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世界冠军的再次登场 | 转身

2024-03-01场外孙裕

2024年,又一个体育大年。全球瞩目的巴黎奥运会即将在7月开幕。这场世界级的体育盛会不仅将出现耀眼的体育新星,也将见证许多老将赛场的“最后一舞”。

在竞技体育的舞台上,冠军象征着无上的荣耀,他们在比赛中披上国旗,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中心。然而,竞技体育并不像武侠小说中的大侠,武力值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现实的残酷在于,永远有新人出现,冠军宝座不会只属于一个人。当曾经的“王者”告别竞技场,他们也面临退役转型的选择,而这条路上既充满挑战,也蕴含着无限可能。

今年1月,懒熊体育与三位世界冠军聊了聊他们退役转型的故事。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在「转身」栏目中关注更多的运动员转型故事。

王丽萍:转型中的迷茫也是一种动力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赛前不被看好的王丽萍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夺得了悉尼奥运会中国田径唯一一枚金牌。运动员是靠成绩说话的职业,成绩才能诠释之前付出的汗水和努力。虽然留下了一些遗憾,但那次奥运会冠军的身份让她的整个人生方向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实现了她作为运动员的目标,也让父母过上了比以往更加稳定的生活。

生完女儿仅三个月,面对国家竞走队的低谷期,王丽萍毅然决定复出。她放下对孩子的牵挂,成为国内耐力项目的首位妈妈级选手,踏上了前往雅典奥运会的征程。原本,她计划坚持参加完2008年北京奥运会,但在2005年,伤病的复发迫使她做出了退役的选择。

在2005年南京全运会中,在比赛中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她坚持比赛获得了十一名。虽然比赛难免有输有赢,但那场比赛对她打击很大,至今她都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突然身体不适,甚至把2000年夺冠时她戴的项链弄丢在了赛场上。那场比赛后,王丽萍的伤病加重,最终,在带病打完东亚运动会夺冠后,她正式宣布退役了。

退役后的她就像刚从象牙塔走出来,除了赛场竞技外,不具备任何的特长,而且由于文化课的缺失,与社会也产生了脱节。虽然成为了省体校副校长,但依旧迷茫,半年后她放下工作,踏上了求学之路,进入了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班。

毕业后留校她成为了教练,曾经以为从运动员转型成为教练会是得心应手的事儿,但实际却是很难。“经常晚上10点查完宿舍,我11点‘杀个回马枪’,结果屋子里一个人都没了,全都跳墙出去打游戏了。”她说,“那时候跑了大半个海淀的游戏厅找他们,真的是恨铁不成钢。”

不过,毕竟王丽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次转型也是她梦想的延续,虽然过程中经历了挫折,但最终她在逐渐了解年轻人的过程中适应了这个身份,带领着队伍先后斩获了多个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

微信图片_20240122153950.jpg


转型总是充满挑战,无论是心态还是能力,总是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时刻。王丽萍之前的转型都与她过往经历有着紧密联系,但真正让她感受到挑战的,还是创业。不仅要求她运用以往的经验,更需要她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以及面对未知的困难和风险。

2015年国内跑步爆发,中国田协注册的跑步赛事达到130+场;北京马拉松取消了半程项目,63118人完成报名,创造国内全马报名人数新纪录;悦跑圈等App推出线上马拉松。整个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这一年,王丽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王者传奇”,一方面继续运营她之前成立的跑步俱乐部,另一方面开展赛事业务。

运营一家公司与培养运动员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不仅需要懂得管理,还涉及到业务谈判、财务规划等方面的知识。面对这些全新的领域,王丽萍最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信心遭受到了考验。然而就是这种挑战,让她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于是,她决定进入商学院深造,与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学习请教,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思维,学习如何带领团队等。

“每一次身份的转变其实都让我觉得一个人的能力都是要通过锻炼来提升,没有人是天生做生意的‘料’,也没有人是天生拿冠军的‘料’。”王丽萍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者传奇俱乐部从最初的几个人组成的小团队逐渐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得益于会员之间的口碑传播,形成了一种会员推荐新会员的良性循环。俱乐部的运营模式也日趋成熟,每周专业教练安排成员进行三次集中训练。其中最早一批的俱乐部教练凭借着自己的专业能力现在已经成为了王者传奇公司的成员。

俱乐部外,赛事运营是公司的主营业务,除了运营外部合作伙伴的马拉松赛事外,王丽萍本着希望更多的女性从工作、家庭中走出来,坚持运动的理念,在2017年打造了自己的女子马拉松IP赛“丽人18”。至今“丽人18“已经举办了六届。在2023年,王丽萍在北京推出了“丽人18”10km赛,并将继续落地于武汉、上海。但王丽萍也坦言,赛事的效果还没有达到自己预期。

在公司和赛事IP的初级阶段,由于资源有限,难以承担大型赛事的成本,她最初设想的将赛事IP落地到全国多个城市的目标还没有实现。然而,随着近几年跑步行业的发展,马拉松赛事也迎来发展时机,将”丽人18“做大做强成为了她的今年的目标。

即便已经创业近十年,但王丽萍深知自己还要不断地学习,清楚认识到在现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她表示,“现在公司文化比较温馨,但我们传播营销方面还是要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莫慧兰:不要为转型设限

1984年,李宁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了三金两银一铜的成绩,成为了当届获得奖牌最多的运动员,也感染了一大批人对体操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李宁同为广西人的莫慧兰就是其中的一员。年仅四岁的她告诉父亲自己想要学体操,转年她就进入了广西桂林体操学校学习。

表现出色的她在1990年加入了国家队,且在1995年5月,年仅15岁的她在中国杯国际体操赛中更是做出了在当时最高难度的 “团身前空翻越杠抓械”动作。因为她是首个在世界级赛事的高低杠上成功完成这个动作的选手,于是国际体联将这个动作命名为“莫氏空翻”。

但是后来一度传出“莫氏空翻“被禁。对于此事,莫慧兰告诉懒熊体育,“国际体联对这个动作的规则做了调整,这个做动作变成了‘吃力不讨好’,又不加分,所以现在没有运动员选择这个动作了。”

两年后,由于伤痛以及团队、规则等各方面的调整,莫慧兰选择了退役。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总是会有所恐惧与迷茫,不过凭借着在役的表现,刚退役的她就收到了美国方面邀请她去当教练,但考虑到父母以及国家的发展,于是她毅然放弃了这个机会。

在国家队训练的时候,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体育记者,当时的她认为当记者可以继续与运动员、教练员等保持交流,于是退役后,她选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新闻专业。“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突然回去读书有点坐不住,每天很多时间都要上课,而且有些课程跟不上,心里会有一些落差,尤其是考试之前要背很多的东西,有时候要熬到两三点。”莫慧兰说,“整个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与训练时候都是不一样的。”

微信图片_20240228175233.jpg


在2002年毕业的她顺利进入凤凰卫视成为了一名体育记者,作为曾经的运动员,在进行采访时得到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支持,但依旧不可避免地遇到本来约好的采访被“放鸽子”的状况。

做了十一年媒体人后,莫慧兰再次转型,这一次她从体育记录者成为了体育投资人。她说:“做媒体时候更多的专注体育赛事或者体育经历,来做投资后关注的更多是整个体育赛道,不仅仅是竞技体育还有大众体育、青少年培训等等。”

随着自己有了妈妈这个身份,莫慧兰的关注点移向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教育。2019年,她在北京创立了跳跳糖国际俱乐部,专注在啦啦操这个项目,希望将体育精神、体育技巧传递给更多的青少年。相较于体操,啦啦操的门槛较低,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并不多。它融合了舞蹈、体育、音乐和赛事等多个方面,受到政策的支持。因此,她选择专注于这个相对较小众的项目。至今,跳跳糖有三家线下门店与合作机构,并且在成立的4年里,带领孩子们在比赛中获得了30枚全国冠军,俱乐部还和多家学校合作,成立啦啦操校队。

虽然机构并没有限制学员年龄,但当前学员的年龄段还是集中在4-12岁,莫慧兰也表示中国内教育压力下,12岁后学业压力比较大,很多家长会减少与升学无关的内容,学员一上初中就比较容易流失。

因此对她来说,创业最难的还是招生,尤其前段时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发布,让很多本来想要依靠体育升学的学生改变了态度,体育培训的大方向成为锻炼身体,而在升学压力以及近几年的消费需求变动,招生难上加难,然而为了这项运动的发展,他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年纪稍小的学员加入。

当问到她创业的目标,她也表示“目标还是希望能够培养出世界冠军,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当然我们只是培训机构,冠军的培养也还需要更多家长的支持。”与此同时,莫慧兰也坦言自己依旧没有放弃体操运动的推广,现在也组建了一支团队在进行体操培训的研发,希望更多孩子参与到体操这项运动中来。

杨秀丽:走的每一步都是转型的基石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仪式直到现在都是很多的人的“电子榨菜”,这一年的奥运会让整个国内都记忆深刻,也让杨秀丽印象深刻。那一年的她25岁,当时已经是国内女子柔道国内-78公斤的佼佼者。在决赛的紧张激烈对决中,她的右眼肿胀至几乎看不清人,但她顶住压力,在加时赛中发挥出色,成功击败了古巴选手卡斯蒂略,一举夺得金牌。

2013年,杨秀丽作出了退役的决定,并在2014年成为了国家队的教练。然而,早在2010年时,她就已经开始兼职教练员的工作。在每天保证自己训练的同时,她协助教练进行队伍管理以及训练的工作,在这过程中,虽然格外辛苦,但她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指导和管理,如何有效地沟通和解决问题,为她后面的教练工作打下了基础。

而且,除了日常训练和辅助教练工作外,她也依然在进行着学业。由于备战奥运会任务繁重,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让她无法像其他学生一样正常上课和撰写论文,但她仍然没有放弃学业,直到2013年退役后,她才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最终,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五个年头,也就是2014年,她顺利地从北京体育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后的她继续深造,在2014年去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派留学。

2014年,鼓励体育产业发展的“46号文”发布,国内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在2015年体育总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0.7%。而当年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且是美国规模十大产业之一。

杨老师.jpg


为了深入了解美国的体育产业运作模式,杨秀丽特意从美国明尼苏达州飞往德克萨斯州,并在一个练习柔道的孩子家中寄宿了一周,近距离地观察和研究当地的体育文化和他们的训练模式。“那个孩子的父母非常重视他的柔道训练,甚至父亲辞去了非常好的工作,全心全意地支持和培养他。整个家庭都对此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因此那个孩子对待每一堂训练课都非常认真,他的目标也异常明确。”杨秀丽说。

回国后,她全身心投入到了教练事业中,成为了国家队大级别主教练,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去为国争光。然而,几年后,杨秀丽认识到,通过教育能够更广泛的去传播和推广柔道文化。于是,她决定转变角色,重返校园,成为了首都体育学院的一名教师。

凭借着扎实的专业背景与丰富实战经验,杨秀丽在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她不仅传授学生专业柔道知识,还乐于向学生分享个人经历与心得。尽管从培训专业运动员转型为学校教师,两者在教学的专业性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对于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她来说并不是难事。但她坦言科研工作对她来说是一个挑战,“搞科研对我这种‘技术’出身的人来说,确实是个弱项,但如果能将它们结合起来,那将是很好的项目。”

不过,无论是作为国家队教练员,还是成为大学老师,杨秀丽始终致力于柔道的传播和推广。作为一名奥运会冠军,不仅仅只有荣誉,他们更肩负传播体育精神的重担。时至今日,有着丰富培养柔道人才经验的她仍然希望继续传播柔道项目,让更多的青少年加入进来。“柔道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专业教材,我也希望未来有机会推出柔道专业的教材,并且想做青少年的培训,让他们能够享受这个项目。”

体育事业的发展确实需要耐心和时间的积累,无论是市场培育还是冠军的培养,都非一日之功。那些在赛场上取得辉煌成就的运动员们,他们不仅在竞技场上展现了卓越的体育精神,更在退役后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转型固然伴随着挑战和痛苦,但正是这勇敢的一步,让他们踏入了新阶段。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

1663223247662258.png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