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懒熊体育·第八届体育产业嘉年华在北京举行,知名户外达人罗锡评@户外老罗与懒熊体育户外产业分析师范明辉进行了“一个户外老炮眼中的行业浪潮与机遇”主题对话,以下内容截取自本次对话:
范明辉:老罗你的转型是非常成功的,我相信你身边聚集了很多和你一样资深的户外人,他们可能从BBS时代就在这个行业里了,但我发现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把影响力迁移到下一个时代,错过了电商尤其是短视频的风口,据您观察原因是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普遍的问题?
@户外老罗:大体上来讲,第一,我们不要把事情想得过于永远,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一个阶段创造了价值;第二,不要想着去改变别人的观点。很多时候观点的改变,只是持有老观点的受众被新观点的受众所取代了。
回到上面的话题,我们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在转型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受制于原生基因。由这个视角出发,进而想要作出改变也是很难的。
比如说很多做供应链的品牌、工厂,他们自己生产这些高端商品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他们来说,它的基因在于保质保量尽量低成本地按时交货。而对品牌来说,他会着重于在消费者中营造形象;或是在具体的户外场景中,他能解决何种痛点。这其实是两码事。
而从零售视角来说,像精细化管理,或者做连锁生意,这种感觉就会更强烈。比如说做达人、KOL、自媒体,它更多是一种媒体属性,更关乎人性,这两个也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其实能够多年不下牌桌,也有很多运气成分。这一方面来源于真实的热爱,很多东西成为了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大多时候只是随手记录。我目前在做的业务有三部分:一方面是零售;第二部分是天猫京东这种代运营的业务;第三部分是偏向市场的业务,这其中包括自媒体业务、赛事等,致力于为品牌以及户外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和价值的项目。
很多老炮也像我一样在多品户外店阶段创造了价值,但这件事从大体上来讲是挺难的。在那个阶段,重点做单一品牌,比如说你能捆绑始祖鸟在中国的成长,你就能赚到钱。或者你能够介入商业地产,开店,购买房产,也能取得同样成就。
范明辉:这几年户外吸引了很多从业者,有些人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KOL或者说IP,在一开始的时候经常会面临一些选择,比如如何选择自己的主平台,是做长视频还是短视频,您有什么建议吗?
@户外老罗:第一,是因人而异。目前来看,这种选择已经过了红利期。我认为自身的成功其实70%源自于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2020年我才开创了@户外老罗的账号。
此外,20%来源于合作伙伴,我的同学创立了“老爸评测”,如今粉丝量早已超过千万。而我从他的团队中得以寻找到优秀的合作伙伴。剩下的10%,才源于我自身的沉淀。
而回到最初的问题,首先,我认为不要做“背水一战”的事情。公司或户外生意如果只能靠这个号才能活下去,那我不推荐你继续去做这件事情。而对于真正热爱户外的用户来说,在围绕记录生活和价值表达的前提下,是能够解决一些户外或具体运动场景中的具体问题和痛点,获得“松弛感”。第二,是学会说不。整体上讲,是要把学习作为能够带来快乐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学会迎合热点。像“南方小土豆”这样的热点话题,你能否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与之结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其次,是要回归到传播的本质,或者说人性。通过不断地学习了解,到视频平台上面去测试不同内容。至于采取长还是短视频的内容形式,这还是要因人而异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于,降低预期,并以此获得幸福感。
范明辉:在这个时代,不管是户外还是其他行业大家都在为同一件事儿焦虑,就是流量,做内容的人其实都会面临流量焦虑,因为有点像黑箱,你点了发布之后,你也不知道这一条内容用户喜不喜欢,还有平台的算法喜不喜欢你都不知道,老罗转行做户外短视频博主已经好几年了,能不能给我们提炼出几个最重要的运营经验?
@户外老罗:从技术上来讲,迎合热点是一大要义。拿酱香拿铁为例,可以通过评测“喝了酱香拿铁,是否会被测出酒驾?”这一问题来作为迎合热点的方法。而对于户外博主来说,重要的就是如何从自身视角来讲述这件事。落地到户外相关领域上,如何从自身视角去追逐热点,始终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从本质上来讲,还是要回归到传播学当中。流量机制本身很难揣测,但他给如今户外消费者带来的是不断破圈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极化”。这种现象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放大,会让和你毫无关联的人群建立联系。第二,就是它能够实现24小时、迅速让人接收到海量信息。但反过来说,这意味着你的消亡也会很快。
范明辉:现在中国户外消费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我们的消费场景和国外是不同的,在国外可能很大一部分人真的要穿户外服装去爬山、砍柴、涉水,但是我们很多的消费场景是日常生活,这就决定了户外短视频的受众针对的是泛消费者,所以我们在生产内容的时候要做哪些针对性的调整?在来之前,老罗跟我说这几年没少去国外,中外之间的交叉比较也给老罗很多感悟,能不能分享一下?
@户外老罗:很多年前,我在不同的订货会或其他场景当中,会感受到中国户外和欧美产业的差距。但如今,我不再从这种视角去观察,而是将这种现象看作两者的差异。比方从赛事角度来看,英国、日本、法国等越野跑赛事和中国越野跑的形式就存在差异。落地到户外产品上来看,也是同样的道理。
以前我们会说,“日本把户外做成了潮流,这违背了户外产品的设计初衷”。但现在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因为我们的消费者大多和日本相似,在一二三线城市,消费者推开门后并不是雪山,沙漠这类户外场景,只是高楼大厦和CBD的城市场景。简单来讲,我们发现消费者最主要的需求,其实就是给别人看。
第二部分,是在自媒体和供应链方面。过去三年中国户外产业点燃了“防晒服产能的火药桶”,然后点燃了“精致露营家具产能的火药桶”,去年点燃了“冲锋衣产能的火药桶”。一个例子是,我发现某品牌一款冲锋衣卖出了8万件,到手价600块钱,冲锋衣的指标与质量同样不俗,这样的表现也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
范明辉:说完内容的事儿,我想和老罗谈谈品牌,我看过很多老罗的视频,你和很多品牌都有合作,从您对品牌端的观察,品牌现在在做投放决策的时候,会从哪些维度去考虑?他们的焦虑是什么?
@户外老罗:最大的矛盾点还是ROI,也就是说能带来多少销售量。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追求短期回报,像一个品牌会输出文化、价值观内容,回馈到最核心的人群和社群。
在中国,平衡这两点就成为了一个极有挑战性的难题。既要解决当下,投下去就要求产出,更多的工具,更多的平台就涌现出了急功近利的问题。现实中一定需要作出取舍,从价值观、品牌文化上出发,并能够持续更长时间。
范明辉:刚刚我们一直说线上的事儿,那么线下也不是没有机会。老罗的户外生涯是从户外店起步的,那么倒回去二三十年,户外店是中国人可能唯一的购买户外产品的渠道。但现在户外店这种终端毛细血管的作用已经被电商、商场店、甚至直播取代了,所以你以前说过,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一个户外店只是把自己放到离消费者三五公里之内的地方,已经不能保证它的成功。我很认同,毕竟你肯定没有网购方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您觉得现在户外店的价值在哪?未来在哪?从业者未来如何让自己在电商、短视频和商场店的夹缝中间,活得滋润一点?
@户外老罗:首先要保证50%时间里能够在户外店中见到你本人,你的经历,社群活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同时还可以解决人力资源问题。而从更大的角度出发,只要还能盈利,我觉得户外店就可以续存下去。
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雇佣员工,加之传统户外店的模式,把别人带到3—5公里,这种情况在当前已经没有价值了。第二是体验。主理人始终在店内,会带给户外店真正的差异化内容,让其持久、无法替代。
范明辉:提到户外店,我记得老罗还有一个判断:户外赛事在影响消费者方面可能比户外店更好用,老罗在20多年前创立了杭州西湖跑山赛,据说是为了帮助你的店卖鞋,这个比赛现在还在做,是一个小而美的赛事,所以老罗能不能跟我们展开聊聊为什么赛事可能比户外店更好用?从链接品牌和消费者这个角度看,未来什么样的户外赛事会受到品牌的欢迎?
@户外老罗:第一是媒体形式。以往办赛的缺陷在于在一小段时间、一个地点,把一群人聚拢而来。但现在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你把赛事延长到全年,从时间空间上扩展,创造独特的价值和体验,而这个体验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其次,垂类内容带来了延展开来的持续性绑定。参与人群可能只有2万人,但它的影响面会非常广,因为这些参与者都是全程参与,由此获得了独特体验和归属感。
差异化的赛事设置将成为更受品牌欢迎的基本规则。在我看来,95%的马拉松是趋同的,但99%的越野跑赛事是不一样的。自然景观、独有的价值观和赛事特点,自然会吸引甲方跟进,进而也能为多方创造价值。
范明辉:老罗现在已经攒了不少粉丝,我相信你也一直在琢磨,这些看我视频或者进行户外消费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其实这些年中国户外消费人群相比之前也更新换代了,您认为现在玩户外的年轻人和20多年前那批户外玩家,在消费性格或者特点上有哪些变化?
@户外老罗:我认为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趋同,追求所谓的极致性价比;第二部分,户外产业整体趋势面向小众、碎片化、多元化的同时,我也希望能为后者做更多的服务。
范明辉:2024年中国户外行业的趋势预测?
@户外老罗:接下来3-5年户外赛道依旧还会火热依旧,但户外老炮不一定能够分到羹了。很多产品并没有边界,很多品牌都能够入局。
从具体趋势上讲,有两条极化方向。一条是户外产品在数量、销售量上的攀升,通过平替等手段不断扩大量级;另一方面,是品类的轮转。24年冲锋衣,防晒服仍然会延续,此外羊毛内衣或许也会成为一条潜在的火热路线。
强调情绪价值、关注差异化、多元化,会是未来户外产业始终不变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