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韧专栏:多搞点实际 少谈些“布局”|体育产业周记

2016-06-07职业体育林德韧

ss.jpg


中国体育产业界过去的一周,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刺激!


按照我们这系列的周记计时来说,上一周始于阿里体育签下鸟巢水立方,结于苏宁收购国际米兰,两个都是体育产业中的大动作,这样的动作若放在2015年之前,绝对是值得主流媒体全勤报道的大新闻,不过在马竞、世俱杯、盈方等等大牌IP纷纷烙上中国印之后,苏宁入主国米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儿,体育产业各个媒体开始激动而不失理性的说——这只不过是中国资本在体育产业上的又一个“布局”而已。


屏幕快照 2016-06-07 09.49.20.png


跑体育产业也有一些日子了,其实顶讨厌“布局”这个词,原因就是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布局很美好,但怎么可能啥都是布局?因为国际体育产业IP市场上的供给与中国资本的需求并不相称,可供挑选的IP不多,瞄着他们的中国资本反而很多,于是,当一家公司买下一个IP的时候,情况很可能就是资本投在国内不放心,刚好国外那边有可能买,于是就买了,这也是一种可能性,而且可能性还不小。


媒体总是善于联想,公司也乐于这样的联想,因为这会让所有的投资显得深谋远虑,显得系统精确。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你可以为所有的结果找到原因,但你这么找到的原因永远无法推出下一个结果,也就是说,现在很多的“布局”思路,仅能解释过去,但无法预知未来。比如王老太太今天早上买了二斤白菜,中午切了半斤五花,晚上炖了一盆毛豆,你可以说她是要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搭配一家人营养,布下的一局,但你能推断出她明天买啥菜么?她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


屏幕快照 2016-06-07 09.49.29.png


所以,别谈那么多布局了。咱来谈一谈更实际的东西。


在这两年来,中国的各大资本都吃下了大量的IP,国内的国际的都有,不过,真正将这些IP 用好的并不多。我们在发布会上看到了很多信誓旦旦的美好蓝图,但能将这些憧憬真正变成现实?


北京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的何文义老师在跟我聊起体育产业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商业模式”,他说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能够让产品价值实现数倍的增值,而不好的商业模式则会极大影响IP的变现。而现在看来,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商业模式、真正实现盈利闭环的资本并不算太多。


ssssss.jpg


在探索的路上,腾讯的例子或许会是一个启发,上周参加了腾讯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校园疯会”活动,在这个举办过奥运会比赛的体育馆里几乎坐满了学生,虽然只是通过大屏幕看电视直播,但现场氛围非常好,主持人与观众的线下互动也搞得有声有色。依靠对手中IP的精耕细作,腾讯正在积极地把过去电视台“播放-广告”这样简单的商业模式变为线上线下互动、免费收费结合、持续服务用户体验、培养年轻消费群体的高端模式,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手中IP数量并不算多的腾讯在收费观看、培养用户线上线下消费等习惯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目前看,腾讯可以说是IP经营最好的大资本之一。


再往深了讲,腾讯所依赖的消费人群其实一直都在,大学时候站着围在食堂电视看NBA总决赛、高中翻墙出学校看文字直播,恐怕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经历。现在,腾讯只是把这些人从食堂拉到了体育馆,给他们自由欢呼的机会,用户体验好了,消费自然也就好了。


腾讯并不孤独,颜强的肆客体育在上周也举行了一次发布会,宣布获得5000万元Pre-A轮融资,并借欧锦赛即将开赛之际为足球迷推出“世界bo”直播平台。肆客做的东西与腾讯类似,都是通过“服务球迷”让手中的IP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


当然,我并不是说腾讯或者肆客的模式就一定会成功,因为体育产业是长线投资,从本质上看“赚快钱”并不太现实,因此腾讯只是走好了第一步,未来怎么走还需要继续观察。


体育产业,说到底还是要服务普通人,这是发展一切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大量投向体育产业的资本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大。是不是能够给目标客户群提供最优质的体验、是否能够创造足够维持运营的利润、是否能够培育一个健康的市场,这些都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


所以,在这个资本随便买啥都能解读成布局的时代,还是走得实际一点为妙。



作者简介:林德韧,新华社体育部体育产业专项记者,参与过2014年巴西世界杯、2012年伦敦奥运会等数十项国际、国内赛事现场采访报道,从2015年开始进行体育产业深度调研。


·END·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

新的二维码.jpg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