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体弱多病,严重的哮喘折磨着幼小的我和父母,无助的医生对老爸说送去踢球吧(老家是福建的足球之乡),就这样走上体育竞技之路。
这一路很艰辛,一周至少一次20圈(400米)跑步,枯燥无味的颠球、传球、比赛(那时的训练很单调),一天三次训练,小时候踢球的回忆就是一个苦字。离家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但那时觉得就是和爸爸妈妈千山万水的距离,想家,想吃好吃的,十几岁离开家的滋味很不好,但是为了健康的身体还是要坚持下来,足球从县城踢到省城,最后成为福建女足的一名队员。那时只知道的是一起踢球的很多姐妹,很开心的在一起,不管到哪里比赛我们都在一起,一起努力进球,一起承受失败。我当时还是一名小副队长帮助教练管好队伍,93年一起代表福建女足完成七运会的历史使命,至于打得怎样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印象,最深刻的印象是其他省市队伍姑娘们怎么都那么高大。就这样在草地上经历着风雨8年,那时离开足球场真的觉得是一种解脱,因为训练太苦了。之后为了能上大学94年又拼命的练起跆拳道,95年拿了全国第三,如愿以偿的进入了上海体育学院。
99年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努力编写教学内容,努力上好体育课。但中国教育制度对体育的漠视,让更多学生不重视体育不重视规则也无从让年轻人身心得到提高。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体育课程似乎也是可有可无的,一些中小学的体育课就被占用做作业。无视体育而导致各种报道中国青少年体质20年下降,肥胖、瘦弱、疾病的出现这只是表面现象,更多的是内心的脆弱,这种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同时在腐蚀着年青一代,2003年开始我频繁穿梭在欧洲与中国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在不断的冲击着我,作为体育老师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体育教育的本质,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什么,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育以传统的运动项目为主,孩子们真正利用在运动的时间也很少。什么样的体育项目会吸引他们,怎样才能让青少年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真正爱上一项体育运动,从而成为他们的终身运动项目。带着思考,从开始攀岩的推广到旱地冰球。
2004年的一天,两个被誉为血液里都带着运动细胞疯狂者,经历了一起攀岩、触式橄榄球、户外等运动后,开始尝试一项新的运动项目——FLOORBALL。面对大部分都是180以上的欧洲男人,曾经10年足球的经历、160的我拿起球杆就能轻车熟路的打配合玩起来,也许让这些男人很诧异,这中国女人怎么上手这么快。当时我只知道的规则就是把球打进对方球门,什么裆下犯规、跳起犯规一概不知。第一次就让我爱上这项简单易学又有乐趣的运动,我也第一时间想到这项运动是否会让更多大学生爱上运动,为了让项目能进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的一天邀请了体育部的一位领导感受了这个项目,认同了我的想法,2007年下半年开始寻找可以赞助我们器材的公司,经过在欧洲一年努力的寻找2008年正式在上海同济大学开启第一次教练员培训,当时各高校38位体育老师参加了培训,因为没有很专业的教练,我只能拉上打了几年球的瑞典老公一起教学。大学老师们两天的学习后被旱地冰球的简单易学和趣味性吸引,也获得了大部分老师的认可并希望能把项目引进自己的学校,当时赞助只找到了能满足五所学校教学的器材,在艰难的选择后,东华、旅游专科学校、上海海事学院、上海同济大学、等五所大学获得了赞助。老师们带着器材带着新运动项目进入了各自的大学,当时新加坡有简单的教学翻译“福乐球”,国内一些人叫“地板球”,对于刚刚听到这个运动项目的学生初次的感觉以为是老年人的运动项目,为了更好的体现这项北欧新兴的运动项目,我当时考虑这项运动有点像冰球,但是又在旱地上打,这样大学生从字面意思能更容易理解这个项目,并选择这门课。
“旱地冰球”出现后,各种说法都有,我却坚持着自己的决定,2009年开始“旱地冰球”这个婴儿慢慢长大,上海有个很好的优势就是拥有两个外籍俱乐部,旱地冰球进校园后,我不断开始组织各种比赛,希望带动各校之间大学生的交流,可是仅仅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交流学生们的进步比较慢,当时就借助瑞典朋友的圈子,朋友们的关系、借助啤酒和烧烤吸引着一些老外来陪我们大学生比赛,学生们当时的水平很差,瑞典人觉得松江太远比赛也没意思, 但是为了帮助我们大学生们提高水平,还是花近2小时的车程来到松江。经过一年多的组织活动学生们水平不断提高,外籍俱乐部慢慢开始希望我组织更多赛事。为了让更多学校参与进来,当时很多学校的建议是让教委也重视起来,有相关的赛事才会吸引他们。2010年通过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部向上海体卫艺司的申报,旱地冰球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并进入了上海阳光体育大联赛,从当时我定的男女混合赛没有守门员(为了让男女生共同参与进来),到后来男子组别、女子组别有守门员的正规比赛。从学生们只是爱好逐渐到各队的水平越来越高,比赛越来越激烈,这几年经历很多困难但是依然耐心的呵护这个“孩子”,它给我的动力就是它能让青少年们参与运动,获得乐趣。到了2012年我开始背上器材到到武汉、成都、福建等地进行教学推广。慢慢让更多大学体育部门领导了解到旱地冰球,但是作为推广者、教学者,自己越来越觉得能教的太少,需要去更专业的学习。2011年向学校申请了留学基金,学校对外交流部门老师说没有体育老师出国留学的先例,也许我就是喜欢打破先例,写了报告给学校寻找一切的可能性。2012年5月终于获得留学的通知,9月出发芬兰为期半年的学习。在欧洲的半年里走访了瑞典、瑞士、爱沙尼亚、等几个国家,从世界杯比赛中与各国领导交谈获得更多国家发展旱地冰球的方式,也了解到其他国家旱地冰球先是大学校园开始的,也有一些国家是北欧人在当地工作把旱地冰球发展起来,所以第一条就很符合我在国内的优势。在芬兰学习期间获得国际旱地冰球协会的授权作为国内项目唯一推广者,回国后收获满满的旱地冰球教学、项目推广、赛事组织等等知识,满怀信心的开始进行校园的推广,但是学校没有推广经费,学校体育部门也不可以去推广一个运动项目,按当时大家的说法是这是国家协会做的事情,你不需要去做。满满的信心与激情慢慢被越来越多的困难削弱,最后只剩下孤独的身躯和坚强的心。
2013年6月在一位朋友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赛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两个人雄心壮志的开始我们的旱地冰球项目推广,作为体育老师要开始运营一个公司真的难度很大,也许就是想让更多青少年们运动起来的目标而变得很鲁莽,从原来投入的几十万元到2013年底公司只剩下1万元,每一次遇到困难我就喜欢在打旱地冰球的大学生们堆里看看、静静、想想,不断给我动力。2014年我们又努力招生进行“全国旱地冰球教练培训”,从2013年3期,到2014年7期参加培训的大学老师越来越多,有一些体育部的领导对我说“你应该去国家体育总局或者国家教育局”申报这个项目,但是对于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我觉得没有群众基础,也无法走到国家层面,更何况我只是为了体育教育,我和那些领导说:“教育只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让你们了解了旱地冰球,您让下面的老师了解这个项目,老师们再去吸引学生们喜欢上这项运动就足够了,一年年过去,每一个艰难挺过去,也更多的感受到创业的路有如走在刀刃上,一边是自己的理想,一边是生存,有如丰满的理照进骨干的现实。渐渐的我们的认真、精益求精的教学、努力做到最好的服务,获得全国各地参加培训的老师或其他体育公司培训师们的认可,参与者通过口碑相传而来的占80%以上,2014年国务院提出的46号文件,似乎在拯救着我们这些在体育教育前线拼搏的人们,体制内无法做自己想要的教学方式,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本着素质教育理念,本着优质的服务向前冲。
2013年6月当我听说有旱地冰球大学世界杯时,第一时间给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邮件,最后能踏上征程有如攀登了几座高山,从开始没有资金,没有赞助、谁去参赛、训练、选拔、到最后成行经过一年的努力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部的支持,我带着中国大学生代表队走出了国门,2014年6月第一支代表中国大学生的队伍站在世界大学生旱地冰球的舞台上,与其他国家队伍进行四天的对抗,在技术上、体能上各方面都差距很大,最后外籍队伍还是给我们不错的评价,我们用拼搏、用精神面貌赢得了自己的赛风,因为和已经开展几十年的国家相比我们就是来学习来学会输。也让我更明白体育竞赛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团队真正的协作在比赛中才能更深刻的表现出来。在共同面对困难中才能体现每个人真实的自我,怎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克服自我,帮助团队,怎样在失败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友爱与团结在这时表现的很珍贵。每一次的失败又怎样成为下一个胜利的动力,这些都是培养青少年们素质教育最好的体现。
2015年全国教练培训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当我不断提出体育教育的中的素质教育时,更多体育工作者认可并支持,被边缘化的体育教育一定要从人们认知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到体育能培养懂规则抗挫折的顽强人格。但是怎样能更好的在旱地冰球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又开始另一个阶段的思考。2016年也许是我生命中一个最大的转折点,从工作17年的大学教师岗位上离开,因为这么多年的努力,这么多大学生参加了旱地冰球,甚至也有不少校队超级旱地冰球爱好者们,但是当这些大学生离开校园后,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等让他们离开了喜爱的旱地冰球运动,运动怎样能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许在大学生中已经无法改变,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决然的离开大学校园,开始主攻青少年旱地冰球培训,中小学和大学生性格各方面差异很大,但是找到了真正需要努力的起点,因此青少年的旱地冰球培训教学体系逐渐成型,2016年9月开始招生,第一学期就有50多位孩子加入,一个学期结束后为了要更加了解家长们对我们课程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更多家长们的信息,课程也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
目标就在那!我们努力的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前行。
本文作者:陈新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