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珺 (资深足球从业者)
“冷咖啡离开了杯垫,我忍住的情绪在很后面。”
经过72小时的生死时速,这场由12家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领衔主演、欧足联主演、摩根大通出品的《爆肝欧罗巴之巅》,随着多名领衔主演的相继退出,剧组拍摄陷入停滞状态。
和上一篇专栏《你的冰美式做好了,写在欧洲超级联赛真正来临前》观点一致,这场有可能改变世界足球秩序的“核战”,表面是资本逐利,但本质却是美式观念对欧洲传统足球文化的挑战——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提是让参与者接受自己的观念,但长时间的等待让soccer(美国资本)失去了耐心,于是选择强行植入,试图将football(欧洲资本)的过去连根拔起。
这是一次不折不扣、无知者无畏的“美式入侵”尝试(“American Takeover”)。潮起潮落,周而复始,它还会再来。
这篇专栏会和上一篇一样,挑选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对此事件进行理性复盘,并对足球运动的未来展开思考。
未完待续,It’s NOT over. It NEVER was.
事到如今,这场革命没有输赢,即便有,那也只是暂时的。长期下去的是漫长的妥协,和一地扫不净的鸡毛。
到头来,风雨中摇曳的看似还剩皇马和巴萨两家,但AC米兰和尤文图斯的官方声明都不像外界说的那样已经“退出”,米兰说的是“我们必须去聆听球迷的声音”,尤文则是更进一步表示“仍然相信这项赛事的前景,只是现阶段无法进行”,他们更多像在表达无奈,而不是像其他俱乐部一样,明确用了类似“退出”的字眼,所以这场游戏到目前正确的剩余玩家数量是4家,够踢一个欧冠小组赛。
故事的结束也是开始,更何况这里的结尾写着“未完待续”,续集是肯定会安排上的。首先,欧超联赛的官方声明根本就没说这项赛事已被“取消”或者“不办了”,而是“我们会重新考虑用更合适的方式去重塑并推进此项赛事(We are reconsider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steps in order to reshape the project)。”而就在今天,摩根大通的发言人也站出来表示:“我们错误地判断了局势,会从中汲取教训(misjudged how this deal would be viewed……will learn from this)。”
对足球圈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两家声明没有丝毫歉意,话外音还告诉你——爷会回来的(你等着)。注意摩根大通声明里说这起事件时,用的词是“生意deal”而不是“比赛/联赛”,上篇专栏说过,从美资传统观念来看体育就是“万物皆可生意”。所以,欧超联赛最多只是被“暂缓”,而不是普遍理解的“黄了,不搞了”。以华尔街为首、主张全球化的美国资本精英,最擅长的便是长线作战——把短暂的胜利拱手相让,长线作战必重拳出击,且最后一定要赢。
▲欧洲超级联赛及其背后金主摩根大通的声明原文。
未来“妥协”是主旋律,“博弈”只是插曲
经历这次历史拐点后,欧洲足球像是打了左转灯后的直行,但前方还会有无数个拐点在路口等着,今后仍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而这条路上的主旋律其实是“妥协“,而非外界认为的“博弈”。博弈多为台面下的较量,而此事事态最严重的几天,欧足联和这几家俱乐部都是通过媒体来进行相互喊话,这代表双方连基本的沟通和交流都放弃了——进一步说明博弈阶段已过,没谈到一块儿,才演变成公开撕逼。阿涅利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甚至不愿正面回应为什么不接欧足联主席塞弗林的电话,只是草草一句:“这是私事。”
所以,若认为目前这项赛事的暂缓是基于欧足联和这几家俱乐部的博弈结果那就错了,因为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这几家俱乐部的老板向其球队、球迷、社区、足球传统和文化做出的“让步”和“妥协”。因为故事的最后,你不能没有球迷买单,这才是欧超联赛目前被搁置的主要原因。说到底,是足球的社会属性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根,至少现在看是这样的。
那么,欧足联有去妥协吗?也有,但收效甚微。前几天开会通过的2024年起欧冠联赛新玩法,史无前例地承诺了2个靠算历史积分(coefficient)来决定参赛球队的欧冠名额,这就是变相给大俱乐部送人头——无论今年排第几,决定你下赛季参加欧冠的可以不再只是你当下的成绩排名,而是过去的历史辉煌,举个例子,按照目前的英超积分榜,排第5的西汉姆联队下赛季是去踢欧联杯,而排在他身后第6的热刺,却可以靠这个算分名额保送踢欧冠。
这就是欧足联明面上能做出的妥协,但很显然,还不够,远远没达到让这12家俱乐部直呼“真香”的水平,否则也不会有欧超这一出。多说一句,这2个靠算历史积分来决定参赛球队的欧冠名额,也定会引起中小俱乐部的不满,甚至抗议。
资本是空壳龙虾,肉是忽悠出来的
率先退群的几家英超球队,在退出时发的官方声明,用词值得细品,读完让人不禁要问:“他们是否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比赛?是否知道自己的参与和加入会对欧洲足球有怎样的影响?是被忽悠入局的那个、还是单纯装傻的那个?”举两个例子进行分析,一个是曼城和切尔西的声明,这两家在内容上出奇一致,另一个是利物浦老板约翰·亨利的道歉视频。
曼城和切尔西这两家俱乐部是最早提退出的,也是前一篇专栏有提到,他们是没被美资绝对控股的2家英超球队(美国银湖只占曼城约10%的股份)。这两家俱乐部放一起说是因为他们发的声明实在是太像了,全篇就一句话:“俱乐部确认,球队已正式启动退出欧洲超级联赛发展计划的有关程序(Withdraw from the group developing plans for a European Super League)。”不禁要问,什么叫“欧洲超级联赛发展计划”?
▲曼城、切尔西声明里都用到了“发展计划”(developing plans)。
原来,在这两家球队眼里,他们参加和退出的并不是欧超联赛本身,而是关于成立欧超联赛这项赛事的“发展计划”,这要是公关手段就真的厉害,上来就咬定自己参与和退出的只是一个“概念/计划”,而不是实打实的“赛事/联盟”。真不知道也好,公关手段也罢,这样的声明和措辞至少代表俱乐部希望球迷能悟出一层微妙的含义:俱乐部误以为这项赛事还处于探讨、摸索的发展阶段,所以加入只是跟着看看热闹,殊不知险些酿成大祸。无独有偶,热刺在随后的退出声明里也用了“发展计划”这个词,只不过他们把“计划/plans”改成了听起来更虚无缥缈的“提议/proposals”。
这三家俱乐部的退出声明显然就是同一模板下的同一筐辞藻,口径高度一致。这么看,至少他们三家关系是不错的,发此类重大声明前还要一起商量下(和下面要讲到的“跟风心理”挂钩)。反观曼联的声明,就很直截了当,一句话表明自己不会参加这个欧超联赛(will not be participating in the European Super League),好像整个英格兰就只有红魔认为这个比赛是靠谱的,很快就能披挂上阵那种。
此外,声明非常重要一点,俱乐部接下来的动作是“启动退出的程序“(begun the procedures for withdrawal),而不是“退出”(withdrawal)本身,这就说明,俱乐部确实是都签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所以也都清楚这事儿不是说退就退的。
部分俱乐部参赛是为了不掉队
“概念”也好,“赛事”也罢,在资本捕诱前,不排除一种可能——部分俱乐部的入局是出于盲从跟风的心理,单纯为了确保自己“不掉队”。俱乐部间本就是竞争关系,强队间更是如此,别人都领到了丰厚报酬,而自己没有,那就存在被进一步拉开差距的风险。同理可推,在大家相继退出的阶段,也是先有1-2家俱乐部在听到铺天盖地的骂声后想明白,于是宣布退出,其他几家看着一起入局的小伙伴相继退出,且本着谁先退谁就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原谅的心理,于是便开始“反向跟风操作”——逐一退群。
题外话,欧超联赛刚成立那几天,欧足联对这12家俱乐部各种官方声讨夹带禁赛威胁,一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样子。那么,在这些球队选择退出欧超联赛后,欧足联对他们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必须严惩!”——众多中小俱乐部异口同声说。
实际上呢?在曼城退出欧超联赛后,欧足联主席塞弗林第一时间的发言——“我很高兴,欢迎曼城回归欧洲足球大家庭!曼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曼城俱乐部是足球运动的宝贵财富!我期望与他们共建美好未来!”(delighted to welcome City back. They have shown great intelligence. City are a real asset for the game and I am delighted to be working with them for a better future)这就好比一个逃了两天课的学生再次回到课堂,老师不但不批评他,反而起立代表全班鼓掌欢迎他回来。这就是前文为什么强调这条漫漫长路上,各方的“妥协”是主旋律,而“博弈”充其量就是段插曲罢了。
▲利物浦老板约翰·亨利道歉视频截图。
再说下利物浦,不仅发了退出声明,球队美国老板、芬威体育创始人约翰·亨利还专门为球队、球迷录了段道歉视频(看样子老哥是把俱乐部上上下下得罪了一遍)。这个道歉视频发言中规中矩,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给所有人道歉的同时,特地点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主教练克洛普,一个是球队CEO比利·霍根(Billy Hogan),并多次为他们开脱,重申他们并不知情、且为此承受了极大的舆论压力。
这种能决定俱乐部经济命脉的大事,俱乐部是不会去和球员、球队商量的,所以没和克洛普说也是肯定的。但是,亨利坚称此事从来没告诉过自己的CEO霍根,这个就很值得玩味了。首先,此类决定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真的大到连CEO这种级别的高层都没资格介入或是知道一点皮毛吗?其次,在2012年来利物浦前,霍根在亨利的芬威体育做了整整16年的执行副总裁,真的连自己人都不打一声招呼?一开始自然是持怀疑态度,认为亨利是护犊心切,专门为霍根洗地,怕此事让自家CEO以后都不好出门谈生意了。后来,亚平宁半岛那边传来一条更惊人的消息:AC米兰技术总监、球队传奇马尔蒂尼居然也说自己对俱乐部加入欧超联赛一概不知,这时候才意识到,此事恐怕就是停留在金字塔塔尖的消息,CEO、技术总监这类要职人员也都需要回避。
仔细分析,就是这两家球队的美国老板认为,这类大事我不需要去和任何人商量,球队是我的商品,我为球队谋利无可厚非,一场生意罢了。这就是纯美式思维,美式体育观念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可能不是故意不让人知道,而是单纯觉得这类事情就该自己做主。这是封闭式的体育联盟给人带来的固有思维,NBA球员被频繁交易大多都没得选,看似无奈,但运动员从高中毕业后就会被不断科普灌输:这是一场生意(It’s a business)。提前给年轻运动员“打预防针”、灌输体育生意经,因为将来很多事情都是运动员做不了主的。足球也是生意,毫无疑问,但它的社会属性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主导,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
未来必须有新爱好者入局
欧超联赛发酵至今,除了分析事件本身和它本后的资本运作,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尤其是它能带给足球从业人员怎样的思考?能看到的一点是:足球这项运动在Z世代经济下已逐渐沦为夕阳产业,想要振作必须要有新粉丝、新观众、新爱好者入局。而这里的新爱好者就是Z世代,他们才是这个快消时代下的主流消费群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消费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项产业未来20-30年内的市场表现。
皇马主席佛罗伦蒂诺在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爱看足球了”。这点没错,甚至说太对了,这就是整个足球行业的从业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Z世代追捧的不再是体育运动精神,而是泛娱乐文化(游戏、影音、直播、二次元等),在短视频平台上做做菜、跳跳舞,跟着土味音乐,尽情社会摇摆,这转手便是百万流量和变现。泛娱乐不是拍人文电影,它创作成本可控,内容肤浅易懂,符合Z世代“快消主义”+“享乐主义”的精神内核,让人在短短几分钟内便可接收一种愉悦的麻痹快感,而足球内容在Z世代下根本就不是泛娱乐的对手。所以佛罗伦蒂诺专门提到:“如果现在年轻人觉得足球比赛时间太长了,我们可以考虑缩短比赛时间。”这句话听上去是疯狂的,但并非不着边际。
那么,当我们谈论足球时,我们又能做点什么?首先,在保证世界足球秩序的情况下,足球赛事的转播必须做出转型,不仅是从电视到平板(这个已经完成),还要尝试把内容直接搬到有大量Z世代玩家栖息的各大短视频平台,进行赛事直播和内容的二次创作(参考TikTok&欧足联、快手&CBA的合作),以达到“捕获“新粉丝、新观众的目的。兼顾横、竖屏同时发展,在意自身版权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流量的聚集和变现——足球需要“出圈”。
虽然“人生中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但足球发展到今天已不能再炒冷饭,不能再去期待球迷常年陪伴直至慢慢变老,不能再去奢望传统印象中父辈带着小辈看球长大。身边更多的朋友也都是在说“哎,好久没看球了”,鲜有听到“我是新球迷,刚开始看足球”。Z世代有太多诱惑,足球的魅力虽在体育圈内独一档,但在泛娱乐文化霸屏的今天,它难敌热舞的女孩。
尤文主席阿涅利也看到了这点(难怪他和老佛爷是对欧超执念最深的人),前几天他告诉意大利报社Repubblica:“现在四成15至24岁的年轻人(也就是Z世代)对足球完全没有兴趣,成立欧超联赛也是为了让他们中的一部分停下手中的《使命召唤》或《堡垒之夜》,来看看球。”(We need a competition capable of opposing what they reproduce on digital platforms with Call of Duty or Fortnite)。他的危机意识是正确的,体育产业和从业者需要适时放下身段,选择去拥抱Z世代,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一世的态度绝非其中之一。说到底,它终归是一项人民的运动。高高在上去鄙视Z世代产物是站不住脚的,市场表现才是证明你价值的关键所在。
该说的都说差不多了,欧超联赛本身而言,续集肯定会有,而届时不得不做出妥协的有可能不再是俱乐部老板,而是球迷。你的“冰美式”做好了,现在不喝不代表一直不喝,因为冰咖啡就不存在“凉了”这么一说。
延展阅读: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