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夏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让北京成为了全球首座双奥之城。奥运会之于中国,早已超出体育范畴,而奥运会的精彩故事,似乎永远都讲不完。懒熊体育特别邀请到双奥亲历者、两届奥组委的外籍顾问拉兹洛·瓦伊达(Laszlo Vajda)开设专栏“奥运里外/Olympic Deep”,通过他的视角来帮助我们了解不一样的奥林匹克。
记得那是2003年,我在雅典参与2004年奥运会的筹备工作。有一天助手告诉我,一个中国代表团来奥组委参访,有人点名希望能够跟我聊一聊。大概下午2点,北京奥组委的秘书长王伟独自来到我的办公室,几句寒暄过后直奔主题,他说已非常了解我的背景,希望我能担任北京奥组委的国际交流顾问。
那时候离2008年还有很长时间,我也在忙着雅典奥运会的工作,不确定自己能否接受邀请。王伟说,只要我有意向就好。
那次见面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北京奥组委的另一人找到我,谈了更多的合作细节,我们最终敲定了这份工作。我与中国的缘分由此开始:2005年,我正式来到中国,围绕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主要负责就国际关系和赛事运营提出建议。
其实,我与奥运的缘分也是一场意外。
1991年,我即将从匈牙利罗兰大学毕业,获得英语语言、历史和语言学的硕士学位,当时已经拿到工作offer,工作内容跟体育没什么关系,但我之前认识的、匈牙利奥委会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有同事辞职因此有个岗位空缺,知道我英语好,问我有没有兴趣。我有些犹豫,那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工作,但最后还是决定去。谁也没想到,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离开体育。
职业生涯前八年,我都在匈牙利奥委会工作,每次都跟随国家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主要也是做国际方面的工作,因此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后来有幸加入悉尼奥组委、服务筹备2000年奥运会,再后来去了雅典,然后接上了北京。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不仅关乎体育,也是中国首次向全世界展示自己。在竞技场外,来自世界各地的2.5万名媒体记者早就将聚光灯对准了中国,无论对当时的中国,还是对我自己,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会如何报道?我们该如何应对?赛事该如何管理、接待以及服务好他们?诸多事项,都是我们必须全面考虑的问题。
回忆2008年,真是多事之秋,初春暴雪、拉萨3·14事件、汶川5·12地震,以及随后火炬接力被干扰等问题,对即将开始的奥运会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在国际关系方面,负责公共安全的政府工作人员和我展开了多次讨论,确保媒体知道事件的全貌,不引发更多的舆情。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出入境的海外人员不断增多,要处理的事情也更加繁杂。即使是停靠在青岛的一艘赛船要离境,因为水手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组织,我需要在北京和青岛之间往返奔波。不得不说,处理国际关系的敏感度和技巧是相当关键的。当时,国际奥委会的确给出了指导方针,但很粗略,对第一次经历这些的中国来说,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摸索。
幸运的是,所有的事情都顺利解决,北京奥运会成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大赛,我很荣幸自己能参与其中,即便到现在,我跟很多当时的同事仍保持联系。
我其实没计划在北京待很长的时间,但北京奥运会之后,大赛一个接一个,我就不自主地“留”了下来,包括后来平昌和东京的奥申委,也给我抛来了橄榄枝,但出于生活上的考虑,我们协商后他们决定让我继续住在北京,这样我也能让自己的儿子继续在京上学,有事再飞到那边去,所以我跟中国的关系并没有因工作单位变更而结束,反而变得更紧密。
记得是2017年6月的某天,我又一次签下了合同。这次我将担任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际关系赛事策划与服务方面的高级顾问。
相比而言,北京冬奥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疫情,但中国通过各种办法,把看似不可能办下来的奥运会顺利办完,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北京也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既办过夏奥会又办过冬奥会的“双奥之城”。
这次冬奥会能明显感受到,计划和管控在增加,各方的参与热情都饱受疫情影响,无疑抵消了一部分人们的关注度。这让我回忆起2008年历经所有困难,最终坐在开幕式的外宾席上,那种喜悦难以言喻。那两年的经历是多么难忘。
关于这两届奥运会对北京和中国的影响,以及其他事宜,我会在后续的专栏中做更多阐释。
最后再说一下我对这17年在中国从事或观察体育行业的大体感受,后续我也会就专门问题开专栏讲述。
2010年前后,全球化风起云涌,不单是体育行业的公司,无数中国企业都在寻求出海机会,他们需要了解国外的市场风向和消费者习惯。正因为如此,我工作上的邀约不断变多。
从我为中国公司服务的经验来看,大家对如何用体育来提升品牌服务品牌的认知普遍不强,做品牌需要眼光和长期坚持,需要时间和金钱的积累,不能用以物易物的逻辑去获得,那样的话就只能是生意。而在这其中,对创意的尊重是最不可或缺的,而他们的很多价值难以用金钱来估量。
多年来,我对青年体育赛事同样关注,曾经参与筹备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等大赛。今年,经引荐,我进入首都体育学院,一是担任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BIIOS)的高级顾问,负责发展国际合作网络、国际合作、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国际框架合作;同时我兼任了首都体育学院的教授,为研究生讲授体育活动中的国际传播、政治学等课程。
作为中国体育产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希望通过懒熊体育的“奥运里外/Olympic Deep”专栏跟大家交流我的心得,也希望听到你们的反馈,有任何想法或者建议,欢迎留言告诉我。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