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熊体育跟很多体育教育的从业者聊过,大家觉得很难建立产品思维,把体育教育当做一种产品和服务去卖出去。
在5月18日第一届体育教育产业峰会《产品力——体育教育的产品打造和服务创新》论坛环节,盛力世家斯巴达勇士赛项目负责人张昊洋、汉为体育常务副总裁汪喆、奥运会马术项目主管、天星调良马术创始人&总裁王蔷、艺术体操奥运亚军、艺冠军国际俱乐部创始人隋剑爽以及懒熊体育音频节目《懒熊三缺一》主持人刘易非分享了自己对体育教育产品力的观察、经验及见解。
盛力世家斯巴达勇士赛项目负责人张昊洋:
斯巴达的赛事内容或者培训内容都算比较独特,尤其当下体适能机构大多针对孩子身体素质。因为我们的赛事属于障碍赛范围,我们也会关注指导孩子在面对无法完成的任务时心理调整,告诉孩子不要受畏难情绪影响而退缩,而是想办法解决。
关于家长和孩子对培训课业的需求不一样,这一点我们并不完全认同。我们的赛事体验,买单的是家长,参与的是孩子,只要孩子得到快乐,家长的复购率是非常高的。
对家长来说,他们其实并不只是旁观者,同样是赛事体验者。一个优秀的产品,应该是了解家长报名前脑海中的图景,然后给出超出预期的体验,那样的赛事会得到非常大量级的传播。
汉为体育常务副总裁汪喆:
市面上都在追求差异化,事实上没有必要为了寻找差异化而差异化,我们要做的是挖掘或者深挖客户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我认为目前仍需被深挖的需求有两个,一个是亲子关系,我更愿意称之为家庭内部的社交,因为社交是体育很核心的东西。
第二个提高年幼用户的试错范围。现在很多教育机构把产品的使用周期拉长,很多是针对4岁或者更低年龄,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坚持什么,就有很高的试错成本。这时候应该从组合商品入手,例如引入运动康复机构,看看孩子适合什么运动,然后提供相应的产品。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机构之间良性合作,更加灵活。
针对所有的青少年产品都存在购买者和消费者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我认为是行业把这一点的焦虑放大了。我曾经看到过国外的一项调查,买单者最看重的第一要素,63%以上都是孩子喜欢,无论是第一次购买还是续费。所以产品打造应该还是针对使用者,小年龄段主要是兴趣,大年龄段就是往成就感去转移。
如果比较顾虑家长的心态和感受,有个小的建议,本身体育教育是一个教育行业,而不是体育行业,教练首先是老师,必须懂得儿童的教育学、心理学,我们在过程中对教练员培训,并且以外化形式告诉家长。
奥运会马术项目主管、天星调良马术创始人&总裁王蔷:
我们一直在用时尚产业的思维来做马术产品。我的理解,如果说我们行业内的同质化,我认为那其实是品质的质,大家不该追求形式上的异化,而是在品质上有所加强。
在马术行业里,针对家长的需求,我认为家长他最看重的是可量化的交付。因此,我们就每10节课安排一个考试,有一个证书,而且我们有阶段性的汇报,这样就能够让家长安心,让家长能够很清晰地清楚我的孩子现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和水平。
那么到了孩子这边,孩子最关注肯定是感兴趣,我能比其他小朋友学得好。因此,我们就做了一些可视化的游戏的环节,每完成一个阶段,我们有那种小小的徽章,设计得非常漂亮,这样孩子们会非常喜欢。
艺术体操奥运亚军、艺冠军国际俱乐部创始人隋剑爽:
我们认为每个孩子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候,都是自己的冠军。所谓的差异化,我们的理解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竞技动作做得非常好,但是艺术体操项目的起源历史、关于项目文化的知识点,孩子们都是不清楚的。之前在日本观赛时我发现一个现象,让我很震撼,就是看比赛的孩子都会捧着一本书,我好奇地问是什么书,发现拿的是关于体育类各个项目的介绍、漫画的书籍,他们可以很轻易的说出来自己的偶像是某个体育运动员。
但是在国内,书店中关于体育科普类的书籍可选择性不多。售卖的书籍多是关于体育教材的、运动员自传、体育产业的,青少年儿童或者幼儿的书籍非常少。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把体育文化渗透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去。体育教育机构不单是技能指导,而是全方位通识教育的机构。
在课程上,家长有培养孩子特长的需求,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耐心和主动性。所以体育教育机构应该是满足家长对体育培训的良性需求,然后解决孩子参与运动的持久性和兴趣问题。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六字做法:教会、勤练、常赛。赛事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以赛代练。当然教练员也很重要,我们常常说,教练可能是孩子们人生当中最后一位体育老师,如果教得不好,往小了说孩子不喜欢这节课,往大了说会影响孩子对体育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