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的文件在朋友圈刷屏。有业内人士称,这是“继‘46号文’后,又一个深度影响行业格局的政策”。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后称《通知》),从8个方面提出37条措施,青少年体育和体教融合工作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推进。这也是全国性文件第一次在标题中专门提到“深化体教融合”。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体育包括青少年体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融入面向人人的体育中去,这是一个核心理念。学校体育的发展要转变观念,从过去仅仅注重增强体质,向学会、勤练、常赛转变,每一名学生都要学会至少一项体育技能。”
总的来看,《通知》对学校如何开展体育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政策支持。例如: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内课外体育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补贴、健全学校体育相关法律体系等。此外,针对不同特色和阶段的学校,《通知》还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指导意见——为专业运动员提供更好的专业和文化学习条件,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育活动、全面发展的机会。
《通知》特别提出,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这一举措是从社会层面为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育技能提供支持;而在政策支持下,如若社会力量进学校能成功普及,这也将反哺社会体教培机构、俱乐部,达成双赢局面。
实际上,中小学“向社会体育机构购买服务”近两年已在部分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小范围开展,上海、苏州、南京、厦门等省市(区)都在其列。为了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通知》还提到要建立准入标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层层筛选之下,希望学校能与真正有能力、够专业的社会机构合作,切实提高学生体育水平。
对社会化体育俱乐部而言,《通知》提到,要“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对大多数社会化体育俱乐部而言,场馆是机构的重大开销之一。本次疫情中,更是有不少体教培机构因场租问题影响到持续经营。政策补贴对机构的资质要求是什么、以什么形式补贴、补贴力度等,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或许将来在政策补贴之下,机构预付费时段过长这一问题也将找到解决方法。
▲《通知》关于“规范社会体育组织”相关内容▲
此外,《通知》还对在体制内设置本科层次的独立足球、篮球、排球学院,加快体育高等院校建设做出详细规划(具体内容见上图)。不过,从目前国内的高校体育师资水平、教学现状等方面来看,“从0到1”的过程势必不是短期能完成的事。高校体育的发展的前提仍是中小学校园体育质量的提升、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这也是高校体育人才有足够后备力量的关键所在。
王登峰介绍道,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各个体育项目的人才也会有相应的上升通道。首先,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会从足球向篮球、网球等项目延伸,实现因材施练。其次,各个项目的传统特色校会建立起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升学通道,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和升学保障政策会逐步完善。第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将成为各体育项目优秀人才在校园体系内的最高集结地,再与职业队、国家队和省市专业队打通。
《通知》目前还停留在指导意见阶段,体教改革任重而道远,培养体育人才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但对体育教育事业来说,《意见》的出台解决了理念和顶层设计的问题,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有待细化,体教融合事更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