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电影,爆款将至 | 蓄势而上

2020-10-31观点懒小熊

2017年末,导演陈可辛接到体育总局和电影局的邀约,拍摄中国女排的故事。彼时,中国女排刚走出低谷,重获世界杯冠军和奥运会金牌,时机可谓再好不过。


优秀导演加绝佳题材,《中国女排》很自然被寄予了厚望。


3年之后,今年9月下旬,《中国女排》更名《夺冠》上映,截至10月30日,票房约为8.13亿元,猫眼预估最终票房约为8.3亿元。普通电影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大喝庆功酒,但对中国女排这样的超级题材来说,恐怕只能算作失败了。


0.jpg


体育电影在国外,尤其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成熟、长盛不衰的类型,涉及的运动项目也非常多。其中包括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项目


拳击:《洛奇》《愤怒的公牛》《百万美元宝贝》《铁拳男人》《斗士》《铁拳》

篮球:《光荣之路》《卡特教练》,更多的是纪录片

足球:《一球成名》《伯尔尼的奇迹》

跑步:《烈火战车》《麦克法兰》

赛车:《极速风流》《极速车王》

也包括中国观众相对陌生的领域:

美式橄榄球:《追梦赤子心》《光辉岁月》《弱点》《成事在人》

棒球:《点球成金》《曲线难题》《42号传奇》

冲浪:《灵魂冲浪人》《冲浪英豪》

攀岩:《攀登梅鲁峰》《黎明墙》《徒手攀岩》,多为纪录片

以及赛马《奔腾年代》、高尔夫《那些最伟大的比赛》、摔跤《狐狸猎手》、滑雪《飞鹰艾迪》、花样滑冰《我,花样女王》等,不一而足。

有些成功的体育电影还开发出系列作品。1976年上映的《洛奇》,以96万美元的成本,取得1.17亿美元票房,获奥斯卡9项提名并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3项大奖,而后连续拍摄了5部续集,最近又开发出衍生电影《奎迪》和《奎迪2》;此外,2004年的《百万美元宝贝》(成本3000万美元,收入2.2亿美元)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4项大奖。在2010-2012年,体育电影连续3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弱点》,成本2900万美元,票房3.1亿美元;《斗士》,成本2500万美元,票房1.3亿美元;《点球成金》,成本5000万美元,票房1.1亿美元),名利双收。

不过,这些并没有对中国电影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体育电影就十分稀缺。除了1950年代有几部作品——《女篮五号》《两个小足球队》《水上春秋》(游泳)《冰上姐妹》(滑冰),一直要到1981年,也就是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那年,才又有了一部讲排球运动员的《沙鸥》能给人留下些印象。1987年的《京都球侠》、2001年的《少林足球》、2017年的《羞羞的铁拳》,都属于借题发挥的喜剧,不是纯粹的体育电影。

2010年后,中国电影市场曾出现过一个体育电影小高峰。2011年的《翻滚吧!阿信》(体操,票房618万元)、2013年的《激战》(格斗,票房1.17亿元)、2015年的《破风》(自行车,票房1.45亿元),都选择了彭于晏来主演,采用明星策略来打市场。以当时的票房总量看,《激战》和《破风》的票房是可观的,但还谈不上具有实质性突破。导演林超贤此后搁置这一类型,转向体量更大的《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

没人会料到,真正对中国电影人造成观念冲击的,会是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2017年5月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早在4个月前它就已经在印度上映,一部分影迷通过互联网看过盗版,大陆院线版删减了20分钟,摔跤又是相对冷门的体育项目,怎么看这部电影也不应该火。上映首日,《摔跤吧!爸爸》排片占比13.3%,票房占比9.9%,单日票房1465万元,平平无奇。然而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随着口碑的“炸裂”,电影排片、上座率、票房占比开始一路攀升。许多业内人士,包括冯小刚都发微博支持,大呼好看。5月20日,该片单日票房突破1亿元。最终,在中国大陆连续放映了两个月,获得13亿元票房(全球票房3亿美元),成为一部真正破圈的现象级电影。

1.jpg


中国电影人一边叫好,一边开始慨叹“为什么中国没拍出《摔跤吧!爸爸》这样的电影”。编剧冯元良发了条朋友圈:“我们现有的工业水平能拍出《摔跤吧!爸爸》么?能!现有的审查能通过么?我觉得问题不大!现有的剧本或项目遴选机制能通过么?悬!能找到这样的演员么?门儿都没有!”

现在,我们不妨从这4个方面来衡量一下《夺冠》的成败得失。

剧本或项目遴选机制能通过吗?

如果能有机会拍中国女排,大概率还是会通过的。其他体育题材,《摔跤吧!爸爸》之前可能比较悬;《摔跤吧!爸爸》之后,大家平添了几分信心,体育电影尤其拳击格斗题材明显增多了,但剧作品质离《摔跤吧!爸爸》相去甚远。相较之下《夺冠》可能是最接近的,但剧本有主题先行之嫌,重心放在了以人物的情感、球队的成败,来折射时代变迁上面。真做好了,可以说是格局宏大、立意深远;实际结果,除了第一段落相对自然,后面两个段落人物空洞、工具、失真,剧情破碎、凌乱、拼凑。

电影工业水平能拍出来吗?

能。单独来看,《夺冠》的比赛场景确实拍得比较燃,真实感也接近《摔跤吧!爸爸》。

审查能通过吗?

结果大家已经看到了,电影最终上映了,但由《中国女排》更名《夺冠》,做了大量删节调整,成了一个“残本”,不光袁伟民、陈忠和与老女排球员的名字消失了,还出现了许多嘴型对不上以及说话者背对观众的镜头。现在想来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有些先天不足。这是体育总局和电影局“定制”的电影,无论中国体育还是中国电影,目前仍然是半开放状态,出现这种局面不应该太意外。


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我们为什么那么在意一部电影的审查?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问题在于这样一来,一旦电影票房失利,创作者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审查,难以分析清楚制作上的得失,不利于反思和精进。

能找到这样的演员吗?

《摔跤吧!爸爸》中,两个演女儿的演员每周进行6天摔跤训练,持续了八九个月,头几个月都是强忍着疼不吭声,因为担心被认为不够专业。她们训练的强度比职业运动员弱一些,但训练的方法完全是正规的。其中,饰演妹妹的桑亚在电影中的摔跤镜头不到一分钟,但同样接受了9个月的训练,从来没有质疑过制片方。饰演姐姐的法缇玛训练时意外骨折,医生说需要3-6周时间恢复,她特别过意不去,因为整个剧组都要等待她康复。最后,训练结束,她们成了入门级的摔跤手。


至于饰演父亲的阿米尔汗,需要饰演年轻摔跤手、42岁中年人,50岁老人三个阶段,后面两个阶段比较肥胖,剧组曾经考虑过让阿米尔汗穿服装道具做特效,阿米尔汗拒绝了,因为那样他感受不到肥胖的重量,对表演会有不利影响。他让自己增肥到了97公斤,体脂率高达38%,肢体语言全都变了,包括走路站立坐下,所有动作全变样,连呼吸都变得不一样,他的摔跤训练也因此受到影响,因为体重动作根本快不起来。拍完后面两个阶段,他用了5个月才把体重降下来,体脂率也降到了9.7%,再去扮演年轻摔跤手。

《夺冠》是怎么做的?陈可辛的方法很聪明。为了让片中的比赛场面具有真实感,他大胆选择了让排球运动员出演“真打”。里约奥运会那场,是由朱婷她们本人出演的。老女排的那部分,剧组历时一年半,从全国各个大学挑选女排运动员来饰演,饰演队长孙晋芳的是中国女排前主力自由人陈展。不光中国女排如此,不同时期三场比赛的对手日本队、美国队、巴西队也都是职业运动员,有的还参加过奥运会,美国队的汤姆就是郎平2008年时带的美国队队员。


比赛场面解决了,文戏部分怎么办?他也用了一些讨巧的手法。除夕之夜老女排训练完去吃饭那场戏,食堂里等着那些女孩的真是她们的父母,所以不用表演,瞬间真情流露。片中最关键的5个角色,巩俐饰演郎平、黄渤饰演陈忠和、吴刚饰演袁伟民、彭昱畅饰演青年陈忠和,主要还是从人物性格和心理入手的。巩俐跟了郎平十多天看女排比赛,跟运动员、教练聊天,观察、记录,到后来她的眼神、口吻、背影、举止据说几乎可以乱真;彭昱畅用两个小时学会了做出鱼跃救球动作,被夸天分很高;至于黄渤,也许他已经尽力了吧,但这个角色真的不讨人喜欢。最令人惊喜的倒是郎平的女儿白浪,因为本来就是排球运动员,专业部分相当娴熟,表演也很自然。

《夺冠》大局已定了。现在陈可辛还有一次机会,以《李娜》证明自己能拍好体育片。据读过的人说,剧本是很好的。

早些年影视圈流行“码盘”,先不管剧本品质如何,大家码一下手里的资源,你有哪几个明星,我有哪几个明星,拼拼凑凑,就可以开工了。好在观众也在不断自我教育,王小波说过,片子看多了,就能分出好坏来。这是真理。终于,攒所谓的流量明星这招越来越不好使,“顶流”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垒》“扑街”了,制片成本3个多亿,票房1.2亿(归属于片方的只有4000多万);不思进取的成龙大哥也“扑街”了,号称3亿成本的《神探蒲松龄》票房只有1.6亿,今年的《急先锋》预测票房也只有2.7亿。

电影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大的档期例如国庆档,必须进入前4名才能有可观的回报。占据前4名的电影大约能获得90%的票房,其他电影共同争夺剩下的10%。与此同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一两部电影成功突破,就能打开某个电影类型的想象空间。例如《战狼》和《红海行动》之于动作、战争类型,《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于动画类型,《流浪地球》之于科幻类型,《我不是药神》和《少年的你》之于社会现实类型,《八百》之于历史、战争类型。只要做得足够好,就能获得超额回报,甚至引领某个类型获得公众的认可。市场对《夺冠》原本也有类似的预期。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体育产业的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增加值预计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预计超过1%,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2%。在政策的支持带动下,未来中国体育服务业有极广阔的发展空间。难道中国体育电影不应该从其中分一杯羹?只等一个爆款出现。


2.jpg


一年一度的中国体育产业嘉年华,也将深度探讨体育教育这一年的得失,明年1月,和上千位体育产业精英相聚北京,聊问题、说方法、找趋势、谋发展,一起蓄势而上。(相关链接:蓄势而上,中国体育产业2020年度观察|嘉年华


延展阅读:


《夺冠》背后,中国体育电影需要怎样的故事?| 产业专栏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


体育教育冲刺2021:从消费、刚需、政策看市场|蓄势而上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