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竞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德国男篮在小组赛负于中国,没能出线;2019男篮世界杯热身赛,德国败给日本,随后跌入本国篮球的谷底。
今年的男篮世界杯,德国队出乎所有人意料,强势击败美国和塞尔维亚夺冠,德国从低谷爬到山顶,迈出了不可思议的一大步。
所有成功的背后,一定是多年积累、从下至上爆发的集中体现。德国作为一个8400万人口的足球国度,能在篮球赛道取得这个成就,背后一定是多年改革的成效。
带着对德国篮球的憧憬与好奇,我联系了德国国家队的助理教练克劳斯(Klaus Perwas),他还带来了自己俱乐部负责青训的教练托尔,我们聊到了国家队、聊到了德国篮球体制,当然也聊到了青训,他们给出的答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管是球迷、家长还是篮球从业者,希望这次对谈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以下为余竞华与克劳斯和托尔的访谈实录。
余竞华:克劳斯教练好,是否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在国家队的职责,以及这支德国队的风格和你们奉行的篮球哲学。
克劳斯:如果你问我的工作职责,我需要研究准备对手,比如说我们在本次世界杯第一轮小组赛,每一位助理教练需要准备一个球队,第一轮小组赛,你提前知道你会面对的三位对手。所以我们需要准备应对对手的防守策略,比如说挡拆防守策略以及区域紧逼防守策略。有的队伍跑跳能力强,因此需要针对他们制定特殊的防守策略。当然我们还需要制定特殊的进攻策略应对对手。
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以及最重要的是,研究对手的个人进攻特点。因为当24秒所剩无几,你没有时间打长战术。绝大部分球队包括我们队都只能通过一次简单的战术跑位,然后出机会就需要个人发挥进攻特点。当我们进入半决赛的时候,赛制变成两天一场。我们分工明确,助理教练们分别负责不同的板块:一人负责对手的防守以及我们应对的进攻策略;一人负责对手的进攻战术;还有一人负责对手的个人特点。我们的教练组就是这么运转的。
球队哲学上,我们主教练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我非常了解,现在也是我自己的篮球哲学。我们想要球队有两种不同的比赛节奏,我们想跑起来打,但是如果我们快攻没有出现任何机会,就进入高质量的阵地战。所以当我们需要跑起来,就需要高质量防守,让反击上篮这种简单得分出现。当然为了控制比赛节奏,当我们没有快攻机会,我们会降低速度,执行教练布置的进攻战术,降低失误率并保护球权。我认为,在现代篮球里,进攻防守是相互促进的,不只是强调防守,因为你的进攻也会影响防守,防守也会影响进攻。已经不是只强调进攻,首先你需要防守才能有反击,对手一直得分,一直被迫打阵地战是很难得分的。
▲德国国家队的助理教练克劳斯(Klaus Perwas)
余竞华:我注意到在这次世界杯中,德国队是平均年龄最小的球队,有4名2000年以后出生的NBA球员。我个人理解得不一定正确,当诺维茨基退役以后,德国缺少像他一样的顶级天赋。你们经过多年努力再次从谷底爬到山顶,其中培养了这么多有天赋的年轻球员,进而帮助球队……
克劳斯:我需要打断你一下,其实在诺维茨基退役以后,我们天赋好的球员太多了,我想你看过在中国举办的男篮世界杯,德国拥有太多天赋很好的球员,但到最后化学反应很差,主要就是当时有5-6名球员认为他们可以主导进攻,任何球队不能拥有这么多这个类型的球员在阵中。当时有吉普泽、泰斯、法尔科、施罗德等,他们都非常年轻,而且都在欧冠和NBA效力。这些年轻队员因为经历得少、想法多,需要挫折成长。我认为今年世界杯,说到底我们是一支最强的队伍,而不是个人能力最强的12人。
余竞华:我的理解看来出现了偏差,是天赋球员太多导致球队理念不统一。
克劳斯:确实需要裁掉其中的几个人,因为球队里的第10、11、12人,需要拥有某项特长的角色球员,不需要个人能力非常突出的球员,因为这个位置的球员可能一场比赛就上几分钟或者完全无法上场。
余竞华:像您说的,德国在诺维茨基退役以后有如此多的年轻天赋,你们是如何从青训开始培养年轻球员的?德国篮球从青训晋升到职业的路径具体是怎么样的?
托尔:在德国,2005-2006年有一项重大改革——由德国篮协发起,针对10-12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第一个调整是比赛用球的尺寸,从那以后青年比赛我们开始都用5号球,然后所有在禁区外的得分都算作3分,同时降低了篮筐的高度(从3.05米调到2.6米),矮篮筐加上小尺寸球,让小球员得以更多地练习和运用技术。
在欧洲,西班牙是这个改革潮流的发起国家,他们在这项改革中领跑了大家。因为这个调整,13岁以下的小球员拥有完整的比赛内容。原本未成年人7号球和正常三分线的比赛,看起来会非常滑稽,而且并不能锻炼小球员的技术和处理球的能力。这些都是在他们职业生涯晚期高水平比赛当中需要的能力。西班牙完全解决了这个痛点。
这项改革促成了两件事情:首先是有天赋的小球员成长得更快,而且他们的成长方向也有所不同,这种比赛帮助小球员更好运用技术,更快适应成年高水平的职业比赛。而且比赛也更有意思,当小球员投2.6米的篮筐,小球员的投篮命中率也更高,他们也更有动力去打球,德国篮球人口也因此飞速上升。如果真的去统计12岁以下的德国篮球运动员数量,从2005年到现在,小球员数量大概增长到了原来的4倍。
这是很重要的改革。德国人的平均身高非常高,我们有许多非常高大的篮球运动员,包括史伦夫、诺维茨基、威尔普、施坦哈丁尔、泰斯。德国是一个巨人国度,平均身高很高,从历史上说我们缺乏后卫,缺少能支配球的后卫,施罗德作为后起之秀出现,玛多·洛作为后起之秀出现并出任替补后卫。这项变革让小球员在职业生涯初期锻炼了在高水平比赛中需要的支配球能力,完全改变了德国篮球的整体局面。
余竞华:施罗德曾提起,德国男篮直到决赛才被全国转播。我想知道篮球在德国的真实状态,以及在这种不受公众关注的情况下,你们怎么发展篮球,有不利影响吗?
克劳斯:我不知道这有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德国是一个足球国家。足球是第一档、第二档、第三档。第四档才是篮球,中间断档一大片,最后才是其他运动。我认为最大问题是,最好的篮球联赛不在德国本土,最好的篮球比赛是NBA和欧冠。我认为我们有所改善因为我们有两支顶级强队,拜仁慕尼黑和柏林阿尔巴。不过即使如此,德国本土的孩子平时多穿NBA球衣。如果问在俄克拉荷马的NBA球队的12人阵容,他们很了解,反而如果问他们德国本土的俱乐部,比如说汉堡或者法兰克福,他们并不了解,也许他们了解其中一名球员,但是一般来说他们并不了解本地球队。
余竞华:原来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是有很多孩子加入篮球俱乐部或者篮球学校呢。可以从底层介绍一下德国篮球的体系吗?
克劳斯:我只说一句,然后我会交给托尔教练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德国存在的问题是,青少年并不希望长期在俱乐部训练,他们喜欢打篮球,但他们并不想接受系统的篮球训练。系统的篮球训练意味着一周有四次训练,而且你必须到场。这和你跟朋友一起出去打球的性质不同。系统训练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系统训练参加人数越来越少,主要因为你必须连续到场。如果小球员想在周末的比赛中上场,必须周中全勤。在当下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有手机、电子产品,面临社交媒体等的诱惑,体育外就有那么多娱乐方式,然后体育内各个项目的竞争非常激烈。
余竞华:在这个时代下,你们怎么培养年轻球员呢,他们去篮球学校还是正常上学呢?
托尔:在德国,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是以俱乐部为基础。只有少数几种运动,比如说高山滑雪,是由政府来运营的。所有的其他运动都由俱乐部运营。
我认为有三个类型的小朋友对篮球有兴趣。其中三分之一,是他们父母曾经是篮球运动员,以前篮球在德国是大学运动,很多篮球俱乐部由大学里的教授或者老师创立的;然后我们还有一部分受美国影响,二战以后有部分美国人留在德国,他们会普及篮球;然后有新一代年轻人,在抖音上看詹姆斯扣篮,因此希望加入当地的篮球俱乐部或者开始打篮球。这三类人是篮球运动的主体人群。
从组织结构上说,有很多篮球俱乐部一线队在德国第五、第六级联赛,但是他们有青训项目。一般来说是某位小球员的家长,组织一支球队然后开始参加比赛,这是草根篮球层面上的组织结构。还有就是有额外篮球训练的需求的小球员,会去身边的足球俱乐部说明,他们同时有篮球训练需求,这是大部分篮球俱乐部的起源。然后你会有更大的篮球俱乐部,他们一线队是第一第二级联盟的强队。他们承包了整个青年比赛联盟的组织任务,因为他们曾经承诺在青年篮球培训上投入更多资金。这也让俱乐部青训资源更多,比如说在我们俱乐部,我们有全职的青训教练,早上去学校教书,晚上回俱乐部继续带训练。这样你能招募到在学校对篮球感兴趣的小球员并带到俱乐部训练。
我们这家俱乐部是德国最大的学校青训项目,我们上百个教练在与学校合作,这在草根层面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是我们招募小球员的方式,在德国,俱乐部是体育的基础。更大的俱乐部在当地也会开枝散叶,去触及他们的市场。
然后就是一个金字塔体系,有小的俱乐部和大的俱乐部。各个年龄段的运动员中,基本上都是先参加小的俱乐部,有更高需求的会转去一个更大的俱乐部。举个例子,如果你看U16和U15的德国国青阵容,队员来自25个不同的俱乐部。如果你看U20的国家队,队员一般就来自10个俱乐部。队员伴随着年龄增长就集中在一级二级联盟的大俱乐部。因为他们有完整的体系,有寄宿学校和专业的教练,以及上佳的训练场地。
余竞华:比如说一到两位特别有天赋的像施罗德或者类似的其他球员,想去NCAA或者美国,俱乐部和德国篮协会支持他们吗?还是完全独立的个人行为?很显然夺冠的这支德国队,很多球员都是从NCAA进入NBA。
托尔:这在德国也是一个正在讨论的焦点,因为在德国,我们的篮球文化导致青年队员在一队的生活并不容易。其中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说你在德国上学上到19岁,如果球员天赋足够出色,上一线队的年龄是17岁。在德国,教育是强制性的,必须从上午一直到下午在学校完成学业。没有太多时间去调整。对于很有天赋的年轻球员来说,无法跳过上午的课程去参加一队的训练,因为在德国没有这样的环境。所以作为青年队员想冲击职业球队,只能晚上找朋友加练,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限制。有一部分球员决定留洋,像瓦格纳,他在德国本土上学然后去密西根大学。对于他的篮球职业生涯,学校的经历不错,但他拿到文凭就离开了。这是为什么很多年轻队员选择留洋,当然依然有球员决定留下。而且俱乐部基本上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学校教育在德国社会的地位和强制性,没有人能够钻空子,基本上球员都完全是自由身。基本上不会出现俱乐部让一名14岁的年轻球员签下一份10年合同并完全留在一个俱乐部打球,所以球员通过家庭或者经纪人留洋,他们非常独立。
余竞华:所以篮协不协助他们,但是没人阻止他们?
托尔:我甚至不确定篮协在这件事情上的偏好,我不知道篮协希望球员留洋还是留下。因为篮协完全不参与进球员的生涯规划当中。德国篮协创立了一个人才识别库,如果球员13岁然后天赋足够好,德国有16个州,球员可以代表州参加比赛,从中选拔出国青队员。也有很多队员不在人才库里,比如说去年我们在篮球欧洲杯排名第三——当时12名队员中就只有4名曾经进入了德国篮球的人才库。这就是现状,比如说施罗德就是基本没有出现在德国参加欧洲的青年比赛上。系统非常开放,允许所有球员自由进出,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状。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