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一个消息,懒熊体育的第二本报告,也就是《新三板体育公司系列报告》在今天正式推出了。
15万字,上百个图表,上千项数据,三个多月的时间;
懒熊体育产业智库把中国新三板体育公司走遍,把数据完整沉淀。从行业情况,到公司沿革及商业模式,从微观竞争态势到财务分析;
从东北的吉林省,到最南端的深圳。从最初视野范围内的30家公司到赴梓时的60家,懒熊亲眼鉴证了新三板市场的崛起和它体育板块的壮大。
如果你对体育商业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这将是最好的从商业中间层对这个垂直领域一网打尽的机会;如果你是专业垂直的投资机构,你也一定会从广度上有不少收获。
之所以选择新三板这个方向调研,是因为他们是体育产业大公司与初创企业之间,一直存在着这样一块中间地带:那些既非初创企业,又不是吸引业界大鳄眼球的体育中小型企业。他们不像大型产业公司那样隔三差五就风起云涌,也不像创业公司那样还在焦虑究竟什么才是商业模式。
如何定义商业上的“性感”,决定着你如何看待新三板上的体育公司。
如果你是“模式生态控”,显然,新三板体育公司讲故事的能力恐怕无法满足你想象力的最低限度;但如果你是“经营为王”思想的拥趸,这些公司在你眼里便是另一种画风——营收、利润、资源和经验皆有,你甚至还会喜欢它们在经营策略上些许的保守。
这前后的两种态度恰好是过去一年中国体育产业一些投资人在投资观念上的写照,他们逐渐发现,体育在他们进入之前,就是个充满了规律与规矩的有界之地,他们无法像在互联网这样的无界之域一样,用模式和生态的逻辑为自己的投资收益表拉出一根指数级的增长曲线。
于是,当体育产业回归到“生意”,新三板体育公司的价值就开始显现。这些公司大多都有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存续期,即使在没有遇到46号文和“大众消费升级”之前,它们也用自己稳定的营收和利润来支撑业务的逐步成长,提供出小到二三十人的团队大到工厂上千人的工作岗位。
还好,这些公司自己与资本市场对于这种价值的发现与认知并没有拖延太久,这从在新三板挂牌的体育公司数量的增速就能够看得出,在2015年以前,新三板上的体育公司有8家,2015年增至27家,截至2016年11月,数目达到50家,而到2016年末,这一数字超过60家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在这本报告结束编写到印制成册的过程中,又有一家公司正式挂牌,4家开始申请挂牌。
当然,公司单纯数量上的增长并不能掩盖其整体公司规模小的现实。以现在新三板上已挂牌的49家公司为样本,其2015年的总营收60亿,总净利为5个亿(除去了恒大淘宝的巨亏),有13家公司年营收过1亿。
这是个什么概念?总营收刚刚过安踏2015年营收111亿的一半,而净利是安踏的四分之一。位列中国运动品牌第三位的特步,其2015年营收约为53亿,净利约为6亿,基本与49家公司营收状况持平。而跨出体育产业,同样在新三板,依据394家医疗企业已披露的2015年年度报告,总计实现营收484.75亿元,平均营业收入1.26亿元,其中44家企业营收规模超3亿;净利润总额达51.10亿元,平均净利润为1330.65万元。
规模上的弱小引出了一个问题——在体育产业大公司与创业公司划分明确的情况下,该如何定位这些新三板的公司?中等级别的公司吗?显然,从一个产业的角度讲,这些公司的数量、体量、活跃程度等都无法满足中等级别这一定义的需要。也许”最有潜力成为中国体育产业中层公司”的一个群体更符合对这些体育公司的描述方式。
相比于中国体育产业中的创业公司,新三板体育公司成为中层公司的优势显而易见。而在体育创业公司还没有找到稳定的发展思路之前,这些未来的中层公司就是当下中国体育产业的基础。
深入的研究与关注这些“基础”,让更多行业内的从业者、投资人,行业外观望者更能看清楚现状和外来正是我们完成这本报告的初衷,也是懒熊体育产业智库的初衷。
主要的说完,该说报告怎么买了。
365元,成为懒熊体育产业智库会员,订阅未来一年四期由懒熊体育产业智库推出的产业报告。
第一期《新三板体育公司系列报告》今天正式推出;
第二期体育IP报告已经完成编写,将在11月末推出;
第三、四期报告将在明年推出;
当然,成为智库会员的权益远不止于四期报告,我们会不定期推出某一垂直体育领域的报告,将直接发送给智库的会员。现在,青少年体育培训主题的小型报告正在制作当中。同时,懒熊体育产业智库在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计划推出月度产品,这也会成为会员权益的一部分。
现在,快去点击下面的图中的二维码,成为懒熊体育产业智库的会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