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十三五”时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了37.2%。而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则是将这一比例提升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具体来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共有8大任务。
1. 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重点包括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明确提出新建或改扩建2000个以上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馆等健身场地设施,补齐5000个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配建一批群众滑冰场,数字化升级改造10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并强调做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强调巩固拓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支持各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促进区域间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3.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开设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鼓励体育明星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健身科普活动。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扩大队伍规模,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4.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重点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骑行、跑步等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
5.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
主要包括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和妇女。
6.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提及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在健身设施供给、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器材研发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做大。
7.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一是体教融合。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各级各类体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
二是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推广体卫融合发展典型经验。
三是体旅融合。通过普及推广冰雪、山地户外、航空、水上、马拉松、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8.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运动银行”制度和个人运动码,开发标准统一的科学运动积分体系,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达标者颁发证书,鼓励向群众发放体育消费券。
除了8大任务,还有4大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积极稳妥推进指导群众健身的教练员职称评定工作。
3.加强全民健身安全保障。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
4.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
总的来看,相较于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任务的首位,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强调了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也更明确了“全民健身活动”的任务目标。总目标中再提5万亿,强调了15分钟健身圈的建立。
延展阅读:
上海市政府就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布新意见
对话上海长宁区体育局:一线城市中心城区当下如何推动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