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产业的3亿人在哪?首届北京冬博会过后需知的5个现状

2016-10-23观点吴晨飘

当北京市民送走十月的第三次重空气污染时,首届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简称“冬博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也落下帷幕。

2015年7月,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曾许下举办冬博会的承诺。在这样的契机下,由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和IDG集团联合举办的冬博会应运而生。未来将每年举行一届,并打算在5-8年内,将自身打造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权威的国际性冰雪运动博览会之一。

举办冬博会的目的不言而喻。一方面为北京冬奥会造势蓄力,另一方面,也要推广冰雪运动的普及,即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这实际上要比成功举办一届冬奥会更具挑战。

懒熊体育参加了这个为期四天的展会,首次亮相的冬博会更多是高端论坛环节,在更接地气的舞台——展区里面,冰雪运动装备、器材的缺乏让人略显失望,大多时候仍以雪镜、头盔、滑雪服为主,专业性的装备并不多。


我们归纳了首届冬博会所传达关于中国冰雪产业的5个核心信息,而这也是要了解当前这个产业需知的5个现状。

一.从“3亿人上冰雪”到“3亿人参与冰雪”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李颖川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到了2020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五年后这个规模更将高达1万亿元。

从市场参与度看,2009年,全国滑雪人次不到500万,而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250万人次,同比增速20%以上。按照这个趋势,到了冬奥会年,全国滑雪人次将突破5000万人次。

在去年北京、张家口筹备联合申冬奥之时,中国提出了未来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个目标被归纳为“3亿人上冰雪”。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这样解释3亿人的构成:直接“上冰上雪”去参加活动的人群,参加“冰雪季”、“嘉年华”等冰雪活动的人群,以及为冰雪运动开展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的人群,包括冰场服务人员、教练和冰雪体育产业的参与人员。根据新京报的报道,刘鹏曾表示,中国冰雪运动长期在东北发展,若加上华北、西北,人数远不止3亿。

马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很多人误解以为参与就是在冰上,其实不是,有很多大众成份是间接里面,3亿人一点问题没有。”

他进一步阐述了这3亿人的定义,包括运动员、学员、裁判员、教练员、体育院校冰雪师生、接受知识培训的在校学生、冰雪服务人员、从业人员以及比赛运营组织者和参与者、受比赛活动影响的吸引者。“这样构成3亿人,远远不只是这个数,”马力说。

44.jpg

▲东城区体育局副局长马力阐述3亿人的构成。

不过,前中国奥委会秘书长魏纪中就对“3亿人”有另一番解读。在懒熊体育举办的中国体育产业集市北京站上,他说,“中央提出了3亿人上冰雪,就意味着至少有5亿人参与体育运动,这至少意味着10万所体育专项学校。大众体育的基础在于学校,而现在我们的弱势恰恰在于学校体育不发展。”

“也许3亿人次更合理一些,”一位不愿具名的体育业内人士告诉懒熊体育。

二.政策要推冰雪运动进校园,但并不容易

要想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冰雪运动进校园迫在眉睫。

“北京市要求冰雪运动知识在中小学覆盖率达100%。全国大概中小学生加起来是2.2亿,如果都达到百分之百覆盖,3亿人光这2.2亿就足够了,”马力表示。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徐达则指出,青少年的参与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让冰雪运动进校园,二是进公园,在公园里给更多的青少年提供参与冰雪运动的机会,三是进商业园。

在这样的趋势下,北京市在规划和政策上都下足功夫。2015年,北京市共有400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到2022年要达到500万人次以上,去年有近100亿元的全市冰雪及相关产业收入,2022年的目标则是400亿元。

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学才在冬博会上透露了几个举措:到2022年,北京将新建至少16座室内滑冰场,在交通便利、覆盖人群较多的地区至少新建1座不小于1800平方米的室内滑冰场;另外将冬季项目纳入到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必修课,每名中小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以上冬季项目技能,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周不小于一小时冰雪健身活动。

不过这样的政策受到了部分网友的质疑。在微博上,不少网友调侃,打雪仗、堆雪人、吃冰棍算不算冬季项目技能和冰雪健身活动。

但更多的质疑来自对于现状的担忧。“足球还没普及呢,就又搞冰雪项目,虽然冰雪项目很有前景,但是基础设施呢,连场地都没有都是空话。即便有了,基层的专业教练待遇太低,没人愿意干,就连热爱这项运动的退役运动员都不愿干,因为得生活,归根结底基础建设和基层教练,”一位懒熊体育的微博粉丝如此表示。

四年前开办了滑冰学校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同样认为,目前场地和人才都较为匮乏,“任何运动离不开场馆,怎么能够让3亿人都有机会体验和感受冬季运动的魅力,场地是一个非常大的需求。”而在专业指导方面,杨扬表示,不少冬季项目运动员退役后转型做教练,但没有经过教学和管理上的专业培训。

22.jpg

▲杨扬在冬博会上发言。

而杨扬的另一个忧虑来自冰雪运动商业化与普及之间的矛盾。“3亿人上冰雪,还有一部分可能是收入相对比较低的人群,我不希望冰雪运动未来会变成一个完全高消费的运动”。

中国冰球协会主席、中国雪橇协会主席赵英刚说,“北京有116支青少年冰球队伍,但打冰球是贵族运动,家里面有一定的投入,孩子才能滑冰,打上冰球”,他希望有更多孩子“能上得起冰”。

欧美冰雪大国对此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政策。哈尔滨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朱志强就介绍,“比如说减免税收。人家的孩子上冰的时候,在欧洲是不要钱的,瑞典不在学校开冰雪课程,一周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给你1500块钱,让你休假,第一次给你3000块钱的护具。”

身为滑雪世界冠军的郭丹丹,从退役后就一直参与到青少年冬季运动培训的事业中,其成立的体育公司聚动力在冬博会期间启动了“冠军明星进校园”系列活动。这个公益计划将从北京市海淀的几所学校开始,计划向全国十座城市扩展,还为这个计划研发了一个“VR体育冠军教学系统”——但VR目前的水准很可能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辅助。

55.jpg

▲郭丹丹在冬博会现场参与“冠军明星进校园”的启动仪式。

三.冬季运动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冰场比教练多,这是世纪星滑冰俱乐部董事长范军介绍的现状,“全中国专业队退役运动员从事教练工作的大概在花样滑冰当中就是200多人,未来冰场肯定要超过这个数字。”

“在体育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我们的缺口是70%,是巨大的挑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借鉴了索契和温哥华冬奥会的经验,认为我国冬奥会体育职能下大概需要5000人。

哈尔滨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朱志强解析了背后的原因。“我们国家长期冬夏失衡,造成冬季项目发展慢,招生难,就业难,人才不足。”他建议,所有冰上雪上运动建立联赛制度,把有条件的项目推向市场化职业化。

同时,他也指出运动员转型问题,“运动员转换教练的时候,这种职业教育还没有建立起来。”他介绍,现在黑龙江省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在中小学当中我们有冰雪运动学校,但是冬季项目的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我们还有一段时间去做。”

除了人才总量上极度匮乏,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加剧了人才分布的失衡。哈尔滨新秀俱乐部创始人杨志刚表示,“作为一个地处在东北的俱乐部,优势就是我们能够拿到第一手运动员专业退役信息,但是东北现在的经济和南方没法比,南方高薪的诱惑太大了。”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冰球协会主席、中国雪橇协会主席赵英刚认为,冬季运动人才培养有一个周期,3-4年,需要发挥专业院校的作用。

但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表示,体育院校不可能培养所有的人,制造业、管理业等人才就应该交由其他行业,“体育院校最应该培养跟滑冰相关的教练员、指导员、教师,这样的工作被我们校长命名为母鸡的母鸡。”

四.要求快速增加商业冰场,但运营补贴不足

据哈尔滨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朱志强介绍,我国的冰场从申办冬奥前的158个增至目前的264个。但人口仅有900万的瑞典就有300多个滑冰馆,“人家一个滑冰馆的场地是4块冰场,加上速滑更多,大概2万平米。”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徐达呼吁,冰场需要更多地进商业园,“长江以南最早的冰雪运动就是从商场里面建的溜冰场开始,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到2022年冬奥会的市场开发中来。”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商业冰场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政策的支持还不够。

世纪星滑冰俱乐部在全国拥有28家门店,大多数位于南方。董事长范军却直言,“冬奥会的到来,理论上春风来了,但做了这么多年,春风来了,好象我们没有感受到阳光雨露。46号文件提出将近两年,我们在一线没有体会到任何政策的扶持,光看到吹着别人的风,我们这边没有风。”

范军口中的风,包括电耗、税收等政策没有落地。同样在商业地产领域深耕的冠军冰场零度阳光滑冰俱乐部董事长付野,也诉说了同样的苦衷,“可不可以有一些耗电方面的补贴,包括雪场及所有做冰雪的,还有税收问题,实实在在的政策给到我们。”

在南方拥有多家冰场的欧悦体育总经理刘海英也表示,“南方冰场运营成本比北方城市要高,包括天气影响耗电量,以及人们对冰雪认知度,推广费用非常高。尤其是最近冬奥会申办成功以后,京津冀新开业的冰场商家,政府都会有一些补贴,现在南方城市根本没有,造成那边运营成本更高。”

不过付野相信,“风迟早会到。”同样期盼春风的还有哈尔滨新秀俱乐部创始人杨志刚,“作为一个生长在东北的俱乐部,我们希望46号文件的春风在东北尽快落地。”

五.要把冰雪项目放到冬季旅游里去

在冬博会展区现场,瑞士国家旅游局所在的展区格外引人注目。除了一个小型的滑冰区,整个展区按照地域分为瑞士东部、瑞士中部等各个区域。“我们内部也有竞争嘛”,瑞士滑雪胜地少女峰的中国代表安惠生向懒熊体育表示。

11.jpg

▲冬博会展区现场,瑞士的展位格外引人注目。

瑞士国家旅游局局长约尔格·斯密德就在冬博会分享了152年以来的瑞士冬季旅游成功经验。作为冬季运动旅游的发源地,瑞士在1864年就迎来了第一位来到圣莫里茨山旅游的客人。

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自不必说,但斯密德表示,只有这两样远远不够,“旅行是全方位的体验。”

从交通、住宿到活动,瑞士都堪称做到了极致。由于冬季旅行比夏季旅游行李更多,瑞士航空公司提供免费雪具托运服务,可以将游客的行李从机场直接运到雪场。瑞士全境内的巴士、船、火车等交通工具都可以一张票搞定。除了滑雪,游客还可以体验雪上徒步、雪地马车、温泉等各类冬季活动。斯密德同时也表示,体育旅游的基石,还在于教育系统和创新。

奥地利旅游局旅游部主任迪特·斯查夫介绍,奥地利一共有254个雪场,去年冬季运动和冬季旅游4000多万游客。而整个欧洲的这个人数达到了1.27亿人,“冬季度假不单单只是滑雪,大家可以做其他一些旅行,冰雪运动只占到了7%”。

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总经理马春野也看到了国内与国际上在冬季旅游方面的不足,“目前全球滑雪场大概有6000家,中国滑雪人次只占中国总人口的0.5%。奥地利占36%,日本大概占9%。”而在滑雪人次中,度假人群的比例也相当较低,马春野介绍,“中国雪场目前状况,75%以上都是体验型的滑雪场,22%是练习型的,真正度假型的大概在3%左右。”

他表示,长白山正在探索新的运营模式的升级,“把度假区变成度假社区的概念,就是要通过中产人士的价值来实现度假投资的盈利模式创建。”

Club Med源自法国,是一个拥有60多年历史的全球连锁度假品牌,在运营方面提供了相当多的借鉴。大中华区副总裁沈沁以Club Med的儿童俱乐部举例,“我们儿童俱乐部强调的是专业性、分年龄段,从婴儿俱乐部、4个月到2岁,2岁到4岁,4岁到10岁,11岁到17岁,每一个小朋友的俱乐部都有不同的活动和服务人员来提供一整天的相对应内容。”


同样,在滑雪方面,Club Med所有的教练服务是由法国国立滑雪学校提供。“2010年Club Med在中国的第一家度假村就开在亚布力。在Club Med进驻亚布力之前,它只是一个专业和发烧友的专业场地,2010年到现在,每年我们都接待上万个家庭和成人、小朋友、团体到亚布力来享受我们的冰雪假期,” 沈沁说。


左驭资本董事韩泽建议,从供给端提供更多有差异化的产品,同时将赛事和体育旅游结合。


国内的创业者们也在追随这个趋势。在冬博会举行的同时,滑雪类服务商滑雪族宣布和百度糯米展开了战略合作。

百度糯米旅游业务部总经理张熙表示,百度糯米将利用流量、技术、数据大平台资源,为滑雪爱好者打造一站式的滑雪服务平台。而滑雪族拥有全国近80家雪场的客户资源,能够获得更优惠的门票和更及时的资讯,想要进军冬季体育旅游的百度糯米,也正是看中了滑雪族的资源优势。

滑雪族旗下的滑雪三人趣味赛HIGH SNOW从2014年开启。滑雪族市场运营总监崔萌表示,HIGH SNOW有嘉年华的味道,让雪场变成一个主题乐园,今年比赛将在三地的雪场举办,目标覆盖1亿人次——这个行业的目标显然都不小啊。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

WechatIMG190.jpeg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