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些年,网球、高尔夫出现了一批能力出众的年轻运动员,他们很小就到欧美训练、比赛,融入到国外的体系之中,成为真正意义的国际化运动员,而足球、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自姚明、范志毅、孙继海、杨晨等人退役后,再没出现过可以长期在国际舞台立足的运动员。
作为国内足坛的资深教练员,吴金贵通过个人专栏,就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应该如何走国际化道路给出自己的见解。(延展阅读:很多国家经历过金元足球,最终起作用的是体系|吴金贵专栏)
懒熊体育诚邀那些热爱观察和思考、无论在役还是退役的运动员们,来这里用文字表达你们的独特观点,告诉外人一种前所未见的体育视角。我们将尽力为你们提供一个优雅的平台。此前竞走奥运冠军刘虹——「当我谈竞走时,我谈些什么」和前国脚谢晖——「和谢晖同步思考」、前女篮国手赵爽——「爽言爽语」已开通个人专栏。
世界足球飞速发展,每天都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近邻日本已在热身赛中击败德国、土耳其,让人刮目相看。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中国足球的现状让作为从业者的我,深感焦虑。
中国足球必须要做出改变了,让我们的职业俱乐部、球员、教练员、青训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接轨,做到真正意义的国际化。否则,我们仍旧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无法像日本、韩国足球那样取得长足进步。
和足球发展新趋势一起更新思维
前不久,作为中超联赛的代表,我和谢晖、崔康熙参加了亚足联组织的精英教练员论坛,亚足联传达了卡塔尔世界杯后关于足球战术理念的一些新趋势。
第一部分关于“增加和提高”:
1. 破门得分效率提高;
2. 边路球员进攻增多;
3. 守门员的脚下控制球增多;
4. 守门员的拳击球增多;
5. 比赛强度加大;
6. 攻防转换增多;
7. 替补上场球员对比赛的影响增大;
8. 从后场开始的组织增多;
9. 对于球的凶狠逼抢增多;
10. 通过传中破门得分增多;
11. 中场拦截增多;
12. 阵型的变化增多;
13. 从中场到前场的灵活性增多;
14. 团队快速反击增多。
第二部分关于“减少”:
1. 远射减少;
2. 9号位减少;
3. 定位球得分减少;
4. 通过占优势的控球来赢得比赛的方式减少;
5. 人盯人战术减少;
6. 中前场的冒险行为减少;
7. 角球防守中布置后卫站在球门线上的战术减少。
这就说明,现代足球理念已从原来的控球打法慢慢转换成快速向前,并且非常注重防守。作为教练员,我们思维和工作方式也因此需要更新,做到与国际接轨。
▲吴金贵和崔康熙在联赛中对决。
基础培训的偏差导致人才枯竭
说到国际化、与国际接轨,逃避不开关于近邻日本、韩国的话题。中国足球职业化和日、韩两国几乎同时开始。很遗憾,30年后,我们没有取得像日、韩足球那样的成就,甚至可以说差了很多。
职业化30年,大批日本、韩国球员在欧洲五大联赛立足,成为不可替代的球员。无需我逐个说出他们的名字,想必大家也都清楚。
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也出现了像范志毅、杨晨、孙继海、谢晖、邵佳一、郑智等留洋球员。按说随着职业化不断发展,应该有更多人走出去,但现实却很残酷。武磊是现阶段国内球员中的佼佼者,当年以联赛最佳射手的身份去了西班牙,却没能成为绝对主力,现在又回到了国内。
客观来讲,我们的球员在跑、跳能力上并不比日、韩球员差,我们的联赛也请来过大牌教练员,但把所有人组合在一起,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就非常不理想。无论国家队还是俱乐部球队,在亚洲各个层面的竞争都非常困难。我们要反思,要想办法弥补,要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比如俱乐部规范化运营、梯队建设、青少年球员培养等等。
我们的联赛是从今年开始陆续使用专业足球场的,日本、韩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他们自2002年世界杯后就开始启用专业足球场。专业足球场可以给球迷带来好的观赛体验,也会让运动员在比赛时变得更加兴奋。举办世界杯对日本、韩国的国内足球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他们抓住了这样的机会,不断提升本国足球的软硬件设施,前进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来。
在参与青训人员的规模和数量方面,日、韩也领先我们很多。人家的青训既要训练,也要比赛,青训的比赛也是按照联赛赛制来安排的。而我们这里训练和比赛是脱节的,没有成熟的青少年比赛体系。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平时练得挺好,一到比赛就不行,发挥不出水平。
另外,我们在球员的培训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很多教练只追求风格,对球员的要求只有一个字——拼。对足球训练而言,“拼”是最基础的。如果只讲究“拼”,技战术素养没有真正的提升,那没意义。
除此之外,还要反思的是我们的训练方法。一些青训教练员会对球员们讲:“我叫你怎么踢,你就怎么踢”,这台老套的,直接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球员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我们常说,参加青训的小球员正处在荷尔蒙分泌旺盛时期,我们需要给他们更多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我们的训练方法把这些都抑制住了,培养出来的球员注定无法走向更高的平台。
单人项目与群体项目的国际化差别
疫情之前,中国足协准备送一批1995年以后出生的、能力还算不错的中国球员到德国留洋,韦世豪、张玉宁都在名单里。
我们这边希望德国方面能保证球员的出场时间。初衷是好的,谁都希望球员到了那边能多踢比赛,德国足协对这件事很配合。但到俱乐部层面后,德国足协就没法干预了。欧洲俱乐部的特点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是你插进一个球员来,就一定能获得比赛机会,人家无法给你保证出场率。到了国外你是外国人了,你是去抢人家的饭碗的,你没有实力教练是不会安排你上场的,这也关系到教练的饭碗。
再后来,这个计划被搁浅了。
以往的留洋,可能会有赞助商的加持。现在的留洋,靠的只有自己的实力。只有人家看中了你的能力,并且需要你,你才能去。到那边之后,你还需要在踢球习惯上与人家合拍,还要在性格上变得更加开放,学习好当地的语言,做到真正的融入。
留洋、国际化路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有坚定的、必须要成功的信念,同时还要能做到改变自己,你的很多生活饮食习惯都要改变,甚至舍弃一些个人利益。人嘛,要想实现理想,终归需要一些魄力的。
以前我们总说,游泳、田径这类项目是欧美人的天下,亚洲人不可能拿到冠军,但中国打破了这样的偏见,我们的游泳、田径运动员站在了国际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网球、高尔夫运动起步于欧美,高度职业化,如今也陆续出现了一批实力不错的中国年轻运动员。
▲中国足球需要国际化球员。
大家会问,为什么这些运动员能够与国际接轨,取得成功,足球和篮球却不行?要我说,这就是单人项目的特点。他们可以长期在国外训练,网球、高尔夫运动员甚至从小就送到国外,他们在国外成熟的环境里不断训练、反复地学习,完全融入到当地的生活、文化体系中,进而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国际化运动员。但足球、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
拿足球举例。我们也曾尝试过送一批孩子到国外,但足球是注册会员制,你派出的那支队伍是不能参加当地的联赛,青少年联赛也不行。然后我们又做另一种尝试,把球员单独放到欧洲的俱乐部梯队中,但你的能力是否可以保证自己在俱乐部立足?更何况还有非欧盟球员名额的限制。
前不久,我们把国奥队拉到克罗地亚,与当地俱乐部踢热身赛。这样比赛的强度和激烈程度和正式比赛完全不一样。对于这样的热身赛,对方顶多把它视为一堂高强度的训练课,而正式比赛是要拼生死的,节奏、压力、重视程度完全不同。
单个球员能力达不到,实现不了国际化;集体组队没有比赛资格,做不到国际化。这很矛盾,这也是足球、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很难像单人项目那样走国际化路线的原因。
既然困难这么多,我们就更应该主动寻求改变。正如我上面所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在训练安排、训练方法和比赛体系上与国际接轨,然后沉下心,脚踏实地坚持按规律去做。
这样的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都不晚。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相信未来5至8年就能有好的苗子涌现出来。8至15年,就会有中国的职业球员站在国际足球的舞台上。作为中国足球的从业者,希望那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