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对话是关于中国体育的袁伟民郎平两位名帅的对话,书的内容是关于女排。对于中国女排取得的成就而言,足以让中国体育历史刮目相看。
32年前的和今天的畅销书是完全两个概念,当时的《新体育》名记何慧娴写的女排文章,用现在的行话来说,是被全国人民抓取最多的头条。何慧娴如今已经升格做祖母了,这么多年来,她听到最多的一句恭维话也是实在话:我们是看着您的女排文章长大的。
中国女排,就是陪伴我们多年的滚石文化。随着歴史的进程,我们慢慢长大,中国体育有了2008年北京29个大脚印的落地有声,2015年的5万亿産业的风生云起,我们似乎不再去想体育本身的来处和自己的归宿,直至今年八月女排回归,全国球迷同声共气,才让我们猛然醒悟,其实我们也是有长长的体育文化的。
女排的故事,主角不止是袁伟民,郎平,孙晋芳,朱婷,也不仅仅是何慧娴李仁臣在撰写,而是中国好几代人成长的情思和血液在流动,大家都是寄托在女排故事中的人。东京首胜,秘鲁再捷,洛杉矶三连冠,五连冠九封后,每个人都会记得某个和女排相关的特定情景,这恐怕就是女排里约夺魁后在国内引起万众狂欢的原因。
袁伟民,小岛孝治,塞林格,中日美女排教头的斗智斗勇,那是我们欣赏到的最早的世界排坛纸牌屋,每个女排姑娘都有中国人熟悉的音容笑貌。宋世雄的神点评,至今是国人的温馨回忆;
今年美国芝加哥小熊队在全美职棒联赛总决赛获胜后,500万美国人上街狂欢,因为小熊是美国之子,经过108年的浮沉之后再一次夺冠,勾起美国人的内心激荡;而女排姑娘是中国人最钟爱的孩子,你可以从《巅峰回眸》的很多章节段落找到国人对她们的爱戴。
从这层意义上说,今年的奥运有两个救星,一是巴西名模邦臣,她在奥运开幕式上用美腿挽回了巴西体育尊严;二是中国女排姑娘,奥运夺冠,用力臂拯救了中国体育文化。
《巅峰回眸》精华摘选
“里约归来半个月后,郎平第一次不着戎装......”
这是何慧娴在序言中最初的场景描写,这是她熟悉的语境,她后来成为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主席,一直宣扬那种还原真性情流露,最原汁原味的新闻报导,最喜欢的体裁就是对话体,这次的风云际会也正好对她胃口,老实说,也只有像她这样被老女排人尊称为“管家”的才可能有此际遇。
1976-1984年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
置之死地而后生,“临大事有静气”,如今也成了郎平的锦囊。
袁伟民和郎平这两代女排名帅,很可能代言着中国当代体育史上最耐人寻味的师徒传奇,在媒体界在球迷中曾有过太多的解读。这次,从32年前的巅峰回眸,到2016年的巅峰对话,何慧娴和李仁臣把这部愈来愈浓的传奇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眼前,包括郎平一重大历史定格时刻:2015年世界杯出征前大将惠若琪等受伤。可谓赛前折兵,郎平郁闷,恩师点拨,顿驱乌云。
弘扬中国女排精神,探索女排未来发展
2016年9月,中国女排时隔12年于里约奥运会荣耀夺冠。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特别赞扬了中国女排,“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全国人民都很振奋”。为宣传女排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近日,何慧娴、李仁臣编写了《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一书。
两代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郎平谈女排
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归来,新老教练郎平、袁伟民巅峰对话。回味里约激战,回望艰辛夺冠路,老教练袁伟民提醒郎平:“强者,总是在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的征途上前进的。要记住:临大事有静气——强者风范。”追忆峥嵘往事,从老女排的拼搏与老教练的指挥中汲取力量,郎平说:“我最佩服袁指导有一种‘恒温’的意志,不管败到哪个地步,他那根‘体温表’的水银柱都保证一动不动。”
郎平的成功离不开她从老女排、老教练那里传承下来的经验,也离不开郎平多年来的学习与海内外执教经验。郎平对女排精神的传承集中展现在她的职业精神上,而专业技能和科学管理则是郎平职业精神中最亮丽的闪光点。
对话中国女排的未来,光芒之下,中国女排路在何方?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算起,35年间9次赢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一次次振奋国人之心,已经形成了由几代人构成的、具有“女排情节”的庞大群众基础。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我国参与打排球的专业、业余运动员不见增长反而日趋衰减?为什么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参与校园排球的人数比例,甚至低于五六十年代?为什么中国女子排球是世界水平,而职业排球联赛却至今难产?中国排球市场化、商业化的程度为什么还逊于中国足球、中国篮球?……
溯源女排精神,贵在弘扬传承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小组赛排名第4的不利情况下,顶住压力,绝不放弃,连克对手,最终登上冠军的领奖台。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够在不可能改变中实现改变,源于女排姑娘不畏强手、奋力拼搏的精神,源于女排姑娘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从每一堂训练课、每一场球、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机会做起,通过日积月累的磨炼,用超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去实现改变,在不可能改变中实现改变,超越自我,永不放弃!这就是女排精神。
今天我们看到的女排精神,是自建队以来一代代女排人传承下来的。回望中国女排草创阶段直到夺取1981年世界杯冠军、1982年世锦赛冠军、1984年奥运会冠军,实现“三连冠”,我们追溯到女排精神之源。
35年女排路,时起时伏,有成有败,不变的是女排人的坚持,不变的是女排精神的传承。无论顺境、逆境,女排人不忘初心,坚持脚踏实地、苦练和创新,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实现着改变,也传承着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已经并将持续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
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算起,35年间9次赢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一次次振奋国人之心,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
80年代初中国女排屡创佳绩之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用5年时间从世界排名第14荣登世界冠军,女排的成绩和精神鼓舞亿万中国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在21世纪的今天,陈忠和率领中国女排“黄金一代”勇夺桂冠,郎平率队里约荣登奥运冠军殿堂,又一次次振奋国人之心,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31届奥运代表团全体成员时表示,我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展示了强大正能量,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使之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何慧娴,1943年生于上海;李仁臣,1941年生于山东烟台。1965年两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婚后曾共同在安徽徽州地区(现黄山市)新闻单位、政府部门工作近十年。1978年,何慧娴调入新体育杂志社工作,李仁臣调入人民日报社工作。
李仁臣1983年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1986年起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他撰写的评论、社论曾获中国新闻特等奖,著有专著《我在现场》。
何慧娴为编审、李仁臣为高级编辑,两人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