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扬:创业后,遇到问题我永远都是往后退两步|懒熊TV

2016-08-06懒熊看奥运懒小熊


为中国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的大杨扬,无疑是中国冰雪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与姚明、李娜、刘翔一样,大杨扬退役后的人生仍被外界所关注,她在商业这个新赛场的表现,被视为运动员转型的一个参照坐标。在里约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懒熊体育专访了这位“奥运冠军创业者”,谈谈创业经历为她带来了哪些改变。


有很多种称谓可以用来描述中国短道速滑名将杨扬:获得世界冠军头衔最多的中国运动员、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滑联理事、“冰美人”等等。但活跃于国际体育界乃至公益慈善界的杨扬几乎从未被外界定位成一个公司的管理者,虽然她所创立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和滑冰学校已正式运营3年多了。

“我到现在也不觉得自己是在创业,总觉得商业跟自己没那么大的关系,做这个事情还是因为想在退下来以后让自己的专业有所延续。”2016年的7月盛夏,在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她的办公室里,杨扬接受懒熊体育专访时说。

在她的背后,白色的柜子上摆放着的大大小小的相框,相框中的照片记录了她作为运动员的那些辉煌时刻,比如担任奥林匹克五环旗的护旗手、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自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在女子500米和1000米短道速滑中两度封后,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之后,杨扬与姚明、李娜、刘翔等人们所熟知的中国最顶级运动员一样,成为冰雪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222.jpg

▲ 2002年,大杨扬(中)在第19届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夺取两枚金牌

对杨扬来说,运动员生涯的成就和荣誉,以及这背后的坚持和付出,不仅塑造了她的过去,也时时刻刻体现在她退役之后的人生,包括继续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服务,以及创业历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时的选择。

“我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做,尽快把自己变得更好,就跟做运动员的思想一样。”杨扬说,除了希望让更多孩子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这个初衷,她创业的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出于退役之后的“危机感”。

2012年,她开始筹划一个滑冰学校的项目,2013年,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开始运营,2015年底,这个项目实现盈利。在这短短两三年时间里,杨扬实现了多重的身份转变,从一个运动员到一个百人团队的领导者,开始去关注和学习运营场馆和管理团队的种种细节,同时也“升级”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

“我都不知道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因为确实做了太多的事情。”杨扬说,因为面临太多新的情况,也因为她对专业性的坚持,创业历程中的困难层出不穷,甚至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遇到资金链快断裂的危机,辛苦到她一度想放弃,将项目卖给别人。

“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只能通过积累经验推着公司去进步和发展,也要像我们当时作为运动员碰到失败时仍然努力的心态,不断成长。”杨扬说,这其实是她作为一个运动员转型创业者的最大优势。

这些经历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她,帮助她领悟到作为一个公司和团队管理者的角色和心态。“就带团队来说,很多时候不单单是就问题解决问题,出现一个补一个,而是要考虑怎样去组织结构,从系统的完善来彻底解决问题。现在永远都是往后退两步,看一看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然后再考虑解决方案。”

如今,上海飞扬运动中心已经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杨扬在哈尔滨又开出了第二家滑冰学校。2015年下半年,公司也完成了第一轮的融资。接下来杨扬计划在全国其他城市开出更多的滑冰学校。

333.jpg

▲ 2015年,大杨扬(中)和姚明一同进行申冬奥陈述



以下为懒熊体育专访杨扬的对话


懒熊体育:从运动员转型创业,给你带来了什么变化?

杨扬:我到现在也不觉得自己是在创业,总觉得商业跟自己没那么大的关系,做这个事情还是因为想在退下来以后让自己的专业有所延续,尤其是冰雪这块它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专业体育那块是一个渠道,同时我也看到在社会上很多小朋友很喜欢冰上运动,在做了那么多年专业运动员之后也希望尝试让更多人来滑冰,也希望在这之中能有人才出现,这也是我们做运动员的情结,所以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请专业的教练来培训。

当然商业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因为你必须要生存、发展。商业这块一直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转型之后其实自己的变化非常大,原来更多是自己有什么想法就直接做了,现在就带团队来说,很多时候不单单是就问题解决问题,出现一个补一个,而是要考虑怎样去组织结构,从系统的完善来彻底解决问题。换种方式来说,原来出于运动员的性格,遇到问题会比较直接地去处理,现在永远都是往后退两步,看一看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然后再考虑解决方案。

100人的团队其实责任是很大的,还有那么多学生,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只能通过积累经验推着公司去进步和发展,也要像我们当时作为运动员碰到失败时仍然努力的心态,不断成长。

懒熊体育:运营冰场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

杨扬:困难层出不穷,上海这块冰场是国内唯一一个市场化运营的独立专业冰场,区别就在于我们通常见到的商业冰场都是在商场里面,商场客流量比较大,因此这些冰场的收入有30%到40%或者更高是门票收入,而且在招收学员的时候,因为客流大,从普通滑冰爱好者转成学员的概率也大。

我们这里就是一个运动场,而且周边配套是零,连喝杯水的地方都没有,外面还有一个大门,路过的人很可能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冰场。另外,即使我是一个有名的运动员也不能天天打广告,一方面成本挺高的,另一方面自己也比较忙,也不想在宣传上投入特别多。

一开始招团队的时候,像这样一个业态,在这个市场中还没有过,因此在运营上有很多不同,包括场馆的考量,运营成本如何节省到最低,使用效率是否有提升等等,都是在我一开始拿到项目时遇到的困难。建立团队、运营模式,基本都是新的,所以开始的一年都是在摸索、走弯路。

最难的时候应该是在索契冬奥会期间,项目已经开始成型但不算特别成型,各方面都比较混乱的时候,资金链快断了,马上要到夏天,电费等运营成本会一下子上来,从平常一个月20多万要增加到3倍甚至更多,而且(因为冬奥会)我人也不在上海。

所以当时很辛苦,甚至和其他一些从事冰雪产业的朋友谈说直接把我们收了,只要能让它活下去,因为当时还有十几、二十个教练员,如果做不下去感觉辜负了他们,压力很大。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也想过夏天把二楼的专业冰场关掉,只留一楼的大众冰场,二楼只是作为场馆出租,那就可以做很多的事了,比如当时《中国好声音》也找过,想做比赛场地,还有像羽毛球等等项目也来找过。

但我纠结的是前一年多积累的100多个学员,已经习惯了二楼的场地训练,如果放在一楼,首先场地变小了,而且和散客在一起,训练质量下降,可能会流失一些学员。最后的决定是两块冰场全留,因为队伍要稳定住,看具体的运营情况,要么存活,要么没了。其实当时也没有想清楚这个决定正确与否,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干。

现在看来,当时暑期又收了200个孩子,一下子把下半年不管是收入也好还是学员也好都稳定住了。到了第二年年底(2015年)我们度过了难关,实现了盈利。2015年到现在,我们又去5所学校开了冰上课程,一所公立,四所私立。俱乐部收入也在增长,学员的黏度非常高,像冰球现在有13支队伍,花样滑冰也上百人了。我们也是唯一一家做短道速滑的,现在也有七、八十个孩子了。

选址的话根本也没有选的概念,当时就想做一个滑冰学校,也没想做整个的场馆运营,本来也想过和别人合作,可是磨合之后发现没有很完美的平台让你去发展,所以很多原来不想干的活儿就必须接过来,苦是挺苦的,因为不懂,市场上也没有成型的企业。我虽然滑了那么多年冰,但是不知道有那么多设备,比如除了制冷设备,还有除湿设备、空调设备、锅炉设备等等。

懒熊体育:以市场化的模式来运营专业冰场,你有什么体会和经验?

杨扬:一楼的冰场相对小一点,1200平米,用于大众滑行,另外一些刚学的学员也在这里训练。一旦进入到我们系统教学当中,就可以到二楼专业场了。二楼冰场是按照专业运动员使用的场地来建造的。

这个专业场跟商业场的另外一个不同是,商业场是随时去上课都可以,但我们二楼的话是按项目分时间段,像短道、花滑、冰球等等。因此不能随时来,要根据我们的规定来,比如我们是一个半小时一场冰,是根据专业的训练模式来运营的。

中国有一个现象,商业化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通常是按照商业的需求、环境去设计培训的内容,正常来说是按照体育项目的规律和孩子成长来设计训练内容,然后用商业再做支撑,可是现状是反的,所以我们的成材率很低。我很庆幸我们把两者融合的不错,比如说严格按照训练的时间、要求来做,打破传统的思维,尽管会有很多人抵制。

举个例子,收费模式。最早的时候就是办一张卡,来一次刷一次,家长带着孩子可以随时来随时不来,我们有一个外教,他是固定工资所以也不在乎有多少学员来,可是有一天他说不能用这种收费模式了,需要季度性的收费,一开始就把整个赛季的费用收了,家长肯定是不同意。但是教练的想法就是想用办卡这种方式,来保证训练的完整性。我们按照这样实行一个周期以后,家长和我们发现这种方式确实让孩子也进步了很多。

另外一个例子,虽然有的家长说不希望孩子摔倒,但是我们第一次培训肯定是要让孩子接触从摔倒到爬起这个过程。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也都不一样,孩子过来先让它学会滑冰一些简单的基础动作,然后再选择,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能了解不同项目的特点,便于选择,少走弯路。

所以我的目标就是如何让商业和专业结合的更好,最终的目的要符合项目的运动规律,同时符合孩子的成长,才是健康的发展。我觉得专业运动员和俱乐部运营不矛盾,关键在于你是否专业,包括技术和教学。像我们小时候所说的专业训练就是全职的,除了训练什么都不干。但其实专业应该是一个技术名词,要看在教学中是否专业。专业也是我对俱乐部的定位,包括技术、管理、服务。


懒熊体育:作为奥运冠军、知名运动员,这对你的创业带来了什么帮助?

杨扬:作为运动员、奥运冠军来创业最重要就是要有激情,这样就不会累,苦的时候也能挺过去。另一个角度说,做我们这个行业,资源也更加能整合,市场里更有竞争力。现在也有人在做冰这块的,可能有人钱多,或者各种各样的条件都有,但是从体育角度来说,无论是家长还是合作伙伴,肯定都是认可专业性,我的优势就是专业性了,所以在项目开发、往前发展时就会有优势,而且我也很自信。

体育产业也好、体育大环境也好,尤其我们申办冬奥会这个好的结果,对我们做体育的来说都是一个好的鼓励。前几年很苦,就是希望这块冰场能够活下来,保证孩子的训练。包括当时团队也有人离开,这就提醒我必须要更好地发展,否则人才就会流失,就会恶性循环。

记得宣布举办冬奥会那天,冰场来的人翻倍了,从200多人到6、700人,当时管理群分享照片说全都是人,感受到未来,这样一个大环境,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冰上运动,前景是挺好的。我们在去年下半年也完成了第一轮的融资。

懒熊体育:退役后,除了创业,还做了哪些事情?

杨扬:同一段时间内做了很多事情,包括申办冬奥会、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入选国际滑联理事、做了冰场、基金等等,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一起完成了这么多事,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差的。

2012年接到冰场的项目,2013年正式运营,儿子是2012年出生,那时候确实两件事交集的比较多,但是还是可以支撑。国际奥委会那边的工作也没有说那么忙,但是一年7到8次的会议还是要开的,碰到奥运年的时候,就比较忙,像我明天就要去里约了,整个8月应该是投入在奥运了。

去里约首先要开一周的全会,然后会有值班,还有一些奥运期间具体项目的内容。这两年其实自己在国际奥委会这块事情特别多,去年的申办冬奥会,今年入选国际滑联,我被安排进了比较忙的委员会里面,然后又生了老二,这两年就忙这些事。

冰场的日常运营,因为团队已经很成熟了,我也就不太管了,现在的任务是在发展上面,像融资、新的项目等等。接下来大概的方向,因为去年第二家、位于哈尔滨的滑冰学校发展的不错,也积累了一些管理、运营的经验,所以接下来希望借助好的时机,再做更多的滑冰学校。

懒熊体育:当运动员的时候和以现在的身份去参加奥运会,有什么不同感受?

杨扬:当运动员的时候肯定是非常紧张的,因为你只要做那一件事。现在更多是一份工作,给运动员提供服务,给所有与奥运有关的人提供支持,而且都是义务的,源于对体育的热爱。尤其每次参加奥运开幕式的时候,看到所有运动员为同一个梦想在一个舞台上去拼搏、碰撞,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会感到很骄傲。

懒熊体育:冰雪产业是不是遇到了一个好时机?你的观察是什么?

杨扬:冰雪产业是很产业化和专业化的。首先装备来说,普通赛事可能不需要太多,但是我们这个行业产业链就会比较长。所涉及的行业来说,看似是滑雪,其实和旅游、酒店、当地的整个地产等都会有紧密的联系。冬奥会可能会在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可能还达不到像国外有些职业联赛的高度。冰雪产业很生活化,这在现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很快可以见到现金流。

未来冰雪产业发展一定要专业,像之前场馆很小,设备也比较差,教学也没有跟上,那就只能形成一个娱乐场所,只能作为一个配套的设施了,很难成为一个产业。一定是越来越专业化,才能体现出附加值,不是说非得像竞技体育那样的专业化。那样未来可能有赛事会出来,无论是专业赛事还是青少年的赛事都是可以发展的。通过赛事会有装备、人才、经纪等出来。当然了光有专业,没有一个好的运作意识,也会陷入不好的境地。最后就是团队,机会不缺,钱也不缺,需要各方面综合型的人才。

懒熊体育:对那些希望转型创业的运动员有什么建议?

杨扬:我们做了一个冠军基金,里面就有一个运动员转型的项目。通过培训确实发现,50%以上的运动员都希望未来从事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事情,也就是自己当老板。我们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怎样抓住机遇很关键,但光有专业也不行,怎样把专业变成内容是很关键的。运动员都很聪明,需要多学习。

我也鼓励很多运动员创业,但是需要一个态度,创业也要像做运动员的时候那种坚持的态度。我是危机感比较强的,必须脚踏实地去做,才有发展的空间。我不会刻意做什么,但是我会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比如现在创业很热,大家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找资源也好,打概念也好,都想得到关注。但是这时候我更希望踏踏实实去做事。如果这个时候我还是飘在空中,那么1年、2年还是3年以后就没办法再跟别人竞争了。就跟做运动员的思想一样,要尽快把自己变得更好。

懒熊体育:你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形象的?

杨扬:形象上没有刻意塑造,但是把自己要做的事好好做了,做不好或者做好了也不要过多的宣传,比如各种节目过来找我其实我都拒绝了,因为我无法兼顾其他事,而且我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在有很多事情的情况下,我选择我要做的事情的时候,不是选当下它的回报,我要考虑长远方面的,考虑到周边我要照顾的,比如我的团队。

平时运动不太多,更多因为忙,毕竟有两个孩子,其实陪他们玩锻炼也挺大的。有空了我会去关注现在体育产业的发展,关注投资的大环境,像目前进入到一个资本寒冬期,但是也有人说是因为没有好的项目,有的话资本还是愿意去投,我也相信这句话。我会关注很多新的模式,开拓思路,想想怎么让我的项目更好。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来自://www.mao361.com


延展阅读:


香港公司CEO程益中及多位副总裁出走,乐视体育的人才流失有点严重


里约奥运年收入最高的运动员,美国男篮6人上榜杜兰特力压小德登顶


世界杯出尽风头的微软小冰,里约奥运要这么PK谷歌


专访张迅:PPTV的速度不够快,离开之后我自在多了


解读2016里约奥运会的商业赞助之路



485894503422325399.jpg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