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我发了一篇专栏叫《2022,我想跟自己谈谈》,谈了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困扰与新的一年的看法。
新的一年,对于已经走过的365天,值得再次回到这个话题。是的,我还想跟自己谈谈。
面对压力
最近姚明接受央视体育主持人于嘉的采访,他提到了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如果是你喜欢的事情,再大的压力也能及时消化掉;如果不是你感兴趣的事情,这个压力就会是一个问题。
我也是一样,对于现在所做的事情肯定是感兴趣,且一直充满激情的。之前进入体育产业时我说,这是一个可以为之奋斗十年、二十年的事业。当时我说这个话的时候,很多人可能觉得太遥远。如今,懒熊体育已经创立7年,2023年就进入了第8个年头。我最初的想法并没有变,体育会成为整个商业世界最酷、最牛、最赚钱的一个产业,为了到达这个远方,就需要不断给予自己压力,并享受压力。
一个现实是,前两年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提到体育产业是春天种下西瓜,秋天收获时却没有得到一个“大西瓜”,而只得到了“西瓜子”。这是会令人有些失望的,除非你喜欢磕西瓜子,不然忙忙碌碌没有“种瓜得瓜”的收获很难坚持下去。也就是说,现在的体育产业想赚大钱没有,可辛苦钱、接地气的钱还是有的,但有多少人愿意为这样的“西瓜子”而全力以赴?
我是其中之一,我愿意为了懒熊与体育产业坚持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尽管有很多人的梦想是“改变世界”,但我愿意用余下的时间来陪伴、见证体育产业的起伏。有了这样的目标,压力对我来说就不算什么,而且大多数时候,愈是压力与问题到来的时候,我愈加兴奋,因为压力与机会相伴而生,每一次压力测试之后都会有惊喜。
总结2022
总体我对2022年是非常感激与满意的。这样的危机年份,世界在下沉,尽管我们没有狂欢,但至少还活着。不管是今年4月份的上海疫情还是6月份的北京,抑或是年底的全国各地最后的疯狂,我们公司经营的节奏并没有乱,这主要得益于所有懒熊人的努力以及我们用户的长期支持。
当然,危机永远都在。就像我前老板郭光东在2014年底说的那句话:“瞬息万变的时代,任何一个疏忽,都很有可能让2014年成了我们最后一个好年。”
这句话用在2022年同样适用,任何一个错误、 疏忽都可能改变一切。
很多人说2022年非常艰难,我也试图去寻找答案,事实上我并不认为是最难的一年。
我看了一本关于美国上个世纪经济危机的书叫《艰难时代:亲历美国大萧条》,作者是斯特兹·特克尔。这是一本口述史,里面两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失业的丈夫很焦虑,杀死了妻子与孩子,然后自杀了;第二个,一位善良的女人将家里仅有的面包送给了乞丐,但被乞丐扔到了地上,因为乞丐要的是钱而不是面包。这个女人很痛心,捡起来了地上的面包。
对比那本书里的情况,我们真的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经济危机与大萧条,很多困难与抱怨只不过是我们对比最好的年份得出的结果,可那种结果并不准确。
1930年代的美国,1990年代的日本,此时的中国?我不敢联想,但希望在2023年的春天能够发生点什么,但是,如果没有发生我们所期待的“春天”,我们仍然能够心平气和接受这一切。
2022年,我觉得是挺好的一年。
如何赚钱
这是所有公司最基础、最永恒的问题,在消费降级的当下,更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想赚钱,必须得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的核心就是能给别人不可替代的东西,例如流量、品牌、刚需的实用性等。对于内容公司,无非是广告与付费订阅模式,toB和toC,但在中国,能做后者的寥寥无几,内容公司如今大概率又都变成了“广告公司”。
赚钱不丢人,只要不是没有底线地跪着。通过自己的辛苦与血汗赚的钱,在任何时候都会被人点赞。
当然,对内容公司来说,就得面对一个价值与品牌被稀释的问题。客户越多提得要求越多,而客户的需求又不能不满足,长此以往,原先自己特有的价值与品牌就容易被稀释。这个问题就如足球运动员孙继海提到的一个现象,他父亲是从事跳高等田径运动,而从事跳高运动的人会面临一个终极问题,就是总有一天你会跳不过去。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伤病的困扰 ,那个高度就是跳不过去。
现在的商业模式是内容公司面前一个高高的障碍物,不仅懒熊,包括新世相、36氪、虎嗅以及更多的密密麻麻的“媒体”,都需要纵身一跃跳过去。我知道,大部分是跳不过去的,倒在地上,然后退场。
所以,我在创业第一天就不希望商业模式对照传统媒体,希望通过金融、智库、空间等各种折腾去抵达远方。我长期与研究对标的公司也是YC。只是,这几年各种环境恶化,没了这样的机会,但是一个共识是,如果死守内容这一摊业务最终的结局只会是跳不过去那个障碍物。一方面,需要耐心等待与学习,另一方面仍然要寻找更多、可以折腾的机会。
角色定位
在过去一年中,对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来自找到新项目与人才。新项目需要市场与客户的检验成色,而人才需要一件件事情、一个个项目来检验是否货真价实。大量的对内对外的沟通、验证,以及经常性面试的节奏,让我们找寻到那些最适合自己的“少数者”。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可我太了解我们这家公司能走向远方的实质就是“人才”。找人的节奏与KPI没变,但中国有超过14亿人,怎么大海捞针找到我们最需要的人,是要下一番很大的精力的。尤其是内容从业者,我们需要的是对商业与体育的专业与观察,想成为这个行业的相对专业的人,基本需要两年正规的训练才能合格,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两年过于漫长,没有人觉得有这个必要。可是,商业体育就是这样的一个行当,靠长期积累与观察,才能有所专业输出。
有时候,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很多写商业体育的内容,要么是过于商业没有基本的体育知识储备,要么是过于体育视角缺乏基本的商业逻辑。这两者问题都比较大,都是我不希望看到的内容,也是我希望懒熊未来能解决与提升的地方。
另外一个事情是2022年最大的变化,我在《2022,我想跟自己谈谈》提到,我会重新作为一个写作者,成为懒熊的“主笔”。这么一想,我从2015年创立懒熊之后除了每年偶尔写几篇专栏外,早已远离内容,但在2022年我试着回来了。
截止到这篇专栏,去掉一些特别小的内容,我共写了80篇稿子,平均每个月约7篇,主要发在懒熊体育与「动次打次实验室」上。
我的写作主要就围绕体育的商业逻辑、管理、创业与投资、领导力、大公司等展开。这是我们最稀缺、最应该关注的内容,也是不少人不感兴趣或不愿意去关注的领域。所以,2022年我把自己定义为「产品经理」,一家内容公司最重要的产品就是「内容」。而作为一家公司的CEO,本就该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当然,2022年我能够有时间去写点东西,还是感谢商务团队以及内容的诸多伙伴,前者是因为早期我大量时间负责商务,但随着商务团队成熟,不仅卸掉了我很多精力,而且还把我的专栏当成商务产品之一,能够获得一些客户认可,感激不尽;内容同学就是协助我做了很多好内容,大家都是在非常忙碌的情况下,完成这些工作。
成为5%的公司
过去一年,有亮点的体育公司不多,大多处于坚守者的状态,在混乱的时代里想出彩的确不易。
在诸多仍然存活的公司里,也会发现有些不同。经济学家张维迎曾提出一个观点,一个好的公司与坏的公司相差并不大,大致不会超过5%。
仔细想想的确有道理,大多数时候,你不够专业的时候别人也能照壶画瓢,你做了一个产品竞争对手也能很快模仿出来,甚至你的战略规划都可能被人拷贝。那么,本质差距就在不可替代的5%,而这5%到底是什么?
张维迎的答案不是产品与管理,而是「创业家或企业家精神」。
听上去有点虚,但拥有「创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公司与没有这种精神的公司完全是两个物种,对应的两个决策是,「创业家与企业家决策」和「管理者决策」。在公司经营中,95%都是「管理决策」,只有5%左右是「创业家或企业家决策」。而这5%的公司表现是:在什么事情上必须得坚持?什么样的客户会拒绝?在绝境下怎么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坚守的底线是什么?等等。
当然,「创业家或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家或企业家决策」并不仅仅是一家创业者或CEO一个人的,而是一家公司的所有人员(尤其是核心人员)都在守护这样的价值观与精神,最终成为了那5%的公司。事实上,我一直都按照这个方向要求自己与团队。
不管多远,但要前进。
未来与2023
2023年,懒熊体育成立第8年,很多业务与团队已经非常稳定了,但需要提防的无非是疲惫感。而解决疲惫感最好的方法还是新项目的诞生与新人才的加入,大家不管在内容生产还是产品研发,都需要长久的不断刺激。
作为这家公司的“掌舵人”,任何时候都是「相信」与「信任」:
「相信」体育产业的美好,相信会有对内容真正感兴趣的人,相信用户与客户会为好内容付更高的溢价,相信单兵作战与团队协作的价值,更相信每一份付出的意义。
「信任」团队,信任内容,信任产品,信任长期主义,信任上进的年轻人,信任身经百战的老江湖,更信任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以,在公司层面,2023年懒熊还会有新产品诞生与新人加入,生命不止,折腾不断。
而对于我个人,希望把有限的时间除了用在公司管理外,还可以坚持写作。2022年写了80篇,2023年希望突破100篇,可以读更多的书,行走更多的路,聊更多的天,见更多的人。
当然,也可以开始筹备一本在懒熊体育十周年出版的书了。在过去几年一些出版社的朋友不断劝我写写商业、体育或创业相关的书,但我都拒绝了,核心就是我做什么事情的判断标准是得对懒熊利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个人兴趣与爱好。显然写书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可到今天来看,体育产业与整个商业世界变幻莫测,起起伏伏,不仅互联网没有记忆,很多人都失去整体性的记忆能力。所以,这十年值得记录。
有些事情会发生在2023年。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