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体育智能硬件要避开哪些坑,从美国杀回来的ZEPP有话讲丨千人社群公开课

2017-04-13特别策划谢盛

微信图片_20170412184533.jpg


韩铮是一位80后,本科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07年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读直博生,主修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移动操作系统。其间,他意识到无线传感器只能为Windows Mobile提供技术类支持,很难转化成产品。而iPhone的兴起,令韩铮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大有商机。遂于2009年退出学习,并于2010年创立ZEPP。



○ 2012年,ZEPP获九合创投数百万元投资。

○ 2013年,获君联资本500万美元A轮投资。

○ 2014年,获GGV、君联资本、贝塔斯曼、Cherubic Ventures等机构的500万美元B轮投资。

○ 2015年,获动域资本领投,京东、GGV、君联资本等跟投的2500万美元C轮投资。



ZEPP经常被误以为是美国的体育智能硬件创业公司,ZEPP的团队是名符其实的『国际纵队』,包括苹果、Samsung、Jawbone、HTC等知名科技公司前高管在内的100余位成员遍布硅谷、中国、新加坡和欧洲。


因为专注于挥杆(拍、棒)类小众体育运动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ZEPP在美国智能硬件市场有着出色的表现。2011年2月,ZEPP在旧金山发布了基于手机App的高尔夫智能硬件GolfSense,次年4月份,GolfSense正式在北美200多家Apple Store零售店开始销售。ZEPP的产品ZEPP®是全球首款多项目智能运动传感器,也是最早通过苹果MFI(Made for iOS)认证并进入Apple Store在全球销售的体育产品之一。


目前,ZEPP硬件产品的激活数量已超过60万台,App注册用户数量突破100万。


以下是公开课精华分享整理:


硅谷血统的中国互联网体育公司


ZEPP自2010年成立,主要做跟体育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类产品,集中在跟手机相关的智能硬件配件,包括高尔夫、棒球、网球以及其他运动类的产品,主要的市场和目标用户大部分在海外,其中以北美居多。


2011年我们在旧金山参加了一个产品发布的活动,之后Apple在中国有一个开发者论坛,我们认识了他们一个主管,觉得我们的高尔夫产品跟他们当时想要做的,跟iPhone手机相关的智能硬件配件主题比较搭。从2011年2月底到2012年4月,大概经历了14个月,我们才把第一代产品GolfSense,一个给高尔夫运动用的3D动作分析的智能硬件,在北美正式发售,进入了200多家Apple线下专卖店。


golf_setup_connect@2x.png

▲ ZEPP高尔夫产品,将传感器连接在手套上即可使用


2013年我们又在棒球、垒球以及网球品类做了新的尝试;2016年在羽毛球、足球品类也推出了一些运动传感器的产品。


为什么一家从中国起家的小创业团队在2011年选择到北美做产品发布,并且把第一个产品销售选择北美?其实是当时对于硬件产品在国内的接受程度大概有了判断。那时在大家认知里对GoPro和Fitbit这类产品没什么了解,但实际上2011年Fitbit在北美发布了第一代基于iPhone的产品,包括Jawbone也是在那年,当时小米还没开始做手环,这类产品的接受程度在国内不是特别高。但在那时,美国的硅谷以及纽约这些相对来说的科技前沿,有一些早期的用户对这类新兴产品愿意做尝试,当时Fitbit的产品只在PC上面能够使用,但是美国的一些朋友已经购买并且比较持续地使用,同时相对国内而言,我们也调研了北美用户在体育器材上平均每年的消费,感觉更有机会。


ZEPP在中国的成绩并不好,但是国内运动市场在兴起阶段,大家对于运动周边产品的消费、对运动本身的参与程度并没有太高。但我们希望后面有一些相应的机会,给中国用户做一些合适的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当中除了保证功能和产品品质,在价格上也会做得更有竞争力,其实从去年开始我们的足球和羽毛球产品已经做了早期的尝试,可能还不太够,接下来还会做更多的尝试。


ToB还是ToC?市场需求比技术壁垒更重要


我自己的背景,包括公司的创始团队,都是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念博士生时认识的,现在的CTO也是在微软带我的老板,我们在微软做的也是跟传感器相关的项目,但当时并不是给体育使用,不过自己对体育有特别的爱好。


关于相关技术对体育的改造,我们感觉从技术层面分成两类,从面向的市场也分为两类。


市场来讲,一类是toB一类是toC。toB是给顶级赛事,包括NBA、MLB、NFL等做一些数据统计,3D实时360°回放,VR转播等相关技术,但是这方面Zepp并不是特别擅长。市场第二类就是toC,假如说到泛体育跟fitness相关的话,像Fitbit和GoPro等公司,甚至国内小米的手环都属于泛体育,同时还有一类大家做得不是特别多,像球类运动,包括我们做的高尔夫、棒垒球、网球、足篮球、羽毛球等等,还有一些运动大家比较陌生,我们暂时也没有产品,像冰球、美式和英式橄榄球等,它其实需要向用户提供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不管从价格上还是产品形态上必须做得足够简单。


但在这里有一个相应的挑战。最早从技术形态上我们是用了传感器的形态,一个IOT的智能硬件加上手机App,把数据从传感器硬件传到App做一些数值分析,大部分是给用户做一些数据统计,或者做一些动作的纠正重建来使用。另外一块也是我们最近两三年着重发力,是通过视觉计算,包括模式识别方式,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给用户做一些分析和视频剪辑编辑等。


从用户的需求而言,最早做高尔夫、棒球产品,运用场景主要是给用户做动作纠正,比如打高尔夫动作不是特别稳定,或者怎么提高打棒球的击球力度和精准程度,都是用户训练时起到辅助工具的作用,我们一开始以为这是普遍需求,但实际上第一代产品只能作为辅助的工具。


实际上用户可能更为高频次,并且每次运动都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训练以外主要是在比赛记录方面,除了大家熟悉的数据类统计,比如我们做的网球和足球类产品,显示跑动距离、触球、传球,这些在专业比赛里大家可以看到的一些相应数据,我们挑了一些最重要的,并且传感器可以实现的数据,拿到民用级别里做一些呈现。


这时我们自然把目光转向一些跟数据相结合的体育视频,一开始我们认为把用户精彩的动作、镜头捕捉出来,让大家在社交媒体分享是一个好的使用场景。实际情况是,大家的确有需求,但是拍出来的视频跟大家在主流体育媒体看到的专业水平相比要惨不忍睹很多,它的精彩程度、视频成像质量还是跟专业比赛差一些。用户究竟需要什么?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在感觉对于用户在比赛双方,包括经常活动的一个圈子里,做一个像日记一样的记录更是核心的需求。


badminton_product_main.png

▲ ZEPP羽球产品,可智能捕捉比赛回合并生成集锦


围绕这个我们做了一系列在视觉识别上的工作和尝试。原来微软研究院在视觉识别上是传统强项,我们也找了一些原来的老同事老朋友加入,针对体育特别是球类场景做了很多针对性开发。但我们发现单靠传感器或视频,有些用户的需求,特别是对于视频的自动拍摄和编辑截取,可能都没法独立去完成。因为用户需要的是美图这样的工具,而不是需要Photoshop这样大而全的专业工具。用户希望在比赛结束,包括比赛过程中,都是可见即可得的一个使用场景,在这里面传感器硬件和视频部分的计算结合在一起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解决很多单个传感器和视频没法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方向上,我们核心团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做传感器和视频算法,不单在软件上会不断做尝试,同时在硬件上也会针对体育视频的拍摄,在今年下半年会推出一些相关的产品,但不是大家见过的360°VR摄像机那一类的产品,而是更多针对体育比赛的拍摄,怎么做得更智能化自动化这样的产品。


针对市场的区分,面向终端消费者的toC和toB市场,我们之前大部分都是面向toC销售,在北美地区我们销售渠道集中在消费类电子渠道,比如苹果专卖店,同时还有一些体育垂直渠道,包括Dick's Sporting Goods等。但是面向toB,其实在两年前我们发现,教育市场单单靠面向toC传播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大概是从2015年年中,我们除了toC的产品以外,开始在棒垒球、网球等领域寻找一些垂直领域中最大的体育品牌,比如和网球品牌Head合作,在今年下半年会推出双方合作的一个网球相关产品,类似合作在高尔夫、棒垒球、羽毛球都会进行,接下来会陆续看到。


为什么我们开始在toB方向做尝试?其实是基于对用户习惯培养上,一个硬件产品传播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像GoPro或者大疆无人机,并不是由硬件本身在朋友当中做介绍,让他们看到你用这个产品,而是通过一些生成的内容、图片、视频在社交媒体做传播,包括大的内容制作团队、公司甚至一些独立的内容制作者,生成一些高质量的内容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到产品的存在。但是传感器的产品比较难,对于我们这类产品,只有在去到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才能佩戴使用,其实并没有手环手表这种日常装饰作用,可能我的朋友并不知道我买了这样的硬件产品,大家炫耀的需求没法得到合理的满足,传播上相对比较困难。更不像纯粹的软件,我介绍朋友使用的心理成本其实是非常低,但假如我要介绍朋友买一两百美金的产品,即便降到一两百人民币,都是有一定门槛的。


硬件红利已过,“软硬兼施”创业市场机会


其实我们在2010年之前,曾经尝试过其他运动类别,做过一个足球传感器产品,觉得世界杯、欧洲杯快到了,我们作为足球爱好者,做这样一款产品,给大家做一些数据统计,应该会有机会。但是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当时adidas推出了一款产品micoach,接受程度不是特别好。主要因为对于足球产品消费者,当时大家平均每年花在器材上的金额是非常低的。


后来看了下在成熟发达体育国家里,哪些运动相比大众运动每年花费比较多,同时人群基数又够大,找了一圈就找到高尔夫运动。高尔夫相比足篮球,每年人均在器材上的消费大概要高将近两个数量级,而且对大型硬件产品的租用,比如教练带学员用一些大型硬件产品,以及一些小的辅助性训练产品,都有了非常稳定的购买习惯。


加上当时我们也开始找融资,发现跟投资人讲到足球产品时他们都是大大的问号,会问我有没有一个高尔夫产品,当然这也是一个小小的原因。我们发现有消费能力这些人喜欢的运动可能跟足球不太一样,那时对于智能硬件产品早期的尝鲜者,更多集中在手里有闲钱的人,特别是在北美地区市场。


为什么2016年年下半年又杀回来做了足球产品?实际上是看到对于IOT穿戴类设备大家接受度越来越高,虽然硬件公司在北美地区资本市场的观点不是那么正面和积极,但是大家对于这类产品的接受程度,包括出货量都是有较快甚至突破性的增长,实际上市场对于这类产品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我们感觉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在足篮球这些大众类运动中可以做一些尝试。


QQ截图20170412183759.png

▲ 2016年下半年ZEPP重新推出足球类产品


同时也有一些类似的手环类产品,从小米手环10几美金,到一两百美金的手环,甚至Garmin几百美金的手表,大家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感觉在足球市场某一个固定的价格区间,对于用户的培育包括内心潜在需求,并不需要像在2010年那样从头做起,所以这个时候是重新杀回来进入足球市场的一个好机会。


但为什么我们没有针对国内市场,把产品下拉到比如100人民币以内级别?第一,我们认为这类产品相对全球消费产品市场来说还是早期阶段,远远没有达到打价格战的时机。第二,对于硬件公司,我们比较赞赏像大疆,Fitbit这样从目标人群和实际产品上保证足够的毛利,加入大家纯粹去比拼价格,选择低毛利甚至零毛利的方式,本身产品发展也不是特别健康。


所以我们定价策略是在北美地区定在跟Fitbit对应的产品品类中价格差不多的数量级,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针对大家需求的丰富化,实时推出价格不一样的产品,但实际上技术在产品里的应用,如何去使用技术,还是完全靠用户需求来驱动,比如说我们做特别复杂的功能,假如用户根本不需要,或者我们做了他们也觉得只是噱头的话,还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产品比较有感觉或者技术比较有把握的公司,特别是往体育这个方向,还是有很多的机会,即便国内市场不成熟,现在走到海外已经比五六年前方便很多,在体育特别是球类运动,在北美包括欧洲、日韩市场,成熟的体育国家地区当中,还是非常少有公司在当中钻研下去,特别是针对toC市场的领域,我们是非常欢迎大家一起加入到这个方向里,一起来寻找合适的产品形态,同时让产品更符合用户潜在的需求,不管是在国内国外,我感觉这方面对技术背景出身的创业者,在体育特别是球类运动里确实有些好的机会。


关于从一个做技术研究,然后写论文做产品开发的程序员,到自己创业,我的一个心得,我非常认同王煜全在得到里的观点,他提到在这个时期是需要技术开发背景的人转向做创业者,他们第一对产品技术有足够理解,对前沿的技术科技知道什么技术已经到了可以进行商业化的阶段,在了解了合适的商用技术之后,把它包装成市场需要的产品,我觉得这类的定位是比较适合我自己。假如现在还在做前沿研究,我觉得包括认识的朋友或同事里很多人做得比我好,对于纯粹的商业模式、公司管理,我自己的水平也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对于现有的技术,包括产品里潜在的需求做一些相应的分析,把合适的人组织在一起,做出这样一款产品推到市场,这个定位是比较适合我,而且我感觉原来从事技术开发前沿的一些研究员,包括开发人员,其实这个方向也是有非常多的机会。


如何避开智能硬件渠道和供应链“明坑暗壑”


我觉得在硬件上大家常说的一句,最大的问题在于库存,换一种说法,大家在硬件创业时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念,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听到各种渠道包括工厂都会给你承诺一个相应的数量,即便有了渠道给你下一个订单,但如果他不是包销的方式,其实也并不是一定会让你卖出这么多产品,所以大家刚刚起步时数量的控制一定要非常克制,其实早期这一类产品并不怕不够卖。


具体来讲,比如有很多硬件生产工厂包括器件的供应商,可能每次至少让你买一两万套、两三万套,因为他们会说这样一个芯片的包装大概两万片,有很多初期甚至我们一开始也犯了这个错误,既然一个包装两万片,那我们先做两万台,工厂也说那你做两万台就好,但实际上发现产品是要不断去尝试,特别是硬件产品试错成本是非常高的,包括模具等,大家一定要非常谨慎,初期在试产投入到市场时,试产的数量不要超过一万台,不管是渠道商怎么去忽悠一定要保持克制。


举一个简单例子,2012年在我们刚刚开始卖产品的时候,除了Apple以外有另外一家美国相对比较大的渠道,他曾经口头给我们做过一个估算,假如他们来卖这个产品,在他们下订单后,多长时间能卖掉大几万台。但实际上签约时,正式给我们发放的PO合同大概只有每个批次两三千台,宁可每个批次生产比较少,每个月给他供货,也不要半年、一年,一次性给它压很多货,这样它的资金压力也大,对双方的合作也不是特别健康。


互动问答:


【问题1】请问为什么会选择进入体育产业?


其实两方面,一方面是机缘巧合,最早我们是用传感器包括视频技术做一些跟游戏相关的产品,但发现那个产业链太长了,就想做一些相对来说上下游依赖程度稍微低一点的产品,自己比较喜欢运动,不管是看比赛还是打网球、篮球,踢足球,所以决定进入体育产业,但是当时确实对高尔夫一窍不通。


【问题2】开始时切入足球市场时遇到一些瓶颈,效果没有预期好,有没有想过放弃?


最早我们尝试做一些足球类的传感器,实际上是想跟adidias一样把传感器放到足球鞋里面去,提供一些功能,但是发现往运动鞋里面放确实是很大的问题,包括用户的接受程度和价格等,所以我们当时内部商量,决定先选高尔夫,等过四年以后下一个欧洲杯世界杯时我们再来商量,但是后来经过六年左右时间,我们才推出新一代的足球类产品,实际上在中间我们做过两三个版本的足球产品,还有一些曾经我们大概量产过一两万台,但后来拉到仓库里销毁。


【问题3】中国体育市场和北美市场相比有哪些差异?


中美之间体育产业的差异,之前相差比较大,比如说对于赛事的观看,包括在线视频,比赛现场观看这种付费行为,但是最近几年我感觉差距越来越小,特别是对现场赛事的观看,各地球市已经非常成熟,虽然跟美国相比还是稍微早期一点,但已经好了很多。对于在线赛事付费观看,很多公司也在做尝试,我想虽然还没有达到很强的盈利的预期,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在线观看进行很多付费行为。


我感觉差异最大的部分是大家的参与程度,比如大家觉得足球在中国是一个大的运动,但我们听到各种数据,实际参与人口在中国可能在100万人左右,但在美国,人口可能只有4亿人左右,足球在美国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运动,但注册足球运动员包括长期参与足球的人已经有300-400万人,而且他们各个足球俱乐部、赛事,包括各级层次当中的参与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我感觉是家庭的参与程度和小地区的参与程度,在北美市场包括欧洲、日本,我们感觉当中一个小镇子或者城市里,大家日常谈论的话题跟国内明显不一样,比如每次见面寒暄、吃饭,经常会聊到当地一些大的俱乐部,假设当地没有NBA球队,他们对于当地学校的讨论氛围,参与程度都非常高,即便没有家人在场上打球,但是对于当地球队热情非常高。


【问题4】对基础相对薄弱的网球行业而言,很多ATP和WTA的顶尖球员都在用的playsight智能网球场设备,如何进行商业化运作来让更多网球爱好者使用?


针对像playsight这种安装在网球场中多摄像头的设备,我们在美国看到很多俱乐部也有安装使用,主要功能是在球场中架2-3个摄像机,为大家做视频拍摄,同时做一些自动计分,基础的统计功能,我记得小德也有投资这家公司,感觉它比较适用于消费能力比较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旧金山、北京。第一,他们的消费能力相对比较强;第二,这些俱乐部的会费、场地费用相对其他城市也会高一些。但就我们的观察,它的普及还是非常难的,场地要去做安装调试包括运营都有一些挑战,但这个市场我们感觉还是有机会的,它实际上相当于专业赛事中用的鹰眼系统,他们更加民用化,但是价格只能说一些俱乐部要做场地差异化时去选择,数量并不是特别多。


【问题5】未来ZEPP还会进入哪些细分品类,有什么标准?


对于运动品类,由于现在我们涉及的运动已经有5类,高尔夫、棒垒球、网球、羽毛球、足球,接下来我们肯定有跟篮球相关的产品,同时可能再会选择一到两个运动做覆盖,具体还没法对外正式公布。除此以外,我们可能也会做一些在各个球类运动里相对比较通用的硬件或软件产品,来完善对应的用户体验。但是我们的策略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去覆盖,比如像乒乓球,虽然他也是球拍类的运动,但我们接下来至少3年里是没有任何计划。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


除了18枚奥运金牌,李永波在中国羽毛球队的23年还是一部商业赞助史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