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WF走了一天累惨了。”健身教练陈曦在朋友圈发文说。
超过5万平方米的面积,近400家国内外健身康体领域的公司,以及超过35000名观众,今年的IWF2017上海国际健身展已足够底气被称为中国健身行业最大规模的展会之一。
懒熊体育通过3天的走访和观察发现,今年的IWF上,健身器械仍是正常展会中流砥柱,常规的培训课程、论坛变化不大,单车集中爆发明显,互联网App明显减少,会员管理系统玩家整体数量变化不大,流量趋于向头部集中,部分管理系统展商规模明显扩大,VR相关技术有所提升,但还未到规模化投放市场的好时候。
健身行业快速增长过程中,展会无疑是反映行业动态最好的镜子。博思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健身行业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潜力预测报告》认为,当前全国的健身房正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行业规模仍不断增大。
IWF总经理彭冲向懒熊体育透露,不少参展商向他反映,现场接单率和成交量都高于预期,论坛、颁奖仪式的反响也都不错。
懒熊体育就此总结出IWF上所展现出来的6个变化和趋势:
1、单车新品扎堆发布,是流行还是巧合?
IWF现场的一大热点是随处可见的动感单车。与门可罗雀的传统健身器材厂商相比,以动感单车为主要卖点的展位边上挤满了问询的观众,厂商也借此发布最新款产品,时不时来一堂单车课程的现场教学。
▲ 动感单车成了IWF上最受欢迎的器材。
浩沙健身总经理吴承翰认为,从健身房工作室的角度来说,单车的相关课程并没有大幅度增多:“大家可能是同一时间在产品研发上有升级,然后集中发布了”。
与动感单车配套的产业链周边产品也出现在了IWF现场。比如一套动感单车管理系统,在屏幕上模拟单车比赛的现场,增强健身趣味的同时也在云端记录健身数据,帮助教练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提供类似单车管理系统的展商不少,售价在5万元左右,加以改造一辆单车的费用1000元许。此外,一些主打韩国、美国品牌的单车课程也在展会上热销。
从这个角度来看,更多是产品先行于市场,这或许是器械生产商们对接下来单车市场的一个预判。
光猪圈创始人王锋即表达了类似观点:“单车作为一个团体运动,本身比较High的特质符合泛娱乐化的趋势,因此受到健身人群的欢迎,厂商们也就投其所好。”
2、VR依旧火热,但健身房仍持观望态度
IWF上,一套名为“VR Balance”的系列产品引来了不少观众的围观体验。其将VR科技融入传统健身器材,戴上VR头盔后,用户可以借助器材模拟滑雪、帆船等户外运动场景。
该产品的销售副总监李静告诉懒熊体育,这套系列产品研发时间近2年,这是第一次面向市场,目前一款设备的定价超过3万元。
类似概念,也出现在了名为KM1930的系列产品上,只不过其没有涉及VR技术,用一块显示屏替代,售价也低廉许多,在9000元左右。
VR技术的变化一直受到市场关注,部分大型连锁健身房也曾尝试引入目前不够完善的大型VR跑步机。但VR设备较高的市场售价导致这类器材更多还是面向非健身行业的B端用户,作为企业给员工的福利购置。
吴承翰认为,传统健身房对VR一直十分重视:“VR是视觉的体现,虚拟的和运动的结合有待开发,至少3-5年,VR硬件本身有待提升。”
乐刻运动合伙人苏璐表达了类似观点:“可以看到很多的器械在功能设计上更多的在往趣味、互动、娱乐性上发展。我认为方向是对的。但是和用户的需求度匹配度还差很远。”
目前来看,VR健身设备的公开亮相虽然十分吸引眼球,但还是会面临设备维护成本高、场景模式单一等问题。
此外,诸如FIZZOCOR运动心率手环的新型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在展会上面世。这款手环无需心率带就能做到对心率的精确检测。彭冲透露,今年展会重点突出了科技创新的主题,对于自主创新的科技展商也给予了奖励。
未来,器械的进步会不会取代一部分私教课程,从而降低在人工上的成本,是私教从业者和健身房管理者都值得注意的。
3、老牌健身房Saas系统面临机遇与挑战,新入局者新意不多
“我们今年展位150平米,和一些器械厂商的展位都一样大了”,青橙科技创始人Kent在提到今年的IWF时显然十分满意。国内最早期做健身房SaaS系统的青橙科技在今年提供了免费版本的管理系统,Kent告诉懒熊体育,此举旨在优先获取更多用户,其后再来做其他付费产品的转化。
同样入局较早的鬼工科技创始人马客告诉懒熊体育,这一两年的健身房行业发展很快,随之而来的是供应商数量也越来越多,“原有的供应商也面临了一些机遇和挑战,所以他们会有更多的投入计划”。
马客从现场观察来看,整体Saas提供商较去年新增5-10家,而鬼工科技自身发展则更多在“跑马圈地”上,“我们今年客户是已经覆盖了包括香港在内的29个省市,整体发展还是不错的。”
整体上来看,新入局的健身房管理系统仍主打智能化,大多能实现智能闸机、智能衣柜、智能淋浴以及教练课程智能管理系统四大板块。和往年相比,技术上突破不大。
以其中一家为例,该产品实现用户健身全智能化的同时,也有分别对口健身房管理者、教练、课程销售以及用户的专属App。现场销售人员介绍说,目前这款设备他们的销售形式分为单店模式和多店模式,前者售价为6800元一年,如开新店则需另付系统单价;后者一次性支付28000元买断,之后每年支付单店1000元左右的服务费即可长期使用。
对于智能化健身房管理系统的应用,光猪圈创始人王锋在论坛上公开的门店数据显示,位于北京中海、面积280平方米的小型门店在2016年的月均收入为21.66万元,成本12万元;而位于珠海、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中型店2017年的月均收入则超过140.88万元,成本20.5万元,月均售会员卡数1100张。
▲ 王锋晒光猪圈门店数据。
威尔士在智能化方面的改变显得十分有决心,其董事长王文伟称:“未来三五年一定要转型,互联网、智能化”。
现在看来,智能化管理是SaaS提供商必争的一个板块,而这其中,技术差异越来越小,更多则是考验B端客户拓展能力和C端用户数据的积累,这一点上,老牌SaaS提供商有占据先天优势,后来者则需要根据健身房的变化在服务维度上做出突破。
当然,传统健身房接下来的智能化改造同样值得期待。
4、健身营养品市场:除了蛋白粉还能有什么?
营养品的大幅度增加怕是IWF主办方都没有预想到,彭冲向懒熊体育透露,营养品板块,原本划分的4000平方米的区域,后来又额外追加了2000平方米。
严格意义上说,健身营养品在当下的中国,还尚未形成一个泾渭分明的市场。就国家标准而言,这类产品大多分属在保健品或者药品的队列中,生产和销售都没形成严格的体系。
在IWF现场,健身营养主推蛋白粉。纳诺克斯、肌肉科技等国际品牌赫然在列,这些蛋白粉每900克的罐装零售价在100-400元不等,蛋白质纯度越高也越贵。而各家主打的最能让人感到差异的暂时还是口味。
海克力斯联合创始人COO秦然告诉懒熊体育,国内的消费习惯依旧偏好进口,国外的食品安全相较国内也更有保障一些,加上近几年来进口的蛋白粉品牌价格越来越亲民,反之国产品牌受生产成本的限制价格居高不下,形成国际品牌占主流的现状。
▲ 蛋白粉占据了大部分的健身营养品市场。
蛋白粉成为主流的原因不难理解,虎扑健身负责人戎斌解释说,一方面是字面意思较易让人理解,另一方面蛋白粉不需要专业级的运动量和绝对规范的使用计划,是在人群定位上最宽泛的产品。展会现场一位进口蛋白粉品牌的销售员甚至告诉懒熊体育,此番他们将产品带入国内,报关时使用的是关税较低的“奶粉”类别。
除了蛋白粉,蛋白质其他形态的产品也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卡路里商城的工作人员告诉懒熊体育,一款Quest的蛋白质薯片的受欢迎程度大大高于预期,“天天都在补货”,其他便携类的产品也是很受欢迎。
秦然也很看好氨基酸饮料的发展:“它的应用人群更广泛,使用起来也比蛋白粉更方便。”不过它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一些成分的含量超过了国家的保健品规定标准,因此无法在国内量产。
5、私教人才跟不上产业发展,健身学院或有所发力
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连续两天出现在展会论坛的现场,她的开场白通常是:“打个小广告,我们欢迎优秀的健身教练加入超级猩猩。”
人才的匮乏在体育产业不是新鲜话题。但对于健身行业来说,这两年来这个问题才开始凸显。“目前我们优秀教练的加入速度远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跳跳直言。
▲ 跳跳(左)称企业文化是个小宇宙,合适的人会迅速融入。
即使私教行当的门槛并不高,但从目前来看,竞争愈益激烈的健身市场对私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练现在还是比较迷茫,专业和业绩上还是不够。”浩沙健身总经理吴承翰如此评价目前私教现状。
在IWF现场,健身学院招募广告并不算少,这些健身学院提供着的教练认证体系各式各样,培训时长从3天到3个月不等,大多讲究“权威性”,收费从4000到10000多元不等。
王锋则直言健身学院出来的教练,一是不够,二是不能用。“国家对于这个没有明确的认证体系,3个月的时间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健身教练。”他说。
市场上私教培训学院一方面形成“马太效应”,早期做出口碑的学院获得越来越多学员和健身房的信任。与之对应的是,越来越多健身房开始尝试自主研发课程并开设私教培训学院。
新型健身房在这块的动作尤为凸显,乐刻运动创始人韩伟和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均向懒熊体育表达过今后不排除开放培训学院的可能性。目前,他们的培训学院以针对内部私教为主。
传统健身房在自建培训学院上显得更为谨慎。美日健身创始人刘苏德直言不建议健身房自行培训教练:“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目前,美日健身与威尔士都与私教培训机构ETPC达成了合作,后者在去年年底获得了中体鼎新千万级的融资。
6、团课兴起,莱美发力中国市场
3天时间里,不包括展位内的小型公开课,展览活动区的公开课数量就达到7场。
团课和私教在健身房中的比重旗鼓相当,近两年,随着中国健身房形态上的多样化,健身房数量的变化,类似莱美(Les Mills)这样的课程巨头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
▲ 团操公开课在IWF现场广受关注。
莱美中国CEO姜楠在接受懒熊体育采访时表示,莱美在中国新增了非常多的市场预算:“我们希望让消费者了解他在健身房上的是什么样的课程。”
1968年起源于新西兰的莱美课程,其官方数据已进入超过100个国家,拥有17500多家俱乐部以及130000余名教员。而在中国,大多数健身房都能见到莱美体系课程的身影。
此前在中国市场相对保守的莱美,此番举措的转变值得注意。
姜楠表示,具体到推广思路,一方面今后会更多和俱乐部合作参加更多论坛活动,其次会通过一些线上线下的推广的方式增加中国健身用户对莱美理念的认知。
另外,针对时间不固定、社交属性不强的人群,莱美研发的线上“莱美虚拟课程(LES MILLS VIRTUAL)”值得关注。姜楠提供了一个数据,在全球,已经有超过12000家俱乐部提供了各种虚拟课程。
“虚拟课程提供的时间便捷性、降低健身房空置率,和教练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姜楠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莱美课程体系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晚,但近来在市场推广上的活跃,给目前自主研发团课体系的健身房无形中造成一定压力。
“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健身行业现在还太急躁了,在这种大起大落中,对莱美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姜楠停顿了一会,补充了一句,“我们更多的担忧是中国健身行业能否健康成长”。
(应受访人要求,陈曦为化名。)
(严小寒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