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波实验室(SPONIA)和OpenPlay近日发布了一份《大众足球市场概况与商业化对策》报告。由于OpenPlay本身自创立以来一直专注在面向大众足球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业务,他们的调研团队今年用了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国内37座城市,所调研覆盖人群超过10万人,汇集了相对可靠的调查样本、数据与结论。
本份报告提供了以下5个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启示:
▶ 大众足球的定义?它和业余足球的区别?
▶大众足球最新的市场规模和数据
▶大众足球受众群体的特征
▶与大众足球相关的互联网类项目的现状
▶大众足球的商业化对策和建议
懒熊体育选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分享给大家:
一,大众足球的定义
“大众足球”指面向大众群体的足球活动。强调的是时间、空间、面向群体的大范围覆盖与无差别特性。
在受众群体方面,任何有意愿参与、身体条件能够满足需求的人都可以参与。普遍来看,大众足球群体进行足球活动的行为,本身没有以收入和盈利为目的。
相较而言,通常所说的“业余足球”所囊括的群体更小一些,核心化、竞技化程度更高。对于参与其中的运动员而言,足球很可能是他们的第一副业乃至第二职业,是他们获得经济收入与社会认同的一种途径。
如果广义的足球人口呈金字塔状分布的话,业余足球群体则是承上启下,与职业足球和大众足球两端一首一尾紧密相连的中间地带。
二,中国大众足球的市场特性及数据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以月均足球活动3次以上的大众足球参与者作为统计对象,部分数据因为调查样本计算结果置信度不足,以“部分”作为关键词,代指其占有份额。)
· 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足球人口1200万至1500万之间。相较于2015年,这个数字增长在10%以内。增长份额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占到80%以上。
2016年10%的足球人口增长率接近目前的极限,短期内可能难以再次重现。
· 足球人口活跃度方面,夏季夏季月足球活动3至6次的人群,占到统计总体的85%。地理分界线以北的冬季,这一比例会下降至不足25%。
·消费能力方面,上海、北京两城市的大众足球人口,单次活动消费额集中在50元至80元之间。其他一二线城市,集中在40元至60元之间。部分人群受特殊福利影响,没有场租负担,不计入消费能力调查与统计的范围。
·球场与商业化方面,国内估算有约20万块足球活动场地,非商业化运营的球场占到30%左右的份额,商业化运营、产权归企事业单位或物业/住宅区集体所有的占到10%~15%。社会持有且商业化运营的占到55%~60%,且这一比例在不断上升。
以场地集群为基础的体育服务商业实体数量,国内估计有3000至5000家,平均每家占地面积在6000 平方米左右。这些商业实体,有约六成集中在沿海地区与一二线城市。
· 赛事方面,以达到或超过3个比赛日为作为统计覆盖的标准,全国每年保守估计有7500个足球赛事,但是社会化公开赛事比例不足50%。有持续财力支持,年例化或更频繁办赛的赛事品牌有2500个左右。但是青少年赛事严重匮乏,其占到的社会化公开赛事的总比率仍在15%以内,数量仅有350个左右。
三、中国大众足球受众群体特性
1,选取欧洲、南美、日韩和北美等地的足球发达国家参考,会发现有如下特性:
· 足球发达国家的大众足球人口和资源依地域分布较为平均,远远超过中国,同时具备完善的联赛制度和青少年球员召集制度。
· 足球发达国家的大众足球消费群体,成年阶段与中国相似,青少年阶段则有很大的不同;足球发达国家几乎是全民参与,与经济收入和社会阶层无关。
· 在以欧洲为代表的国家,相对开放的体育用地和足量的政府财政补贴,保证了足球场地数量充足,同时解决了活动时间、地点过于集中的问题。与此同时,完善的青训体系和政府持续的财政投入,也使得青少年球员的训练课程支出得到大幅削减。
2,相比较足球发达国家,中国的大众足球受众群体,在并不多的共性之外,呈现出若干值得注意的不同点。主要有三点体现:
· 地域性极强,城市过度集中。国内的大众足球活动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中心集中。
· 消费者主体的变化。中国的大众足球市场,由具备独立经济能力的中产阶级以下群体,以及一二三线城市核心区域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女构成。仅从群体收入与消费能力而言,其大众化程度,远不及欧洲、南美和日韩。
· 消费行为的特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支出项目,三者都呈现了过度集中的特性。
活动时间几乎仅限于工作日夜间和周末;活动地点过度集中在商业化运营的球场及周边;支出项目中,场租占据绝大部分,装备器材、饮料虽然紧随其后,但是额度仍远不及场租。
青少年球员会有青训课程费用支出,然而相比于欧洲、北美和日韩的政府补贴直接参与,中国的青少年球员同比支出要远高于这些足球发达国家。
四、大众足球互联网项目概况
分为6个类型,试用表格做梳理如下:
五、商业化对策
1. 依据地域不同,进行市场细分,适时参与游戏规则建立
中国的大众足球市场,依城市集中的格局和特性已呈阶段性形成。这种城市化集中的趋势,在未来将不断加深,难以逆转。
城市规模越大,商业化总量也就越大,个体净值也就越高。与此同时,城市规模越大,当地大众足球消费主体的金字塔式分层和标签化特性就越清晰。在进行业务推广时,可以尝试在天然的市场细分的条件下,精准击中高净值空间和强需求地带,借此自上而下地推广业务。
对于一些市场总量增长潜力很大,但是尚未兑现或处在初级、混乱状态的市场局部,需要主动出击,参与当地大众足球活动的游戏规则建立,为推广业务和顺利变线提供先决条件。
2. 对轻量级、随机化、情绪化、热点化消费行为进行高度重视
重视这些消费行为,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从营收上考虑,这一块难以形成重心,也可能投入大于直接产出。但从品牌建设角度考虑,可谓事半功倍,也很有可能博得一些常规的推广手段无法获取的筹码与价值。
3. 线下运营、横向扩张需要更多社群角色参与
我们看到了很多”互联网+足球“产品在线下的推广。然而在大众足球领域,产品和服务的推广,推给谁?谁最有可能接受?
应该意识到,中国的足球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关注/爱好者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互相重叠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如果不能把通往价值核心地带的社群桥梁把控好,形成自然转化,可能无法达到推广和扩张的预期。
这个桥梁是:球员、教练员、赛事组织者、球场运营者、资讯团队等不同角色组成的大众足球社群中,最为活跃和开放的个体集合。
4. 面向全体用户开放而平权的产品与服务设计
对于大众足球活动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社交活动(在英国,很多人提到足球的时候都要说“Association Football”)。而”互联网+足球“,很难替代足球活动本身的社交属性。不能依靠层级繁多的社交网络联动,去调动消费需求与情绪,不能依靠社交网络上建立的话语权和信息分享,去代替、分担甚至竞争大众足球活动本身具备的社交属性。
对此,建议完善产品与服务,然后让这些优秀的产出直接接触终端的球员,让每个球员个体都均等地获得良好的体验。
5. 行业资本的联合与思考
要明确一点:大众足球很难实现爆发式的增长。今年年底1200万至1500万的足球人口,已经无限接近于市场理想状态的上限(特别是考虑到出生人口下降趋势)。
对于现在已经入场的团队而言,从提高精确细分市场、提高个体净值入手是最为合理的策略。青训领域的消费潜力,大众足球层级竞技化的趋势,可能都会是引爆点。
在大众足球领域,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其实体育领域都是如此),个体净值需要时间才能挖掘完毕。在这样的前提下,已经在体育领域特别是足球领域有过尝试或者开始布局的资本方,调整过自己的投资策略和期望,回归长线程、理性化,易于形成合理的配置。
声明:本文来源于斯波实验室与Ope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