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职业摔角上市公司WWE:它是如何将付费点播做到极致?

2016-01-26特别策划里约里奇


初识WWE(世界摔角娱乐: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不少人会以为这三枚字母所代表的,是如NBA、NFL一般职业大联盟的首字母缩写。其实不然,实际上,它是赛事运营公司“世界摔角娱乐 (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 ”的名称简写。


世界摔角娱乐旗下拥有多个职业摔角节目,包括Raw、Smackdown、Superstars、Main Event、NXT等等。其中,前两者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说起来,这还要归功于各地地方台的积极推广。北京体育、广东体育、陕西体育、深圳体育等地方台频道和不少网络电视台,每周均有固定播出的WWE周更节目。而其中播出最多的,便是Raw和Smackdown这两档金字招牌。


▲WWE上演6人车轮大战。提醒:未满18周岁慎重观看。


然而在北美,这些节目其实只是每星期在免费频道播出的预热节目。它们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每月的重头戏铺路,宣传对战选手,吊足观众胃口。


而这“重头戏”,便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主题:WWE的PPV (Pay-Per-View) 类型赛事,也就是所谓的付费点播型节目。


点击付费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然而在欧美国家,这一商业模式早就是娱乐节目惯用的捞钱手段了。无论UFC、WWE,还是今年五月帕奎奥与梅威瑟的世纪大战,都不能免俗。对用户来说,你当然可以选择去体育主题餐厅或酒吧,呼朋唤友一起观战。但若是想窝进自家客厅的沙发,舒适地享用比赛的话,对不起,就只有付费点播一条路可以走了。


从1996年开始,WWE每年都会安排十二期制作精良的“PPV”付费节目,从一月的“皇家大战”,到十二月的“桌子、梯子椅子大战”,全年无休。每年WWE迷们翘首以盼的重头戏,则永远会落在三月或四月举办的“摔跤狂热 (Wrestle Mania) ”。


2010年以后,每届“摔跤狂热”大赛都可以吸引到超过100万次的付费点击。全年最重要的热点战和无休无止的推广渲染自然功不可没,然而更重要的,是历史传承。要知道,WWE便是从第一届“摔跤狂热”的辉煌开始,走上了成功之路。


时间退回35年前。1980年,美国摔角业正处于行业内的战国纷争时期。全美遍布着千奇百怪的摔角联盟。每家联盟秉承着自家的规矩安身立命,便如同民国立于街边巷尾的武馆一般,由它们的各自的小老板亲历掌管。1980年2月,年轻的文斯·麦马汉——也就是WWE现今的总裁——正式注册公司并开始营销运作。一时间风起云涌,树敌无数。在这背后,他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商业合作、挖角和并购行为。他的企图显而易见——整合摔角行业,将整块蛋糕据为己有。


“摔跤狂热”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第一季始于1985年3月——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豪赌。在没有成功先例的背景下,文斯毅然将他的全部精英力量尽数押进这次秀中。假如节目不够成功,公司马上就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当然,历史不需要假如,它注定是由这样格局宽广又敢于放手一搏的英才书写。他成功了,WWF——WWE的前身——也就此站稳了脚跟,一炮打响。


早期的WWF治下,PPV节目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了不少困难,毕竟,勇于创新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1985年冬天,他们开设了新节目“经典摔跤”。节目播出前的宣传如火如荼,“霍克·霍肯与罗迪·派珀恩怨大战”的噱头吸引来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不过,最终的节目却是一次由十六位摔角手出赛的锦标赛。由于人数众多,每场比赛时间都被限制在10分钟以下,节目进行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后台戏份和与摔角毫无关系的无聊剧情。出于对各位有头有脸的参赛选手的形象保护,公司不得不在赛事中极力避免任何惨败的发生。这两大因素掺杂在一起,让比赛的看点大为削减。观众并不买账,乘兴而来,失望而归。WWE功勋播幕员杰尼·欧克朗德在赛后采访中的一句话总结得十分贴切:“其实当时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些什么,整档节目就这么朝着最坏的方向进行了下去。”


“经典摔跤”再也没有举办第二届。1986年的日程表,又回到了只剩“摔跤狂热”一档PPV节目的老样子。不过WWF从中学到了一课——就算把公司旗下全部二线明星一锅端上来,也很难撑起一档PPV盛典的场子。观众们并不需要廉价的套餐,而是激动人心的焦点战和足够的噱头。焦点战,噱头。



于是,1987年,“摔跤狂热”第三季里,霍肯迎来了他的新对头——反面角色巨人安德烈,观众反响强烈。文斯马上借机推出了新一档PPV节目——“强者生存” (Survivor Series) 。次年,另一档PPV新节目“夏日狂潮” (SummerSlam) 来袭。1989年,则是另一巨作“皇家大战” (Royal Rumble) 的首次亮相。WWE迎来了接连的成功。至此,四大PPV经典赛事全部聚齐。


1991年推出的德州周二 (This Tuesday in Texas) 则是另一个教训。


当时,“强者生存”刚刚结束,WWF就迫不及待的公布了这个新节目,主题便是送葬者和霍肯之间的重赛。比赛里,送葬者在瑞克·福莱尔的非法援护下打倒了霍肯,却也因此只好将这只金腰带拱手送给霍肯,毫不刺激。问题在于,除了焦点战以外,其他比赛的阵容看来着实乏善可陈。观众的反应毫不意外——仅有区区8000张门票售出,PPV购买指数则只有1.0(大概相当于40万次付费点击)。当然,另一方面这也证明,观众的口味开始日益刁钻了起来。


1993年,“指环王”赛事初次亮相。以此为一个节点,大量新制作的PPV赛事被尝试着添加了进来。到了1995年,PPV的赛事总数已经从之前的五档飙升到十档。这次,文斯并没有给新赛事冠以酷炫的名字,而是用“不速之客 (In Your House) 系列”一语以概之。新的“一年十部赛事”的商业模式更加贴近现代传媒的需求。频率接近月更的PPV赛事,簇拥着每年一度的重磅节目“摔跤狂热”,让公司稳稳占据着摔角界的高地。不过,还不够……1996年,WWF将PPV节目总数再次增加到全年十二档。


从此以后,月更PPV赛事便成为了各大职业摔角联盟不成文的惯例。1997年开始,“世界冠军摔角 (WCW) ”加入了竞争,每月推出与WWF相似的节目。竞争促进发展,摔跤联盟便是如此潜移默化植入了现代的传媒生产模式——用每周放送的免费栏目对抗互联网的内容入侵,也借此夯实基础,保持故事线新奇有趣,直到月更PPV节目顺利播出。


不过,铺天盖地的节目,涌入观众的电视机和电脑中以后,反而让焦点战的吸引力贬了值。另一方面,到了这个年代,也已经鲜有选手能完美复制当年霍肯和安德鲁之间的恩怨情节了。公司不愿再为了推销月更PPV节目费尽全力——尤其是当网络运营商卷走了他们的一部分利润之后——他们转而着眼于受众兜里的每一张美刀。


就这样,我们返回到现在所处的世界。2014年2月,“WWE网络点映”正式开张。这是WWE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虽然现在的情况距离将潜力产值大部分变现还差得十万八千里,这一步也说得上是意义深远。由此,WWE和传统基于有线电视网的PPV付费模式彻底决裂。他们也因此和不少原有的收入说了再见——比如一些卫星电视运营商联合了起来,拿掉了他们曾经合作的WWE PPV付费节目播出。


但我们依然十分怀疑WWE是否会真的完全剥离与有线电视网关于月更PPV付费模式的合作。没有了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固定需求,他们可以选择回到1995年时的状态,让“摔跤狂热”得到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筹备。甚至在其他重磅节目开播前,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喘息之机。


但他们选择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如今,当季“摔跤狂热”的结束就标志着这一季“夏日狂潮”的开启,循环往复没有终点。听起来有点像NFL这些年推广的方式:从选秀,到自由球员市场新闻,再到范特西橄榄球赛季的开启,直到赛季开始。粉丝们永远有事情可做。当然,这样的猜想是WWE梦寐以求的模式。更现实的模式则是类似美剧一般的季度大戏式推广。每一年,倚靠新的剧本、新的人物、新的一切,装进新的盒子里,虽然对新观众来说吸引力不够大,却可以从老观众的钱包里攫取余下的每一张美刀。


无论如何,这样的改革都会让人为之兴奋——WWE也许不会因此而走上下坡路或是上坡路,但他们至少抖落了在身上缠绕多年的那些模式化的单调乏味:机械化的剧情引导着你走进新的PPV节目,故事依次展开,老对手被打乱重排,每个月捉对厮杀……


别忘了,WWE就是从废墟中杀将出来的。从一开始,“摔跤狂热”就不是众星捧月呼唤而出的——而是年轻的文斯,押进全部身家的豪赌。WWE成长的路上经历了半道杀出的WCW带来的严酷挑战。如同曾经的“经典摔跤”会失败一样,现在WWE的不确定性,更让我们拥有体验一并创造历史的宝贵经历的机会。


WWE也许永远也不会像NFL一般成功,但他们会竭尽全力迎接挑战,打造他们的“WWE网络点映”服务,就像他们迎接第一届“摔跤狂热”时一般。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