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创始人眼中的真实“双减”

2021-09-30观点懒小熊

作者 | 胡谋谋


喜欢长距离徒步或登山的朋友,都会时不时停下来回看走过的路。那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你会发现,每一步虽不起眼,但经过时间的积累后,它会变得厚重。同时,你还能看到这一路上的起伏、曲折和不易,然后可以反思、给自己打气,再上路。


1_副本.jpg


创业,就像攀爬一座座由磨难构成的山峰,同样,我们需要在路上停一停、看一看,喘口气、想一想,再继续上路。


2021年,对整个教育培训行业来说,最难的一座山峰无疑就是“双减”。自从政策落地,我和许许多多同行一样,持续而疯狂地做着各种调整,背后驱动力是一阵阵强劲的焦虑感,也可能是狂躁。


到如今,文件下来已经两个月,我想差不多应该停下来整理下自己的思路,借助懒熊体育的平台和各位同行者分享。


问题一:“双减”对体育教育真的利好吗?


我的答案是:喜忧参半。


自文件下来的第一天开始,各种贺电如雪花般向我袭来,一般都这样写:


“双减真是对体育培训的特大利好啊……家长们和小朋友的周末完全没事做,只能来补素质类了,而素质类培训中,争议最小的就是体育培训……老大还特别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看来体育培训这次真的要出头了!”


上述陈述,并非没有道理。但这应该只是事实的一部分,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细节。


先说说“双减”对我们好的地方:9月开始,我们新签学员的的确确多了很多,而且家长的意向普遍是高的。9月本身就是培训业的旺季,但在我的印象当中,往年9月的生意也没有好做到这个程度。在电话中,我们就可以听出家长的意向程度很高,甚至有的家长来了就直接买单,都不用上体验课;周末的接待压力很大,往往一个班级一半是在籍学员,另一半是体验学员。


不管是连锁机构还是小型机构,如果经历了上述的新签狂潮,都会很兴奋。不过,重要的信息往往隐藏在不起眼的线索中:和大量新签相对应的,是大量的退费。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在我们公司,9月的退费量是往月的3倍之多。


查阅退费理由发现,大部分是因为时间问题,这和我们的直觉是不符合的。换言之,“双减”带来的实质效应不只是很多人开始选择体育培训(或者其他素质类培训),而是带来的一大波学员(和债务)的重新流动。


往更深层思考原因。本质上,“双减”把学生和家长原本的作息时间打乱了。本来3点多就从学校出来,现在要将近5点甚至5点多才能出校门;本来在周末和周中均匀分布的补课时间,现在全都集中到周中。


这个调整其实是非常巨大的,就上海一个城市来看,它就带来了几百万家庭和上万从业者的时间重新耦合和匹配。我们9月的课表一换再换、一调再调,但无论怎么换,总有家长的时间对不上。在这个过程中,多出了无数的沟通、无数问题需要协商,当然就有无数的矛盾。焦虑感和紧张感是很自然的副产品,也最终导致了退费的激增。


大政策的出台一定要解决大而深远的社会问题,在这点上,企业和政府一定要齐心协力。但是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中的折腾、和痛苦是很真实的。随着周中时间的减少、周末学员的暴增,机构运营的压力也开始集中到周末。我们原本三分之一的课消产生于周中,“双减”后降到五分之一。原本周末已经接近饱和的校区,现在直接就超负荷了。


家长觉得人太多,学不到东西,希望换时间,但换来换去,时间段也只有这么点。课表也不能随便动,满足一部分学员,就必然要得罪另一部分学员。最终,家长只能硬着头皮,机构捉襟见肘,教练员周末连轴转,一个个开始声音嘶哑,感冒发烧便成了家常便饭。我发现,9月,连学员的受伤率都在提升。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班级人太多,教练员太累。


同时,心累的不只是基层的小伙伴们,更有企业主们,因为对他们来说,行业将面临一个更加艰巨的挑战——资金监管。政策明确表示,体育培训的收费要3个月(或者60课时),并且要上资金监管平台。这就意味着,对培训机构来说最重要的经营性现金,在短期内可能要拦腰砍。那些依赖预收费开店或者发工资的公司,估计不得不悠着点了。


不过,有些同行可能会不服气,觉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有办法可以打打擦边球。起初,我也有这个侥幸心理,但咨询许多教育赛道的老兵或投资人后,我得到了一致的回答:3个月收费对体育培训来说,是迟早的事儿,不用抱有任何侥幸。


那还有其他的办法吗?不用经营性现金融资,而是找银行借钱或者股权融资?答案是:很难。


我咨询了我的对口银行,得到的答复是银行借钱给培训机构(包括体育培训)是很难的,因为政策规定要限制培训机构的融资。而股权投资,那就更加难了,原因是凡是以培训为主体业务的,在国内进行资本化运作、上市的路,基本已经被堵死。


资本的兑现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投资人除了看到好的项目、好的创业者,也需要非常稳定的政策环境、稳定增长的需求,才能把几百万几千万的钱给到创业者。但现在,我们明显处于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模糊不清的节点上。一个投资人和我说的原话:“现在资本看到培训业的这个状况,吓也要吓死了!”


基于上述的主观分析,我实在是不能说“双减”对体育培训是重大利好,勉勉强强算是喜忧参半吧。那么,接下去怎么办呢?


2_副本.jpg


问题二:应对“双减”的正常心态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平做。


就在我写文章的同期,学而思已经开始全面转线上,新东方也传要裁员4万。在我所在的城市,许多学而思的校区真的开始退出;甲方也一个个找上门来,问我们做体育培训的要不要拿场地;应聘市场部的伙伴多了很多,原因显而易见——学科培训不需要那么多做市场的人了。


我楼上的奥数培训,现在转做编程了。我女儿的外语兴趣班,已经改成了话剧表演。由此可见,相比学科类培训来说,我们体育培训真的算是非常幸运。在学科类的同行看来,我所说的问题全都属于幸福的烦恼,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是一场涉及到全部中小学生的家庭、上千万从业者的社会改革。背后心累的,其实还有在学校的老师以及家长们。老师原本4点多下班,但现在要在学校里面看孩子。一个周四的下午,我们接到一个学校的“紧急通知”,大意让我们去学校试试课。去了才发现,原来是学校原本合作的、负责看孩子的体育培训机构不干了,要我们临时去顶班。


在一个硕大的体育馆里,我们被安排给50多个孩子上篮球课。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放学,秩序已经比较难维持,教练员们能做的,只是竭尽全力把孩子看好,等待放学时间的到来。与此同时,家长们正堵在来学校的路上,或者在学校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


我们身在局中,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一整件事情?往后的日子应该用什么心态去过呢?


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去理解这个政策的底层逻辑。以及我们国家所面对的真正挑战。为什么要“双减”?为什么要剥夺教育市场的巨大的利润空间?为什么要三胎?简单说,因为人口结构。


2020年出生并登记的新出生人口数量为1200万,这一数据在2019年是1465万,对比足足减少了265万,降幅18%。2018年的出生人口为1523万,2017年的为1723万,下降趋势十分明显。2020年的新出生人口数据也是除1961年之外最低的一年。


如何才能让人愿意生孩子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国家要做的,不仅仅是对我们做教育的进行调整,房地产、互联网等也不例外。回到影响我们的“双减”政策,只是这盘大旗的一步,其本质目标就是要让教育资源变得公益。让资本不要在中国的下一代身上打主意,让资本不要再挖空心思,从下一代的培养上去赚取利润。


资本的逻辑和公益的逻辑是相悖的,这一点上我相信大家都有共识。有一位做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我,自从自己做了培训以后,就不给孩子报培训班了。因为培训机构一旦资本化,就必须要做大做强,这就意味着,培训机构必须赶鸭子上架,让很多不够格的老师和教练员上岗。与此同时,为了创造财务收益,这些不够格的老师和教练员的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出来,而他们练就的本事,大多都是一套套让家长产生焦虑感的话术。


事实上,市面上很多培训机构,包括头部的,让教练员做得最多的事情就两件:喊口号和地推。在他们的校招会上,给未来的员工承诺就是买车和买房。这些小伙伴们进入工作岗位后,最厉害的本事就是让孩子开心、让家长焦虑。在资本的逻辑看来,这无可厚非,因为高业绩和高增长是需要用鸡血打出来、用话术瞎出来的,而漂亮的财务报表,就可以抹平一切细节上的“瑕疵”。


最后,受益的是公司,是背后的资本,还有年薪100万、可以为公司交“结果”的中层管理者。教练员在高压中挣扎,追逐一个虚幻的财富梦想。家长掏出血汗钱,给孩子报着一节节平庸而没有灵魂的课。


现在,没有投资人,没有预收款,我们口袋里面没多余的钱了。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就好好地做好教育吧。不上市,那就不上了吧。开不出店,那就别开了吧。我们做教育的,还是躺平了比较好。因为躺平,才能够把脚步和心思放慢下来,才能看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细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才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奖赏。也只有我们对孩子们更加用心,孩子们才能收获真切的成长。


3_副本.jpg


我有一次无意间看到一家篮球培训机构的课。一个孩子怎么也做不出动作,教练员不仅没有指导,还露出了不屑的笑容。我不知道家长有没有看到这个神态,我当时真的十分难受,也很担心我的教练员会有这样不妥的举止。我相信,痛苦的不仅是孩子,这位教练员本身也很煎熬。因为他不爱上课,他只是爱钱。课的时间对他来说是一种煎熬,只有收到钱的那一下才有爽感。


行业中,这样痛苦的教练员一定还有许许多多,这是这个行业之殇。不过现在好了,我们有时间了,不用那么着急地赶路。我们可以带着教练员,从最底层的心态和价值观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纠偏。


想到这里,我心态反而放平了。原本,如果有竞品拿走我青睐已久的场地,那我大概率会咬牙切齿。但现在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关系,大家都是做教育的人,上市敲钟人生巅峰的故事已经不属于我们,就好好享受好上课的巅峰体验吧。


那天,我有个高中同学找到我,他自己的培训机构已经做得超过10个亿,但他告诉我,他的公司应该最多到明年就不行了,于是想来了解下我们的模型。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聊了很久以后,他说:“体育培训感觉也赚不到什么钱嘛,但还是一件很有社会意义的事情。”


我说:“那我们就好好做一些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吧。”他笑我胸无大志。


我说:“大志不就是为了找点乐子嘛,社会意义不一样是一种乐子嘛。再说了,万里目不也撤了嘛,这个行业可能真的不太适合有大志的人。可能适合有点悲悯心的人,你就把这个悲悯心称为情怀吧。”


他笑了,我也笑了。(延伸阅读:「万里目少儿」大刹车,裁员以应对政策变化


结语:找对自己的路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说明你是个在寻找答案的人。


我要做的,就是把你从匆忙的脚步中喊停下来,并把我的答案告诉你。剩下的,要留给你自己去思考。


每个公司都在走自己的路,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宿命。环境的改变是个常态,公司创始人对外部环境的解读以及对改变的决策,会决定这家公司的命运。


你可能并不赞同我的判断和观点,也不会采取我的做法,但我建议你千万不要错过“双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深度思考一下你的公司的未来。共勉!


作者介绍:胡谋谋,一个体育教育行业菜鸟公司的菜鸟掌门人。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


从梅西0转会费去大巴黎,看球员转会制度改革 | 法律专栏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