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动人群重新“上场”,安德玛正在“破壁”

2022-04-01大公司懒小熊

这届女生越来越“野”了。


2021年,天猫消费洞察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购买拳击手套的女性人数同比翻了一倍。此外,攀岩、滑雪、滑翔伞、冲浪、蹦极等极限运动的女性消费者增速同样明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从事更“硬核”的运动。


与这种消费现象对应的是女性健身房这样的女性专属运动空间越来越多。以拳击运动为例,上海、重庆和无锡等地都陆续出现了女子拳馆。女子拳馆的纷纷涌现固然是产业细分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女性拳击爱好者遭遇的尴尬——很多时候,拳击运动仍被视为是“男人的运动”,在这里,女性仍然被视为“局外人”。


运动人群之间的部分无形壁垒正在被打破,但这仍然需要更多人、更多社会力量的努力和投入。


想自如上场?有时并不容易


女性拳击爱好者面临的尴尬并不是孤例,事实上,仍有相当多的人因为各种障碍无法畅快地参与体育运动。阻碍人们上场的首先是有形之墙,比如“去哪儿练?”是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21年末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2.41平方米,仍远低于两位数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外,收费水平、时间和装备等障碍都足以让人们运动的努力夭折。


1.png

▲今年两会期间,网友在央视平台留言,提出了场地少,收费高的痛点。


不过对有些群体来说,面临更多的则是无形的障碍。长期以来女性在体育运动中是受到压抑和被异化的。铅球运动员巩立姣在东京奥运会夺金后被记者问道“打算什么时候做女孩子?”,自由搏击运动员张伟丽也经常被质疑“是否有男人敢要”。女性在日常运动时也很容易成为被凝视的对象,在练臀时被人注视、自主练习时被打断并以纠正动作之名接触女性身体的事例也并不少见。为了避免来自男性的指点和“凝视”,大多数的女性倾向于选择一些符合女性气质想象的项目,而勇敢选择了拳击和足球这些“硬核”运动的女性尤其要面临社会期待这把“软尺”的规训。


在女性运动社会学专著《凡身之造》中就有一个生动的案例,受访者S因为塑形的需要开始打拳,打拳让S的生活起了变化:“我的朋友们觉得打拳很厉害、很帅……那段时间,我的很多同事就跟着我积极地去做运动。”但练拳时S也一直面临一种内化的规训,害怕练出肌肉。随着训练强度增加,S的手臂还是变得越来越结实,这也让她受到了同事的非议:“你别练得那么狠行不行?你这样有点儿太男性化了!”。最终S放弃了拳击,转向了女人“应该”练的瑜伽运动。


S的例子反映了社会性别观念对女性身体技能学习的约束,S看似脱离了他者目光的注视,选择了一项跨性别的运动项目,但是实际上她并未脱离他者的目光。


撞上无形之墙的还有青少年。在中国,普遍存在着“14岁”现象,即当青少年在14岁左右面临体育和学业矛盾时会出于种种压力选择放弃体育。在一档名为《少年说》的电视节目中,一位14岁足球少年的故事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位少年在节目中说:“我一直以来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当一名足球运动员。从五年级第一次接触足球开始,就像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一样。”但进入初中之后,家里人害怕踢球影响学习,让他退出了足球俱乐部。在节目中,少年站在高处流着泪向母亲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妈妈您知道我有多难过吗?不管你们如何千方百计阻挠我的梦想,我都不会放弃我最初的梦想。”


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陈铭评论道:“这个妈妈的担忧,是多少个妈妈的担忧。但这些妈妈们真的和孩子们共同构建了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在学业和运动产生矛盾的时候,被牺牲的通常是运动,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运动的天赋被忽视,运动热情也被深深挫伤。


这些例证也说明,面对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尽情挥洒运动热情,而这种压力会因为缺少运动伙伴而进一步加剧。


“有我就没完”,运动需要破壁


但是这些障碍不能成为放弃运动的理由。对女性来说,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远超同龄男性,因此女性反而更应该运动,尤其是参与可以提升肌肉量和力量的运动。另外,运动也是一种“心理姿态”,是一种自我赋能的过程,女性通过运动能获得积极的体验促进自我的成长与进步。而运动实践本身也成为了对性别偏见的一种有力反抗,拳击KOL Anna Hu的宣言就是运动之于女性意义的生动注脚:“他们说练练瑜伽就挺好,打拳把身体练壮了,还容易带伤,上镜不好看。我喜欢打拳,你不知道对手何时出拳,但我喜欢直面恐惧的感觉,带上拳套,上了台,我就属于这里。你要相信,你能做到的,远不止他们说的。”女子篮球运动员龚雪琳也呼吁女性应该抱着一种“有我就没完”的精神,保持“在场”:“就算像篮球这样的大众运动,真到场上,作为女生还是会被轻视。越是这样我会越来劲,就是要绝杀,就是找对抗。想告诉所有姐妹们,来吧,这里有属于我们的位置。”


2_副本.jpg


对青少年而言,体育对建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会沟通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能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质,运动也是融入社会的最佳载体。姚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叶大伟曾在懒熊体育组织的一场圆桌论坛上分享了从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里走出的青海农村女孩陈静敏的真实故事。叶大伟回忆道,刚开始她不敢主动举手报名参与。但通过在集体中成长和交流,她开始逐渐不再害怕和畏缩。后来陈静敏从青海考入了广东的一所高校,人生就此改变。陈静敏认为,正是篮球给了她力量,去克服遥远和陌生带来的恐惧。


正因为体育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因此人们应该更深度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以“有我就没完”的精神“拿回属于我们的位置”。


3月23日发布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也提出了“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社会力量也有义务为运动人群“破壁”,为其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为运动人群“破壁”,安德玛正在行动


从1996年成立以来,安德玛一直致力与为所有热爱运动的人扫清障碍。安德玛坚信自由选择和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专业运动带来的身心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运动本身也不分男女、不论贫富、无关身份。安德玛首席执行官Patrik Frisk表示:“感受运动带来的能量,是每个人应得的权利。参与体育运动可以让人们成为优秀的队友和团队领袖,学会担起责任,为个人目标奋斗。我们要为那些勇于突破自我的人打破前进路上的阻碍。”


3_副本.jpg

▲安德玛“把运动还给女生”主题小程序上线。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愿景,安德玛近日宣布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采取更多的行动消除横亘在人们和体育运动之间的障碍,同时创造更多专业的途径和条件让越来越多人渴望运动、参与运动、爱上运动。为了打破运动壁垒,帮助人们“拿回属于我们的位置”,安德玛将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的行动:


首先是创造运动机会,即为所有热爱运动的人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其次是打造专业团队,集结专业教练、机构以及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力量,协力确保为运动家们带来高质量的运动课程与体验。此前安德玛就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社群平台UA STAR,为运动爱好者们,提供专业的运动课程内容。目前安德玛的小程序中已经上线了超过100节UA STAR健身课程,女生们可以免费参与一定节数的课程,邀请伙伴之后能解锁更多免费课程。


此外安德玛还将从装备上服务运动人群的需求,依托运动潜能开发系统,持续为运动家们打造并提供能够助力其实现最佳运动表现所需的装备、资源和技术支持。


从北美到中国,安德玛将推出一系列的落地项目,安德玛将从回应女性运动家的呼声、支持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助力中国职业体育运动,提升群众体育基础、支持体育团队和社群的建设、强化和运动平台的合作、体育知识的普及等方面发力,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也将陆续推出。


4_副本.jpg


为运动人群赋能,安德玛一直“在场”


事实上,这并不是安德玛第一次为运动人群破壁的努力,近几年安德玛在为运动家们赋能、帮助运动人群通过运动实现自我方面动作频频。


在运动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当下,去年3月,安德玛将顶尖运动员的心理调节技巧整理成一套系统性的心理训练方法,发起了“UA心练营”。通过数字化的互动体验,运动家们可以收获训练、竞技、恢复各个环节的心理锻炼法则和工具,觉知身心,掌控情绪,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运动中去。


创立25年多以来,安德玛一直将其核心技术优势应用于女子运动线研发,随着中国女性运动意识的增强,女性运动服饰装正在为体育消费市场提供巨大增量,当“她经济”风口来临,安德玛也顺势拓展新赛道。去年5月,安德玛发起了“把汗流漂亮”系列活动,在训练、篮球、跑步运动参与方面给出解决方案,用“女性运动专属日”等主题活动,满足女子运动发展三大诉求:健康乐活、多元价值、社群归属,为女性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活动期间,安德玛品牌的搜索量大涨,同时也收获了口碑,实现了和女性用户的有效沟通。


对安德玛而言,体育运动的意义远非只是一场比赛那样简单,而是对安德玛品牌资源和工作重点以及所传递的理念做出更深入的、长期的承诺,未来安德玛仍将以“有我就没完”的品牌精神,帮助那些在参与运动过程中遇到阻碍的运动家们,拿回本该属于他们在运动场上的位置。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


“第一人”周冠宇为什么现在才出现 | 视频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