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同频,我们走出了第一步。
突然之间,中国运动员可以去海外参加比赛了,他们自由地跟世界各地的选手竞争的比赛画面,又一次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
就在昨天(7月17日),跳远选手王嘉男以8米36的成绩夺得冠军,这是中国选手在世锦赛上第一次获得这一殊荣。这位来自辽宁沈阳的26岁选手,比赛地点是在美国的俄勒冈州尤金市——同时在这个地方参加田径世锦赛的还有亚洲飞人苏炳添以及巩立姣等人。
不仅如此,中国男排与中国男篮都因为出国参加比赛多人阳性而被报道。中国男排更是辗转巴西、菲律宾、波兰等多个国家,现在到了塞维利亚进行约20天训练,然后参加8月份在中国台北举办的男排亚洲杯;中国男篮的足迹更是从澳大利亚到了印尼,虽然期间经历多起“阳性事件”,但总体还是属于按照比赛目标前进。剩下就是足球领域了,就在这几天,东亚杯就将上演,中国派出了男足国家选拔队与女足国家队在日本比赛。
为什么中国运动员可以自由出国参加比赛了?
当然,原因可能非常复杂、而且是多方面的。
第一,从内因来看,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亚运会的延期。因为疫情,原本定于今年9月举办的杭州亚运会不得不推迟,现在具体时间暂未公布。这就意味着,运动员过去一年都是围绕亚运会来备战,毕竟在本土举办亚洲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肯定会相当重视。比如说像苏炳添,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原本自己的计划是按照亚运会的节奏——也就是说,他们从去年东京奥运会(去年7月23-8月8日)之后到现在接近一年,几乎没有参加任何国际性的比赛。
所以,在没有亚运会之后,这些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得走出国门,去跟各个国家高水平的选手去PK。一方面,需要提高兴奋度,在国内因为疫情很多比赛没有观众,运动员都已接近麻木状态,而到了国外现场人山人海,他们会慢慢找回一个运动员应该有的兴奋、敏感、遗憾、愤怒等情绪;另一方面,到了国外参赛,同场竞技是交流,疫情下的日常生活也是交流,可以学到、看到的东西会很多——不出意外,中国运动员与队伍出国比赛会成为常态。
第二,从外因来看,不管是体育、文化还是经济,全球一体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把世界看成一家“公司”,那每个国家都是一个分公司,然后组成了一个庞大、团结的大公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世界而独处,因为很多经济发展受益于全球,很多发展又推动着全球加速一体化。
举个例子,2003年非典时,中国的GDP约占世界的4%左右,但现在中国占到世界的快20%。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经济、体育等不仅仅是中国的同样也是世界的——同样道理,美国的经济、体育等也不仅仅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所以,从2018年4月中美贸易摩擦之后,世界老大跟老二的较量,对世界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雪上加霜,再加上从2020年疫情开始又加重了这种局面。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中美怎么PK,最终的全球一体化是势不可挡的。
第三、从最重要的疫情角度来看,因为中国的防疫政策开始调整,尤其是出国这块。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这是个很大的调整,对很多出国人员来说10天左右的隔离管控是可以接受的,但之前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实在让很多人崩溃。
以上三个原因或许就是最近突然大量中国运动员出海参加比赛的原因。我想重点来说下第二点“全球一体化”。
▲在印度的街头看到中国企业出海与全球一体化的最真实体现。
全球一体化对体育非常重要,因为体育产业在国内还是太“新”了,体育消费更是占比太少,体育成为生活方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刚刚开始,所以我们需要向世界尤其是欧美学习与借鉴,最后才有我们更多的中国原创、中国品牌、中国品质。欧洲五大足球联赛的球队在夏天的这段时间处于赛季前淘金与热身阶段,但在最近三年没有球队来到中国,甚至之前一直热衷中国市场的拜仁等球队也无法正常做一些线下活动,都改为了“线上化”。但同时,这些球队可以到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完成这些商业赛与球迷互动等活动。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球迷、运动员、年轻人以及市场,都无法跟世界与体育产业的核心同频。
不能跟世界同频,还有供应链方面:
我认识一位做台球生意的创业者,虽然经受疫情影响,但他们在2020年还有3-4个亿的收入。但是,他们过去的台球用品的石材来源于比利时,木材来自于英国。可在疫情之下只能转战国内,质量达不到不说,还经常供应不上。尤其是今年上海疫情之后,原先找为替补的昆山货源又再次受到影响;
中国有一个信鸽产业,世界上最好的信鸽来自于比利时,一只信鸽可能都值几百万到几千万人民币,所以每年他们都会到比利时去参加信鸽展以及购买信鸽。但最近三年,他们都没有办法过去,因为隔离成本太高了;
健身行业大部分创业者每年都会去德国、美国参加健身展,但最近几年都无法出去,他们在国内只能做着经常被疫情骚扰的业务,而大部分之前养成健身习惯的人现在也慢慢被飞盘、露营等小众运动吸引过去了,他们非常焦虑。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怎么挖空心思让新用户愿意健身?
都说最近几年是“体育大年”,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2023年亚洲杯,但到了此刻才发现,不管是客户还是市场,因为疫情不确定的因素,这几年都是“体育小年”。以杭州亚运会为例,现在推迟到何时举办还不知道,但从明年开始,已经进入到了巴黎奥运会的销售年,对体育营销有想法的企业,肯定要进入巴黎奥运会的节奏。那么,在本土举办的杭州亚运会还得支持,真是一个特殊、纠结的营销策略。2023年亚洲杯更是一个说不出去的苦涩,那么多城市投入30-40亿元建设的足球大型场馆,没有开幕式、小组赛、闭幕式,这些场馆的意义是什么?还能正常完工吗?
一位行业人士形容2023年亚洲杯的异地举办这样描述道:“这是一起载入史册的悲催事件。”
好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应办尽办、应播尽播”的方案。经济必须全球一体化,体育(产业)也必须全球一体化。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本土赛事开始举办,而运动员与企业也开始出海,更重要的,我们也会迎来本土举办的国际赛事:2023年是奥运资格赛年度,运动员不能不参加,F1上海站能否举办?中超与CBA能否如愿恢复主客场?
不管怎么样,至少现在走出了很重要的一步。运动员集体出国比赛,同场竞技、自由飞翔。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