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篮球爱好者,因痴迷这项运动,所以经常主动去寻找各种篮球资料来看,包括杂志、影像,还有各个作者的叙述、各类球星传记,甚至街边快倒闭音像店里那些十年都卖不出去的VCD,我都甘之如饴。
一个多月前接触到韩牧和懒熊体育,接触到了一些体育圈内部人士,从他们平日里的谈话内容,加上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写出了这篇题目很“大”的题目,观点以及陈述有不妥之处,不喜勿喷。
体制之痛
自2002年开始,中国的篮球迷如雨后春笋般涌了出来,就好像米袋子被戳开了一个口。而戳开这个口子的人,是姚明。姚明是中国篮球被国人乃至世界关注的不二功臣,因为他,很多人开始关注NBA,因为姚明,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篮球。
姚明获得关注,是因为他是NBA这个世界顶级篮球联盟的首个外籍状元秀,但在CBA打球时,他的前面始终站着八一队这座大山。虽然现在的八一很落魄——本赛季还一度残忍地派出“心已退役”的王治郅应战,但在CBA刚成立的时候,八一是无可争议的王者。
与NBA的选秀和交易制度相比,CBA俱乐部早期篮球人员选拔,主要靠关系“拉人”,尤其是军旅球队。八一当时在各个军区选拔出各个位置的优秀人才,打造王牌之师,而其他球队显然不能做到这样。放在今天来看,那更像是一支全明星球队对若干支普通球队,再加上军人的身体素质和铁腕纪律,优势无需赘言。直到后来,外援大规模地进入CBA联赛,而军旅球队的落寞让八一优势不再,进季后赛自然就成了奢望。我们或许该思考,八一当时的成功,真的是纯粹意义的体育上的成功吗?利用体制集中资源换来的成功,这样的传奇似乎成色不够。就好比斗地主,八一手里的牌一直是两王加四个二。
外援之忧
前面提到了外援,那么CBA的外援到底处于一个什么定位?是,我们或许是要承认一些先天不足,黄种人可能在体能和体质上落后于欧美,于是CBA联赛选择引进外援来提高比赛的观赏性。无数奔着大合同而来的国外二流甚至三、四流球员,在我们的职业赛场上浪投,而我们的一流球员却要去负责抢篮板、掩护挡拆,要去充当球队角色球员。CBA本赛季打到目前,得分榜几乎全被外援占据,篮板榜也好不到哪儿去。
中国球员打得好不好,都需要练,投篮要准更得练,最后时刻的大心脏也需要球权来炼,CBA的观众是多了,可国内的整体篮球水平呢?所以,姚明退役之后中国男篮在大赛上举步维艰,我真的不奇怪。而且我想问,中国人真的不可以暴扣吗?中国人真的不能奉献精彩的比赛吗?比赛的票卖不出去真的只怪球员自己吗?
我是90后,当我知道胡卫东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已经退役了,为了更了解他,我查了大量的资料,问了许多人。胡卫东,外号“中国乔丹”,他曾在皮蓬的头顶上扣篮,要知道,皮蓬在NBA最强小前锋的排名可掉不出前五。“鸟人”安德森曾经和胡卫东在江苏队一起打球,坊间有段子说,胡卫东在训练营中的表现把安德森都吓傻了。又如吴悠,中国街球高手,一个NBA巨星说他打得很好,但因为身高问题他进不了CBA,而在NBA,艾弗森的伟大自不必说,还有TJ.福特、内特·罗宾逊,甚至1米68的博伊金斯也都是街球场出身,他们难道真的很高吗?
写到这里,我好像觉得有一只黑手在笼罩CBA,笼罩着中国篮球。中国真的没有能打好球的球员吗?中国本土球星真的比外援差很多吗?
管理之乱
球技的进步或许在于球员自己,而联赛的成功便在于管理和推广了。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通常有奇怪的气场,这样的对立是必然的,一如学生和老师,双方的目的一样(学好),立场却可能对立。NBA和CBA在联赛目标是应该没有多大差别,区别出在做法上。NBA因为薪资分配结构而停摆的时候,联盟老板代表的资方和NBA球员工会代表的劳方,会有长达数天甚至数月的谈判,来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就好像一对夫妻坐下来开诚布公的谈婚姻矛盾。而在我们的联盟,一纸重罚下来,或者赌气出走,比如北京奥神,或者公开骂街,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夫妻大多离婚了。
还有赞助商的问题,商家的目的无非是显示自己的产品如何好、性能如何优越、配色如何流行。在CBA我们看到的是以下怪现象:1、明显的球鞋标志被便利贴遮住,因为球鞋标志不是联赛赞助商;2、矿泉水瓶子里是奇怪的橘黄色液体,只因为赞助商是百岁山。对于观众来说,对于我这样的球迷来说,看到了这样满怀恶意的产品,我是没有什么购买欲望的。
我一度想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赞助这个联赛?我没想出来,也没问出来,查资料也没研究出来。唯一的好处是,他们冠名了这个联赛,似乎品牌就出名了。但是李宁和百岁山这样的公司真的缺少这样的名气吗?
在NBA,每个人都可以穿自己想穿的球鞋,当然大品牌可以努力地抢占市场份额,但并不会去影响球员本身,前最佳防守球员诺阿穿的就是法国公鸡,近年来爆发的洛瑞之前一直选择中国匹克,这有什么呢?
说多了都是泪,希望中国篮球能越走越远吧。
程皓哲:重庆某大学在校生,懒熊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