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接班房地产在中国体育的角色?首先排除互联网

2022-04-15观点懒小熊

恒大之后无足球。


这么说有夸张的成分,但很可能是真的。


内地民营房地产公司因为土地供应的供给侧改革而被边缘化,所谓足球的“金元时代”也随之结束。世界杯虽然在不断扩军,中国男足如想继2002年后再次回到那个圈子,在可预见的时间里还看不到任何希望。


作为一个观察者,为什么如此悲观呢?


0_副本.jpg


最大的问题是,在那些好大喜功的民营房地产公司后崛起的新一代互联网大厂中,没人再对筹办个职业体育俱乐部感兴趣。没有大钱的投入,一切的问题因此没法解决。


原先民营地产公司之所以肯大手笔向某个职业足球、篮球俱乐部长期砸钱,包含着大老板衣锦还乡、光耀门楣的虚荣,也有为获得资源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的公关目的。


但互联网大厂们这方面需求不高。反而由于巨型互联网公司的高收入,带动了所在地人们的就业和周边服务业的兴旺,带动了当地房地产销售以及创业资本聚集——地方政府反而要讨好这些大厂。互联网公司是否能出钱办一家取得好成绩的体育俱乐部,让所在地的城市名片镀金,已经变成很次要的事。


而且更重要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不希望被打上地方性标签。比如腾讯,虽然起家于深圳,但并不希望被认为是一家深圳本地公司。百度、拼多多和京东注册地都在北京,但那也只是注册地而已,大家也都不愿意被认为是北京的公司。


互联网存在的意义,就是打破了人类的地域物理界线,所以几乎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想给自己贴上全人类的标签——这里唯一例外是马云曾经投资过恒大俱乐部。在某个公开报道中,马老板曾经半开玩笑地说,那是在喝醉了以后签的。我猜当时的情况可能真是那样,因为在之后阿里巴巴的宣传中,很少出现对恒大俱乐部的标榜——一家全人类的公司,花不少钱组建个俱乐部,这样不但把格局做小了,而且可能为了讨好了一个城市的人,得罪了其他所有所有。非常得不偿失。


在土地供给侧改革后,大型国有房地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大大提升,他们同样不会走同行的老路——最起码他们是中国的企业,而不是哪一个城市的。万科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那以后什么样的金主还会对体育俱乐部感兴趣呢?大概就是那些“地头蛇”,比如说港口公司、地方公用事业公司——没错就是上港集团和北控这样的公司,他们需要居民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有钱,但这类公司都是大型国企,决策相对没那么性感,所以在体育俱乐部投入上不会主动花那么多钱。从中期来看,他们会起到一种维持局面的作用。


大厂介入体育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体育转播来赚钱——也就是向体育赛事的版权方购买转播权,然后再通过个人终端零售给比赛观看者,或者通过在比赛转播中插入广告来获得收入。


这门生意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看起来还是不错的,不过后来却逐渐变成了败家的最有效方式。


看一下它的传承。第一代弄潮儿就是中央电视台,央视曾经垄断了中国人能看到的所有重要赛事的转播权。在只有电视(当然,这里没把收音机算进去)的时代,这种垄断具有强大的吸金效应,央视也曾经是体量最大而且最赚钱的媒体“公司”(更恰当地说,他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


不过在互联网造成信息对称和资本证券化风潮之后,央视就被远远甩在后边。2021年央视的总收入是250亿左右,这个收入还不到腾讯广告收入的1/3——而这只是对比了广告收入哦,腾讯的总收入大概是央视的25倍,这250亿里,腾讯光奥运点播权一项就贡献了15亿。


其实后起互联网公司相对央视更厉害的一点,是它们可以凭借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继续运营,而这种能力造成了他们可以用高的价格和央视竞争更有吸引力的赛事转播权。


果然,体育转播老大的地位很快就被一家“怪物”公司从央视手里抢走。这家怪物公司就是乐视,其实乐视这家公司辉煌阶段的存续期,集中体现了资本市场赋予一家亏损实体两个方面的东西——正面的,即使亏损,也可以大胆尝试新冒险,而不必过于顾及成本;负面的,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的强大对公司亏损的作用,类似于一个人痛觉神经受到了损害。


一个不太机灵的普通人失去痛觉,对危险的感知程度也就随之弱化了。他在枪林弹雨里谈笑风生的胆略的确让人钦佩;但却只有在抬手看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胳臂已经被打断在十几米以外。


虽然做体育不是乐视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其起到的作用也不小。最后不得不被迫把接力棒传给苏宁体育,如今则是到了咪咕视频手中。


咪咕可以说是当下体育赛事版权转播的一哥。在苏宁出问题之后,他的地位更加明确。为什么咪咕可以如此顺畅地运行赛事转播生意呢?原因很简单,他有个非常有钱的金主爸爸——中国移动。


咪咕视频是装在中国移动内的子公司,他并没有向外界披露其运营情况,而根据经验,如果咪咕作为独立核算单位,十有八九是亏损的,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小。


为什么中国移动可以忍受咪咕的长期亏损而不计较呢?如果你了解中国移动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委。


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这类公司,原本是国家部委转变而来的大型央企,国有资产占有公司很大比例,而且在其主要服务领域内没有其他竞争者。所以,这类公司的运营利润更像是政府对移动通讯使用者收的一种税,移动公司则是此类税收的通道。


一般来说,税收通道公司虽然由于缺乏竞争而过得不错,但其收费价格也就是利润,会受到有关部门的管制。基于这种机制,像移动公司这类“通道”从自身利益考虑,会把费用做得比较高,其实是公司自身利益的一种变相存留。咪咕就是这种机制下的产物。


体育赛事转播的老大,在央视退出后,留下的都是赔钱货。其实苏宁的PPTV,爱奇艺或者优酷也算进去——只要他们动了这方面的心思,就逃不过亏损的魔咒。


为什么体育赛事的批发零售业务会越来越难赚钱?这里一部分原因是,互联网造成的信息对称,使转播权的独占性受到挑战——也就是那些花巨资购买独家转播权的批发商,并不能完全保障自己的权利。


另一个更要命的原因是,现在的视频平台平均流量成本要低于体育赛事转播流量成本。简单一点说,十个实况转播自己吃仙人掌的家伙,给一个平台带来的流量和一场体育比赛能做出的贡献差不多,而吃仙人掌成本要低得多,而且还比体育赛事有更高的沉淀率。


所以更理性的大厂对体育赛事转播权也表现得非常谨慎——这里有两点要仔细核算,一个是公司的流动性要能长期支持赛事版权的费用;第二个,赛事转播获得的流量,要有相当高的商业转化率。


虽然号称大厂的公司也不少,但能同时具备上边两点的还真不多。这里突出的代表是腾讯,他们和NBA的数字媒体独家官方合作除了能带来广告收入,还可以通过它向视频的用户收费。


更重要的,这家游戏公司还可以把NBA看成是最有吸引力的IP,通过线上分发渠道以及各种产品,让玩家沉浸于自己就是勒布朗·詹姆斯的想象中。


当然,最关键的是腾讯具备相当的现金储备,他们和NBA当下的合同是5年15亿美元,合约每年20亿人民币——而这只占到腾讯互联网增值和广告业务成本的不到1%。


总结一句话,大厂们不再那么愿意投入到体育业务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体育带流量的成本太高。这帮精于算计的现实主义者更喜欢在体育赛事能带来热度的时候跟着蹭流量,而不想把资本投入到这个领域的建设中去。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那么悲观地看问题。那些巨大的互联网公司,和消费终端的接触更加紧密,也许他们不愿意对传统体育投入是因为体育需要更新的表现形式,以更高效的方式获得商业转化率。


到底应该怎么做?这种发现,能给该领域从业人士最具价值的海岛宝藏。


没有电竞,只有腾讯|崔鹏专栏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


没有电竞,只有腾讯|崔鹏专栏

标签 足球 综合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