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盘不再像去年一样流行了,这是许多人在今年都观察到的变化。
但对于那些早已把飞盘融入日常生活的盘手们来说,即使热度褪去,生活回归原样,打盘和比赛也要继续。
6月中旬一个炎热工作日的傍晚,刘左晗(Grace)与盘友们在北京东五环附近的足球场组了一个pick-up局。这是Grace未来一个月中为数不多可以和北京盘友相约打盘的机会,几天后,她就要前往宁波参加集训,随后作为中国队的一员,远赴英国诺丁汉,出战极限飞盘U24世界锦标赛女子组的比赛。
北京时间7月2日,Grace与队友们迎来了世锦赛的第一个对手德国队,这也是中国飞盘U24女队(以下简称U24女队)在国际比赛中的第一次亮相。从组队出征再到在世锦赛的赛场上争取得到更多的分数,这支中国U24女队在抵达诺丁汉之前就已开始了自己的“比赛”。
而对于更多的女盘手和女子飞盘队伍来说,一场争夺赛场内外空间的比赛也在继续。
上场的意义
在向来有着不错氛围的北京语言大学,Grace第一次接触到了飞盘。与Grace在北语一起打盘的好友杨沁(小羊)和吴思怡,同样也是本次U24女队的成员。
在pick-up局里同场的盘友们总喜欢把Grace、小羊和思怡称为“北语三巨头”。“三巨头”开始接触飞盘的缘由和时间各异,但被飞盘吸引并一直打盘至今的缘由却出奇一致。飞盘的“自我裁决”精神以男女盘手同场竞技、避免身体接触的规则,让她们看到了这项运动不同于其他集体类运动的一面,而不约而同自称为“I人”(内向型人)的她们也在飞盘场与社群中找到了归属感。
▲Grace、思怡、小羊(前排)代表北京语言大学出战首都高校极限飞盘大赛
与盘友们与俱乐部队友们训练和组局已是“三巨头”如今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但以中国国家队队员的身份去参加U24世锦赛却是全新体验。
在世界飞盘协会(WFDF)国家队层级的赛事等级序列中,U24世锦赛的重要性仅次于世锦赛(WUGC),它也是盘龄不长的中国年轻盘手们初次接触国际大赛的难得机会。
在中国,其他被列入大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往往会有更完整的后备梯队和更系统的集训体系,仍算是新兴项目的飞盘并没有这样坚实的基础。
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才第一次面向社会为当年度的两项大赛(亚洲大洋洲飞盘锦标赛、U24世锦赛)举办国家集训队选拔,最终成为国家队队员的大多是另有本职工作的飞盘爱好者。特殊的3年过去,此次U24世锦赛选拔依旧保留着“民间”色彩,被选拔入国家集训队女子组的队员们,多是像Grace一样业余时间打盘的学生或是职场新人,以往正式比赛的经验也不算多。
对于Grace来说,在这个夏天披上“国字号”战袍自然有着特殊意义,但飞盘比赛本身却可以教会她更多东西。在赛场上,并非专业运动员出身的Grace第一次清楚地感受到了“心理压力”的分量。“你知道自己肩负着队友所有的期待,如果你没有认真对待这一手盘,就相当于功亏一篑。”Grace解释道。
在累积了一些比赛经验之后,Grace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之下选择最合适的出盘方法,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办法与压力和平共处。
今年春天的一场混合组比赛中,平局时刻Grace盯防的队员得到了分数,这是一个她在近两个月后回想起来依旧觉得“眼泪要马上掉下来”的瞬间。之后的这段时间里,Grace每次踏上赛场时仍会忐忑,但她也在一直思考该如何跨过这道门槛。Grace开始关注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应对压力的经验,也在探索“心理训练”等在职业体育界已不算新奇的概念。这是Grace并不了解的领域,也是飞盘与比赛带给她的新体验。
思怡比Grace更早开启飞盘生涯,有更多的比赛经验。但打盘四年,思怡却因为自己性格内向、技术进步太慢而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比赛是那个可以无数次重新点燃她对飞盘热情的“开关”。思怡说,每一次打比赛时自己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对取胜的渴望与对比赛极度专注,让她在打完比赛后整个人的状态都与平时不一样。
在出征诺丁汉之前,思怡和小羊一直在关注小组赛同组队伍的动态。思怡看了不少美国飞盘联赛(AUDL)与西部女子飞盘联赛(WUL)的比赛,U24世锦赛女子组卫冕冠军美国队也恰好中国队在小组赛的对手之一。思怡期待近距离感受一下与实力更强的对手的差距,而一直有与对手交换球衣习惯的她,也早早地准备好了自己的“礼物”。
小羊则看到了同组对手们更长的备赛周期和更长的盘龄,她把这次世锦赛视作“磨练自己,顺便带点经验回来”的旅程。
▲U24女队在世锦赛开始前与菲律宾队进行友谊赛
“我们是第一届(代表中国参加U24世锦赛的)女子队,队友之间的磨合、经验和实力都有所欠缺,但这种和世界上强手交流的机会却很难得。”小羊这样告诉「翻滚坚果」。“把经验带回来之后,接下来的第二届、第三届比赛,说不定中国的女子队就能进入前五,甚至是前三,谁知道呢?”
锦鲤渡过沧海
“幸运锦鲤”是U24国家队女子组的队名,这个最初由ChatGPT提供创意、队员们在头脑风暴后定下的名字,既包含中国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意象,也有着美好的寓意。
U24女队成队之路的曲折,同样暗藏在队员们对好运气的希冀中。从3月社体中心发布国家集训队选拔通知,到4月U24世锦赛集训队完成选拔、公布大名单,再到6月底在宁波进行短暂的一周集训,U24女队一直在与时间和不确定性赛跑。
今年是中国队第一次选拔并派出队伍参加U24世锦赛女子组的比赛。在近两年飞盘运动更加大众化、有更多女盘手出现的背景下,国家集训队女子组的选拔相较2019年本应有更大的基数,但碍于选拔地点、条件等的重重限制,最终入围大名单的队员则只有17人。这与社体中心选拔26人的最初计划相去甚远,也意味着若有队员最终无法成行或者在赛场上受伤,其他队员也要承担更重的比赛任务。
虽然由社体中心牵头组建了这支国家集训队,但是参赛经费以及签证办理等琐碎事务仍需要队员自己负责。许多仍是在校学生的入选队员不仅需要协调集训、参赛与自己的课程和期末考试时间,还需要想办法获得家人的支持并筹集到一笔数目不小的旅行参赛经费。Grace就曾经被家人质疑是否在飞盘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还有队员为了集训和比赛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工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最终成功说服家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冒着风险参加集训和比赛。
6月之前,U24女队能否最终出队参加比赛依旧前途未卜。据「翻滚坚果」了解,当时队员也被提供了“女队整体不出队、部分队员并入混合组”的解决方案,但是却没有人愿意选择这条路。教练、队长和队员们都在想尽办法解决签证和经费的问题,也有“盘盘圈”等飞盘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平台在帮助队伍众筹资金。U24女队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让队员们的故事被飞盘圈之外的人所了解,队员毛一岚(小佰)则设计了“幸运锦鲤”的飞盘、T恤等纪念周边在线上和6月初的上海公开赛现场售卖,为队伍筹集更多经费。
那时的U24女队队员们依旧分散在全国各地,但出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却把所有人无形地聚集在一起,让这支还未正式集结的队伍提前有了极强的凝聚力。
“越到后面,大家就越不想放弃。再坚持一步,然后我们就可以出队,就可以出去比赛。“小羊向「翻滚坚果」回忆道。
让思怡更加坚定的,则是队友们没有在比赛机会面前选择“各走各路”。“在特别困难的时候,队伍选择的不是放弃你,而是去拉你一把。”思怡说,“女子组不太一样地方或许就在这里,girls help girls。”
在宁波的集训结束后,最终有15名队员在6月底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幸运锦鲤”渡过沧海,跃上了世锦赛的舞台。
▲U24女队把“幸运锦鲤”的手幅带到了诺丁汉
强队如云的世锦赛赛场上不再有奇迹,但从首场比赛的稍显紧张再到小组赛后半程能够拿到更接近对手的分数,U24女队一直在向“拼、一场比赛比一场进步、享受比赛”的赛前目标靠近。
“只有见识过最高级别的赛事,才会知道我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小佰这样总结自己的世锦赛之旅。诺丁汉的大风天让盘龄不长的小佰意识到出盘基本功究竟有多么重要,比赛时总是会出现的争议情况,也让她发现熟读规则并不等同于在飞盘场上充分利用规则。
这是即将到达年龄上限的小佰最后一次参加U24世锦赛,但诺丁汉却远远不会是她飞盘生涯的终点。对于远渡重洋的“幸运锦鲤”来说,同样如此。
飞盘的Side B
世锦赛首场比赛之前的circle,让小佰印象深刻。教练郭騂在circle时鼓励队员们:“没有人比你们更值得站在这个赛场上,想想我们那么艰难地出队,就是为了来到这里。”
▲郭騂(第一排右四)与Sirens队友出战2018年世界极限飞盘俱乐部锦标赛(图源SirensUltimate)
在郭騂的眼神中,小佰看到了力量。郭騂曾经在2019年亚洲大洋洲锦标赛担任中国女队的队长,她也是中国第一个女子飞盘俱乐部Sirens的创始人。这些年来,郭騂一直在国内推广女子飞盘,因为她坚信单性别女子组飞盘对于女性盘手实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女性盘手成长的种种不易,郭騂都曾经历过。这一次她力排万难带领“幸运锦鲤”来到诺丁汉,不仅因为世锦赛之旅寄托着这些年轻盘手对飞盘的热情和对比赛的向往,同样也因为参加女子组比赛对队员们作为盘手的成长以及中国女子飞盘的发展都意义重大。
在一年前国内燃起“飞盘热”时,大部分人对飞盘的初印象总会包括“男女选手同场竞技”,飞盘作为性别混合运动(coed sports)的属性也一直是其申请进入奥运会的“卖点”之一。但实际上,在飞盘赛场上看似平等的男女选手实际拥有的却并不是同等的机会。
面向所有人开放的飞盘公开组比赛,如今几乎是男性盘手的天下。在阵容中必须同时拥有男子和女子选手的混合组中,女选手在比赛中拥有的盘权和在战术中发挥的作用也往往受限。世界飞盘协会在2017年发起的一项调查表明,87%的受访者都认为男性依旧在性别混合运动中占据绝对主导。飞盘专业媒体Ultiworld则发布过一项以2019美国全国俱乐部锦标赛数据为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混合组比赛中,男盘手的触盘率超过女盘手的两倍,而且男女盘手都更倾向于出盘给男盘手。
很多女盘手最初接触飞盘,却恰恰是从混合组开始。但打盘的时间越长,她们也越能看到混合组比赛中有一道属于女盘手的天花板。
在打盘的第二年,思怡意识到自己在混合组基本没有盘权,出盘时也只被要求打最简单的线路。Grace则在混合组的训练和比赛中发现,男盘手跑动速度和范围更大、接盘次数更多,扮演组织战术角色的handler也往往由男盘手担任,女盘手则会为了团队的利益着想而服从这样的安排。但久而久之,女盘手遇到的“特殊对待”也会在无意间消磨她们的意志。Grace便坦言,刚开始打混合组时,她一度有过“抱队友大腿”的想法。
在“盘盘圈”主理人之一、长期关注单性别组比赛的申申看来,绝大多数女生都在混合组担任着辅助或者“次一级”的角色。如今运动能力更出色的新人女盘手,虽然也会承担下底得分等任务,但女盘手在混合组中能够扮演的角色往往被其身体素质所限制,她们也总是会被指派更加简单、直接的任务。这也让许多女盘手对于飞盘整体的战术和空间感受相对更弱。
▲中国U24女队在世锦赛比赛中(图源WU24.sport)
来到单性别的比赛中,盘手之间明显的身体素质对比、绝对的“主导”“辅助”区分不复存在,女盘手们在比赛中能够担任的角色也更加多样。思怡在女子组中终于有了更多盘权,也可以用更多不同的方式给队友出盘。总是在混合组打cutter(跑位者)位置的Grace,则在开始在女子组探索场上不同的角色。
“在单性别的比赛中,我们肯定要承担一些自己之前没有打过的位置。你要试着去控盘,也要学会去观察场上的状况,在区域防守和横排进攻里担任更核心、更重要的角色。”申申这样总结女子组比赛对于女盘手成长的必要性。“这种经历对于一个选手技术进步、加深对飞盘运动的理解都很重要。”
当申申带着单性别组的经验回到混合组比赛后,她可以带着更加审慎的目光去看待男盘手的战术选择。意识到自己在混合组总是“退让”的Grace,也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盘权。
女盘手们在场上努力争夺更多盘权和跑动空间的同时,在场外,女子飞盘同样也在争夺关注度和在赛历中的比例。
根据“盘盘圈”发布的《2022-2023 赛季中国极限飞盘竞技报告》,当赛季中国共有32支女子组队伍,而混合组队伍的数量却多达392支。女子组和混合组比赛数量的对比,也有着同样惊人的差距。哪怕是在单性别飞盘队伍较多的上海,仅仅延续不到4个月的单性别赛季(2月至6月初)还是很难满足大多数队伍训练和磨合的需要,也时常有混合组比赛侵占单性别赛季时段。
在飞盘运动的世界里,单性别尤其是女子飞盘长期以来都像是被人们忽视的“B面”,它的意义也只有深入接触过飞盘的人才能真正知晓。即使是在飞盘运动发展更好的美国,美国极限飞盘协会依旧在努力让更多女性参与飞盘、组建更多女子组队伍。而此次中国U24女队历尽挑战最终登上世锦赛舞台的意义,也在于让更多人看到飞盘运动在混合组之外的样貌。
北京时间7月8日凌晨,“幸运锦鲤”结束了在U24世锦赛的最后一役。但对于女盘手们与女子飞盘队来说,这场更为艰巨的比赛终场哨声仍未响起。
延展阅读: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