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队有那么多中国籍球员是个坏主意 | 崔鹏专栏

2020-10-19观点懒小熊

关于中国足球,到底怎么做才会让他的成绩更好一些?好像是个非常难的问题。就拿近期来说,从工资帽到U23政策再到归化球员,方法很多,但问题依旧。


如果你还有心情总结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中国足球队的国际比赛成绩是一种非常诡异的存在。它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这项成绩好像与其得到的经济投入呈负相关。


从1993年(也就是中国足球开始职业化的时候)到现在,中国经济经过27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上升幅度大约是27倍半。这种增长速度在全世界只有赤道几内亚一个国家能与匹敌,他们是因为发现了石油才有如此成绩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迅速的经济增长,中国人均工资收入在这些年间总体增长幅度也相当巨大。用人民币表示,涨幅大概是23倍。这个数据是包括通胀在内的非私营员工的统计口径。


从1993年算起,中国的职业足球运动员收入的增加幅度更是令人吃惊。采用去年“体育情报”公司公布的《2019年的全球体育薪资报告》的数据,中超足球运动员的年收入平均约为120.7229万美元(按汇率折合人民币约为812.80万)。这个数字大概是1993年的56倍。而同期欧洲顶级足球运动员的收入涨幅平均大概在8倍左右。


让我们再看看中国足球的成绩吧。


国际足联对男足国家队国际比赛成绩进行全球排名也是从1993年开始的。


1.jpg


关于这张图有一点要说明一下,那就是大家看中国男足成绩的时候应该选取图上的高点。这是因为中国男足只有在参加世界杯、亚洲杯等国际大型比赛时才组队。在没有这类赛事的年份基本就没有比赛,所以那时排名积分会比较低。


在2005年以后,男足成绩排名出现大幅度下滑,基本保持在70-100名之间。如果把中国男子足球运动员的收入和国际成绩排名做成一个等式,那么基本上可以得出:他们的收入每比欧洲人多增加100个百分点,其集体成绩排名就下降1位。


这种数据上的“不科学”也正是真正的令人迷茫甚至绝望之处——在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前,大多数人以为,只要把这项运动的决定权交给市场,那么凭借人口基数优势,中国足球水平很快就能进入全球最厉害的球队行列。但从结果看,事情好像被做反了。


这种高价格是怎么形成的?简单看下,中国足球联赛的水涨船高和20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有一定关系。


资本大量流入中国足球联赛大概就是从2008-2010年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房地产公司由于品牌宣传的需要进入了足球这一领域。其中以恒大全部收购广州医药神俱乐部的股权最具标志性。


资本大量流入足球市场对这个市场的参与者肯定是好事。足球俱乐部可以用更多的钱进行球员收购,设备的改善。


在这个前提下,假如市场是没有限制的,那么俱乐部比较理性的做法就是根据自己的资本水平,从全球市场收购性价比尽量高的队员,以提高俱乐部的竞争力。


不过,这在中国足球市场上似乎不可能。因为中国足球的有关管理部门为了保护国内球员在俱乐部内上场锻炼机会和利益,对每个俱乐部具有海外球员的数量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一个中国顶级足球俱乐部,它的队员配置大概是4-5名外籍球员,以及18-19名中国籍球员。


2.jpg


这造成了一个问题。水平较高的外籍球员虽然贵,但在中国市场并不稀缺,因为只要有钱,老板们就可以在全球市场选购合适的球员来俱乐部踢球。但是中国籍相对优秀的球员由于其供给有限,反而形成了稀缺性。


由于这种稀缺性,中国本土相对不错的球员收入基本上可以紧跟俱乐部从海外市场购买的顶尖球员,但是整体水平却要低很多。


这一点从最近几年中国相对优秀球员在海外踢球和国内踢球的收入对比就能看出来。原上海的武磊和北京的张稀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示,在海外踢球的收入要比国内低40-50%。而他们转会海外俱乐部的费用也远低于转会给国内俱乐部的费用。


在2000年代初,优秀的中国籍足球运动员其实蛮希望在欧洲踢球的。因为这除了可以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海外的收入会远高于国内。足球运动员在中国国内的收入反超海外同等水平球员的收入大概也就是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实现的。这种收入差从整体上造成相对优秀的中国籍球员更愿意在国内踢球。


国内市场球员收入远高于国际市场同等水平球员还会造成更糟糕的结果。那就是国家队球员和国家利益产生冲突。


我们可以拿前一段在世界杯预选赛战胜中国的叙利亚队举个例子。


看一下他们队员的履历表就能发现,其中大部分人都在叙利亚之外的俱乐部踢球。也可以说,一个叙利亚球员如果被国家队选中,其努力投入比赛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当然是国家荣誉;其次,很可能是更重要的,一场重要的国际比赛才能吸引全球更多俱乐部的球员购买者的关注。


在国家队比赛中表现出色,球员有可能因此获得更有钱的足球俱乐部的收购,收入也因此大幅度增长。


但如果是一个相对优秀的中国籍队员,他们为国家队出战的原因就只剩了国家荣誉感,而没有被其他俱乐部发现的期望——因为与其同等水平的球员在海外俱乐部的收入要远低于他们现在的收入,海外球探们也不愿意在中国队员身上白费功夫。


反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担心在国家队比赛中受伤,而影响其在俱乐部主力的位置(俱乐部的主力球员和替补球员的收入差距非常巨大)。为此他们可能会更少和对方队员接触,拼抢也会更加谨慎。如果有球员这么做并不能说明他们不爱自己的国家,这是制度性自利造成的。


足球管理者在限制海外球员问题上的一个错误想法是,误把保护中国籍球员当成了保护中国足球。而联赛适当放开对海外球员的限制,使国内球员的收入和海外同等水平球员相同(其实国内球员收入略低效果更好,原因类似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问题)。这类改变会增加本土球员之间的竞争,而且也可以让球员们有更好的理由为国家队效力。


最近一段时间好几个俱乐部一直在折腾海外球员归化的事,这是市场化的俱乐部在管制下自己开发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其实这和我刚才说的调整对海外球员使用限制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值得提倡的。


3.jpg


延展阅读:


政策绿灯背后,中国足球归化之路的终极目标在哪?


法律专栏:谁予“归化”?归化球员更换协会合规分析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


CBA快跑,但难题不少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