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报道,足协又对男足队员们给出了新的降薪计划。俱乐部顶薪从500万/年降到300万每年,而且这种顶薪名额每个俱乐部只有三个。
对于以前足协的降薪令,舆情媒体方面还是有些争论的,而这次已经几乎一边倒的支持降薪。
这种意见偏向的产生倒不是因为男足又没能踢进世界杯,更重要的,他们在大年初一输给了越南,而几乎同期,女足却赢得了亚洲杯冠军。
对很多足球运动爱好者来说,给男足运动员降薪的确解恨,但这真的是个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吗?恐怕正好相反。
先说说足协给职业男足运动员降薪,从道理上看是不是存在障碍。
那些原本拿几千万甚至上亿年收入的足球从业者从某些角度看,的确名实不符。但很显然,它不是足协该管的事。
这类似一个行业主管部门去干涉某个企业给员工发多少工资的事。给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应该是企业的董事会决定的,而不是行业主管部门,因为钱是股东的,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有关部门管不着。
更确切的说,足协其实是带有从业者工会的性质的,如果俱乐部给球员发的工资过少或者拖欠,他们是应该干涉的。而工作人员工资过高,他们倒没必要管。因为没人愿意当冤大头。
而且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把给男足运动员降薪看作一种没能在国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惩罚。那么更应该惩罚的是谁,我倒觉得应该是足协。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设计了一座大厦并准备拿它参加世界建筑大赛。这家公司外招一帮民工经过一段时间把楼盖完了,但参赛结果令人失望。那么公司要根据KPI进行赏罚,更应该承担责任的是谁呢?那些民工还是公司负责这个项目的人?
当然,也可以民工和项目负责人都不罚,但只罚民工肯定不合适。
再一个,足协给职业运动员降薪有效吗?从两方面看,效果都不怎么样。
首先是足协降薪令能不能真正对从业者起到降薪的作用?
够呛。
虽然足协能下所谓的“命令”,但真正的控制按钮却掌握在俱乐部管理者手里。如果俱乐部想留住某个队员,把钱塞给你的方式多了——随便举个例子,如果某个有价值队员需要的高薪超过限薪令规定,那么俱乐部完全可以通过控股方给他在集团里再找个兼职,另付一份工资。那个集团总不在限薪管理范围内吧。
当然另一面,俱乐部要想给一个运动员降薪或者轰走谁,办法也多了——各位在各自的公司,没经历也见过这类事吧。
其实足协在好几年前就喊着给男足降薪了。不过从统计数据看,各个俱乐部给队员的总支出在2021年以前根本没有减少的意思。而后来发生的员工工资支出降低也并非因为俱乐部经营者执行了足协的命令,而是好几家控股公司的运营现金流出了问题。
另一个无效表现在,即使降薪真的落到实处,对提升中国足球的国际比赛成绩也毫无效果。
即使无论是横着比还是竖着看,都是这样。
你听说过哪个国家足球队通过大幅度降低球员收入反而取得更好成绩的吗?反正我是没发现。
反而是在这次国家队出征12强赛之前,就已经在很多俱乐部发生了实质性降薪以及有关部门可能发布降薪令的消息提前有散播,才导致中国队这次系列赛的状态萎靡。
很可能参赛队员实质收入减少才是中国队这次如此糟糕的真正原因。虽然增加收入不一定让中国队能进决赛圈,但降低收入绝对能让他们输给越南队。
当然了,“降薪令”对中国足球豪无价值足协不一定不知道——他们运维项目这么多年了,怎么会不清楚。但他们还是这么做,大意不过是为了配合国家队输给越南造成的民怨沸腾,挫辱一下那些足球大爷。然后一些媒体再跟上报道下,足球运动员说自己交不起房贷,吃不起海参——这会让全国足球爱好者心里更好受一点而已。
令人想“严惩”男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前边提到过的,女足在男足大败的前后脚就夺下了亚洲杯。
你看,同样的管理环境,同样的作战半径——都是在亚洲,同样的人种,男足输掉内裤,女足却拿了冠军,难道这还不能证明一切问题都在那一撮养尊处优的运动员身上吗?
然而并不是。
在这,我们还要说一下体育项目的分类。一类是那种人们愿意参与、愿意观看、投资方和广告商愿意投资的项目,我们叫它“真好玩”项目。
另一类项目,是参与者少、观众少、获得投资困难的项目,我们叫它“苦孩子”项目。这种为什么叫苦孩子项目呢?就是有管理者从基层民众中挑选那些身体条件不错意志品质坚强的孩子,打小就封闭式苦练,不断汰弱存强,然后到达一定年龄后就去参加成人比赛。这些运动员基本都是苦孩子锻炼出来的。
我朝的体育项目,从国家到各省市,原先都是这个“苦孩子”套路,但到改革开放后,有的“真好玩”项目逐渐分化出来,作为体育管理改革的试点,这里就包括男足。而属于同一项目的女足却还是更多保留了“苦孩子”体系的特征。
可以肯定,在整个大的体育系统里,是否被被作为改革试点并不是领导们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外部市场是否有人买单。
男足在全世界大概都属于真好玩项目,一经推向市场就受到企业和广告商的欢迎。而女足不但在中国,即使是足球项目相对发达的国家也普遍被认为是苦孩子项目——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形成一个商业价值比较高的职业女足联赛——女足的参与者少,观众少,资本投入也比较小,最关键的原因是,成功女足运动员的形象不符合社会对女性审美要求。
其实这一条大概是鉴别体育项目是真好玩,还是苦孩子的最终指标。成功运动员的形象对社会普遍的审美情调的呼应程度,就是体育项目真好玩水平的高低(不包括日本的相扑)。
中国女足相对男足更多的保留了苦孩子体系的特征,更多的原因其实也是由于市场的不认可女足项目造成的。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女足更容易在国际比赛取得好的成绩——原因也很简单,在其他大多数国家人们对女足兴趣小参与程度低,而且较少有强力管理部门对苦孩子体育项目进行推动。
竞争对手少而且较弱,造成女足更容易出好成绩。这个因素可能是中国女足勇夺亚洲冠军最大的外部因素,它起到的作用甚至接近于女足的顽强战斗精神。
还是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上来——男足运动员的收入。为什么这些大爷的收入已经如此之高,而成绩却那么萎靡。这简直是聂鲁达诗中所述的“爱如此短,遗忘却这么长”迷思的中国足球版。
这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的形成基于很多要素的积累,在以前我写的一个关于国内外职业足球运动员收入水位差的专栏也说的是这个事。但可以肯定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男足的市场化职业化的演变道路上有一个没有解决好,而造成了运动员收入的堰塞湖现象。
这个问题就是男足参与者的来源和职业俱乐部人员需求的对接问题。
其实一个体育项目要有高水平基本就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谁来看,谁投钱,谁来玩。
前两个问题,男足的谁来看问题根本就不用解决,中国人本身就对这项运动抱有很高的热情。
第二个问题,谁投钱?
中国足球管理改革在2009年到2010年的时候正好碰上了中国的流动性外溢,此后十年,中国足球进入了所谓的“金元时代”。很多糊涂人认为钱太多是造成中国足球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么看问题的人,真是我见过的在“拉不出屎怨地球引力变小”的逻辑上走的最远的那一批。
实际上,在“金元时代”有关部门是最有资源来解决棘手问题的时间窗口,但他们似乎在需要做的事情上推动非常有限。
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就是第三个问题,谁来玩——也就是形成运动员产生以及有效的筛选市场机制。
这种机制在欧洲是自下而上的。他们先有了业余爱好者,然后逐渐产生了职业俱乐部。在美国更加直接,他们的主流真好玩项目是先有俱乐部,然后通过商业化手段促成了从高中到大学的人员养成机制。
从中国的情况看,大概更适合学习美国。由俱乐部开出高薪和描绘星图大道,高中和大学对口进行培养。管理者在其中充当的角色就是辅助建立这个体系,完善并监督人才交易市场的合理运行。最适合做这件事的就是在十年的金元时代。
而没有做好“谁来玩”机制的结果就是,造成原有高水平球员成为稀缺品,资本堆积到这些人身上,形成高收入低产出的反市场现象。
未来提高中国足球水平的问题不是更容易,而是更难解决了——原因简单,没那么多钱了——而更可怕的是,让中国男足学习中国女足,也就是把现在男足半桶水的真好玩模式倒退回女足的苦孩子模式,那真的就要“永堕无间道”了。
我预计自己活到88岁,如果真的出现男足管理的倒档模式,大概这辈子是不会看到中国足球强大的那天了。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