备高维度高难度高娱乐性,也具备高忠诚度以及相对比较广泛的市场渗透率,所以我们决定第二个赛事以勇士勋章为切入点,去服务这个用户。
事实也证明在高品质赛事面前,玩家是非常愿意参与到比赛中的,我们也基于玩家特质对比赛进行升级。首先,从赛制角度,我们采用自己的判罚体系,决定了比赛的连贯性和高度娱乐性;其次,从产品角度,我们把小白玩的产品以及职业玩家玩的产品做了细分,勇士勋章有标准赛和职业赛,这是推给职业玩家的,我们也有旅游体育结合产品,是作为一个体验型产品让大家参与其中。我们刚在南京做完的“勇士勋章金陵行动”,是一个八小时的战地体验,中间分成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玩家都要完成不同任务,以小队的形式跟另外的玩家进行对抗,甚至在最后的教堂突击中,有一个特殊小队还分配到了解救人质的任务,这种游戏的参与门槛非常低,但是游戏性体验性都非常高,非常适合小白玩家。
Q:除了赛事本身的吸引力外,还做了哪些工作,比如推广、营销等?获取小众赛事的目标人群是不是一个难点?
从推广的角度来讲,我们一直没有去做广大的媒体投入,甚至我跟团队说不要浪费钱在泛媒体的营销上。原因在于,这个赛事目前是细分领域的精品赛事,服务的人群非常垂直,完全没有必要去做泛社会化的推广,更多还是要聚焦核心用户、种子用户,从中找到与我们产品契合的用户,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体验、提升他们参与内容创造、提升他们积极分享内容的层级。一个种子用户周围可能有3-5个愿意参与我们比赛的选手或者用户,通过他们去做分发,成本是最低的,效果是最好的。
从营销的角度来讲,我们前两年更多是在打磨自己的产品,但是今年开始我们更多强调品牌的内核——“我敢”的精神,因为我们发现大量参与到我们比赛中的选手,都是有勇气挑战自己,挑战很多难关这种心态的选手,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对精神内核做提炼。我们今年会基于这种精神去做品牌内核的推广以及营销,但是这个营销本身也是基于我们选手的特质,以及赛事的特质去做一个比较好的结合,也能把这些用户人群的肖像反映得更鲜明。
其实越是小众赛事的目标人群获取越简单,因为这群人基本扎堆,都在一个圈子里,获取他们关注反而是比较简单的,难点在于如何把小众赛事往大众赛事方面去走,因为这样可能很多小白人群,你都要设计产品让他参与到比赛中,赛事内容分发有很多不同方式,电视媒体、新媒体、线上内容平台、以及垂直类App还有渠道,都是可以作为分发内容的渠道,关键还是看基于选手体验去设定什么样的内容,因为不同的内容适合在不同平台做分发以及互动。
Q:除了赞助和报名费用,还有哪些商业模式?
我们主要的商业模式除了赞助和报名费以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落地费用,以及一些衍生品的销售收入。但是赞助费用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因为这个IP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也是我们自己去运营的,对于IP的环节我们把握得非常好,我们更多赞助是以细节结合去为赞助商和选手服务。比如去年我们在泥泞跑上海站的就找了一家赞助商是做面膜的,更多的考虑是出于女性选手在跑完比赛后需要一个晒后修复或者补水,我们更多的赞助是围绕选手体验去做,而不是围绕着品牌曝光的角度去做,今年我们也会尝试更多细节的赞助合作。比如一些产品怎么样能够用服务选手的方式植入到赛事里,而不是简简单单现场打广告的形式进行露出,我认为未来体育赛事IP的商业化也会随着信息碎片化的发展而产生质的改变,以往可能赞助商的指标就是上央五,上巨大的新闻报道,但可能未来赞助商更注重的是与选手的互动,以及选手互动间产生的内容用碎片化的方式在不同的平台做分发。
Q:北美的运动习惯与中国有哪些差异?
中美之间运动习惯差异还是挺大的,第一是体形以及人种的不同,第二是对于运动理解的不同,第三是从运动习惯以及方式方法也有不同。之前我跟老人家开玩笑,中国是注重养生,养生是不动,我们崇尚少消耗,少运动浪费精力,但是美国是生命在于运动,更多生命和活力是通过运动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更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运动中。
近两年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很多年轻朋友开始参与到运动中,但从一个最基本的行业,健身房行业的角度能看到,我们实际上的运动基础以及习惯形态跟美国那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说我们中国更喜欢减脂类产品,但美国可能更喜欢高强度有氧或者增肌类产品。这个也反映到运动的习惯上,美国其实包括CrossFit都是短时间内高强度的训练,反馈到中国可能大家运动的形式是去健身房找私教举铁,或者跑步,慢走,用这种方式做运动。当然这也跟我国整个体育基础相关,因为从大众人群的体育基础来说,从体制内成长开始就没有得到一个比较好的运动理念培养,在国内其实运动是作为一个专科去让学生参与的,在美国运动是作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去让大家参与的。也就是说,在美国你如果不懂运动、不运动,很多美国人会认为你的人生不完整。在这个基础上,参与到运动里对美国人来说,从学校角度是一个荣誉,从个人来讲是一个值得去跟大家分享骄傲的事情。所以从对运动的理解,基础的培养来说,我们之前可能相对来讲有一些断档,但是近两年发现周围的朋友对于运动越来越重视,也对于自己的健康、身体的状态越来越关注,我们也看到国内健身行业蓬勃发展,相信未来很多差距会慢慢缩小。
Q:赛事运营公司在寻找投资方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从纯赛事运营公司的角度来讲,要弄清楚一个自己所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我有自己的赛事IP,我需要从赛事IP所辐射的细分领域去评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一个市场增量。但是如果我是一个代运营商,评估的指标就不是我们现在手里运营什么赛事,而是我未来几年能赚到多少钱,因为代运营商可能被替换掉,你要非常清楚地向投资方阐述你能持续运营这款产品的能力。其实代运营商的模式决定了没法控制IP的上游,从这个角度考虑代表了你没法长期稳定运营,怎么保证你长期跟这个IP站在一起?所以考虑的问题不是你运营什么IP,而是谁拥有这个IP,而且你到底跟他是什么关系,所以我建议运营赛事的同学们可以客观站在中立的立场,看看IP产业上下游你所处的位置,以及你手里有的资源,这样能够跟投资人有更好的陈述。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