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产业虚火渐退,有一处价值洼地正在浮现

2017-03-12观点懒小熊

足球产业两年的虚火之后,软性的内容包括大数据、足球旅游以及足球青训等等正越来越热,在这其中,为什么说青训正处于价值洼地呢?


zxx.jpg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俗称“46号文件”。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紧接着印发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两文件一出,体育产业风起云涌,无数跟体育沾边的各类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足球产业是这次体育风暴的排头兵,跟足球相关的版权、媒体、营销、场地、装备、硬件、赛事运营、培训等公司冒出来很多。嗅觉最灵敏的资本市场也是快速推进,整个2015年到2016年初,几十家创业公司获得了投资,一场关于足球的“市场战争”就此打响,虚火旺盛。


2016年元旦,笔者曾撰文,在每一个足球相关创业领域,2016像是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割地划片,一片混战;2017年会进入到战国时期,几大资金、模式、影响力、口碑都比较好的几家公司会形成激烈竞争的局面;而到了2018年往后,陆续从战国进入到一两家独大的境况之中。(这里说的足球产业并不是指那些搞职业俱乐部和产业链上游的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公司。)


回首2016至2017年初,一些模式单一、规模较小的创业公司相继倒下,而一些有点名气的公司也活的艰难,苟延残喘,远达不到战国的状态,虚火就此渐渐退去。是什么导致了如此之局面?


一、创业人员的专与不专。


体育产业的风口一开,大家都看到了机会,仿佛之前互联网创业热潮一般开始跳进创业的大海。体育是专业度较强的行业,不管投资机构多么渴望进入这个市场,创始人和执行的人还得靠专业人士来运营。一批从事体育事业、体育媒体、体育圈内常年郁郁不得志的人士相继出逃,开始创业,足球亦是相同。


无可厚非,在足球专业层面他们是绝对专业的,对于国情现状、足球规律、人脉关系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他们专业的一面。但这类人士创业之后发现,遇到的问题远比他在足球行业中见到的问题多得多,从融资方式、融资节奏、人员招募、市场调研、盈利模式、业务规划、资金管理等等方面几乎一张白纸,完全不专业,导致局面困难重重。而非足球业内人士的创业公司,则出现对圈内情况不了解盲目横冲直撞、资源匮乏等原因也遇到瓶颈,最终倒下。


二、新行业的明与暗。


人们常说在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去尝试时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但在足球产业初期,其实连石头都没的摸,完全生趟。


大家集中发力的地方都差不多,因为想象的也差不多——有了如此政策红利,相关主管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手握重金,业务自然是从他们那里展开,然而对于这些主管部门,从上到下,他们也是在摸索,谁也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但时间在走,久久打不开局面,不但没了粮草辎重的供给,而且还在消耗,当意识到该转型时,已无力回天。


三、做事方式的虚与实。


新的风口一开,曾经在其他行业创过业的人开始浮想联翩,在他们看来,虽然行业不同,但玩法相同,一波浑水摸鱼之流开始如法炮制。造假、吹嘘、挂羊头卖狗肉,利用投资机构急迫的热情和对足球规律的不了解,趁机融到大笔资金。然后洗钱,再用一部分钱再去大造声势,再去忽悠投资人。


可殊不知,足球原本需要匠人精神,毕竟是分类小众,非生活之刚需,而且需要长时间的蛰伏沉淀,夯实基础才可以渐见成效,一个慢周期的行业需要去做更多的基础工作,哪里会像互联网一般爆发式呈现。然而这些希望赚快钱的机构,通过一年多的忽悠,让行业内对同类机构产生了不信任感,让真正踏实做事的企业也举步维艰。


四、经营模式的矛与盾。


在足球行业里,活得相对较好的是一些地方性机构,不论是当地业余联赛、还是青训俱乐部,利用自己的当地资源,小范围的与足球爱好者、与校园展开合作,流水尚可,但利润微薄,想要扩张却又遇到资源瓶颈。而全国性的机构,烧钱凶猛,却缺乏落地资源和模式。两厢无法有效结合,导致各有各的苦,却也倒不出,大家只能各自勉强度日。


五、资本市场的热与冷。


在2015年和2016年中,资本市场开始在几个大机构的领导下疯狂进入足球市场,那个时候大多属于早期项目,团队、模式、资源差不多,就能融到钱,别管多少。其实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他们也没有过河的石头可摸,经验来自于其他行业的投资过程和判断。


随着2016年的资本寒冬,以及行业经过一年多的洗礼之后,投资机构渐渐对体育和足球行业变的越来越了解,也就变的越来越谨慎。


现在的机构,跟风的多,大家投什么,就都跟着一起投,或许这家被投公司本身还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还有一种是过了早期状态,更看重盈利模式以及带来的现金流,拿硬数据说话。之前没有在“天气晴朗”时储备过冬粮食的机构,此后再想融资已是难上加难,而且那么短的时间,几乎无法做到哪怕差不多的营收流水,这样离死也就不远了。


是不是如此现状的足球行业已无生机?其实并非如此。


装备、硬件、器材依然有着常态的需求,只是被竞争搞的成本高、利润薄。反而是软性的内容开始越来越热,比如这段时间,大数据便成了热点词,接下来还会有公司和机构介入大数据内容。同样还有足球旅游也引起了高关注度,不少大型的旅游品牌开始介入这块蛋糕。还有一块洼地,有些机构已经开始发现并逐步介入了——足球青训。


为何不提别的只提青训,因为大方向。


一、官方支持。


2017年初,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国足协相继开会,重点推出了关于校园足球和青训方面的若干政策,各项措施都比一年之前更加务实,规模和力度也愈发增强。几方主管机构也都谈到了对于社会品牌青训机构的支持方式和力度,这对一直踏实做事并有一定成效的机构来说,终于有了官方的背书。


二、从中超折射。


上赛季,包括恒大、苏宁、华夏幸福等一众中超豪门出手阔绰,网罗欧洲巨星,转会费屡攀高峰,本赛季依然有俱乐部在延续这样的做法。


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中国足协在没有太多准备时间的情况下,推出了限制外援人数、增加U23球员上场的硬性政策。同时,总是引领风潮的恒大、苏宁,本赛季几乎没有什么大手笔引援动作,而是同时宣布将加大对于青训基础的投入,恒大要求每个有分公司的地方都要尽快建立青训基地,而苏宁则更是直言,在足协原定每年支出的15%投入青训的基础上增加到20%,并在体育集团之下专门为青训成立了子公司。等等这些,都表明从高层的角度,对于如今花巨资买人的反感和对于大投入青训的要求。


强烈信号已经发出。


三、吃一堑长一智。


经过了两年多的洗礼,现在的基层地方足球青训机构和主管部门不再容易被轻易一个噱头所忽悠了,他们经历了很多,也已经找到自己需要什么,会针对性的去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合作伙伴。主管部门也通过慢慢摸索,陆续推出了校园足球、赛事等服务项目的社会招标,给了有实力的企业一个公平入门的机会。


四、痛则思变。


不论全国性还是地方性实干的青训机构,经过了两年的捶打,能活下来的也走过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亏。不论是对市场的判断、还是内部的运营管理,经过摸爬滚打、刻骨铭心的阵痛之后,都开始有了清晰的和良性的运营模式以及管理方式,经营现状也在明显改观。重要的是通过一两年周期的打拼,也做出了很多优质案例,让市场得以信任。


五、产业链上游。


不论是装备、器材、场地、硬件包括大数据和足球旅游,他们很重要的一部分客户群体依然是在青少年这里,所以青训变成了足球产业链的上游,得青训者得天下,看起来并非危言耸听。


六、二次布局。


在2016年中到年底,大批青训机构或关门,或萎缩,一个“青训不赚钱”的声音传遍江湖,流水和营收稍微正常的地方性青训机构规模无法扩大,全国性的青训机构在现金流上又几无收获,这让很多投资机构对青训二字唯恐避之不及。


但悄然间,2017年初,不少嗅觉灵敏的非传统投资机构、做其他行业的实力公司开始成立体育公司和进行体育投资,重点只有两个,一个是冰雪,一个是足球青训。而且一些原本的大型体育公司也开始努力跟青训沾边,强势介入。


七、价值洼地。


经过了一段时间市场检验,现在的青训机构因为2015、2016年的经营状况不好,也导致很多投资机构望而却步。但从一个新生领域的发展轨迹来说,也属正常,但这样的状况也导致此类机构的估值偏低。


一个企业经历了挫折,如果没有转变,那只有等死。如果转变了,投资的目光就不应仅仅只盯在曾经的问题上,反过来说那些弯路又何尝不是一笔更重要的财富。是否值得投资,还是应该看看政策转变、市场转变和自身转变后的情况。相对首轮的疯狂,此时尽管还是有一些浑水摸鱼的机构,但相对之下则比上一次更容易看清。从现在足球青训行业的估值和成长性来说,此时确实是一个抄底的好时机。

之所以有这些感受和分析,除了对于中国足球本身的热爱和关注,也和身边圈内不少好友涉足足球产业、青训产业领域有关。他们的故事足够写本书,而在此只是一个总结性的传递而已。不论是曾经还是现在,不论是那些扎根基层的教练还是企业,和他们最紧密联系的词只有一个——坚持。以前需要,现在和未来也同样需要。


以此致敬那些尊重规律,还在坚持的人们。


s.jpg


作者简介:王涛,CCTV5 足球之夜记者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