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一再推迟之后,截止目前运动康复行业内最大的一起合并重组事件,以失败告终。
6月8日晚9点,弘道运动医学诊所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弘道”与“体创动力”因未能就合并事宜中的关键性条款达成一致,已于日前中止了合并交易。目前,体创动力的CEO张欢和董事长李翔及其团队与北京盈辉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弘道系列诊所没有任何合作或劳务关系。
据懒熊体育了解,在原定的合并重组规划中,体创动力将被纳入盈辉医疗旗下,与弘道一起成为盈辉医疗的两个子品牌;张欢将出任盈辉医疗总经理,负责两个品牌的运营管理事宜。
弘道医学诊所和体创动力都是获得过融资的运动康复连锁企业。体创动力成立于2016年,是熠帆资本孵化的项目,于2017年1月获得包括熠帆资本在内的投资方数千万天使轮融资,2019年4月获得弘晖资本Pre-A轮投资。成立于2012年的弘道则在2017年8月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盈辉投资、博行资本;2018年6月获得中融国际信托的B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
目前弘道的主要阵地在北京,有4家医学诊所,此外在深圳、青岛和沈阳也有复建店。而体创动力主要在华东地区拓展,首家运动医学诊所开在南京,目前在杭州、宁波和上海都有分店。
▲弘道在北京西大望路的天元弘道诊所。
上述声明以盈辉投资董事长田坦的名义发布。声明中表示,田坦最初愿意为体创动力注入资金,并将两个品牌“由张欢团队负责合并后全权管理”,是看重体创的管理能力。“年轻和朝气是我看上张欢和他的‘体创动力’团队的主要原因。”
田坦将弘道比喻成“蒸汽式的机车,虽仍能前进但越来越吃力,再不调整恐怕就不再是主流的交通工具,而只是个时代记忆了”。而张欢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在标准化运营、技术培训、业务创新上建立了一定的优势,且有较高的执行力,能够加快弘道的发展速度。
张欢则看重弘道的品牌优势。“弘道是国内最早开设的运动医学诊所,品牌优势明显,8年的时间服务了众多患者。”弘道在运动医学诊疗和术后康复积累了一批职业竞技体育用户,目前在保存原有优势的基础不断向大众领域渗透。张欢希望二者结合能够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
但双方合作的初衷也成了最终分道扬镳的导火索。关于田坦提及的未达成一致的“关键性条款”,懒熊体育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张欢,他表示:“田总还是希望我和核心团队全职加入盈辉医疗。但作为创业者,我没有办法割舍体创动力”。
此前围绕这次合并重组,懒熊体育曾在5月26日采访过张欢。按照张欢当时的规划,合并重组后的弘道和体创还是坚持自己的特色产品。弘道依旧作为运动医学诊所运营,体创主要以复建店为主,打造“社区化复健机构的布局”。“我们(总部)相当于一个门店后台管理,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连锁化医疗服务公司的管理方式。”
连锁化,其实是运动康复这个行业的难点。
伴随着移动医疗热潮,运动康复行业在2016年开始受到资本关注,消费者对运动康复理念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相对于国外,我国的运动康复领域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距离成熟市场还差得很远。(相关链接:行业资本沉寂近一年,运动康复行业怎么样了?)行业内各个机构规模都不大,而且相对“属地化”,一个诊所或者工作室只能服务于周边特定人群,却要对接很多资源,业务模式较为单一。因此,连锁化品牌——尤其是跨区域的连锁化品牌目前在运动康复行业内并不多见。
▲体创动力宁波奥体中心店。
“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开1家店和3家店不一样,3家店和10家店又不一样,因为无论是管理模式、已经成型的业务、标准化构建以及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张欢当时坦言,”在一定时间内,收入可能看不到明显增长,但成本一定是翻倍的。只有突破这个瓶颈,后续才能迎来业务增长。”
对想要扩大连锁区域和范围的运动康复机构而言,“抱团取暖”是当前的一个新思路。但随着弘道和体创的合并破裂,这种方式要真正落地显然并不容易。
今年疫情的突如其来也让很多事情充满了变数,作为体育产业和大健康领域的交叉领域,运动康复行业在疫情期间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根据弘道方面的说法,目前其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门店依旧处于歇业状态;其他门店虽然已经开业但也要严格控制营业时间和消杀情况;北京工人体育场计划于今年进行整体封闭改造,届时弘道工体店之经营有可能受到影响;此外,弘道上海店已通过上海市虹口区卫健委行政审批会议批准同意设立,盈辉医疗亦正在意图收购其它运动康复诊所。田坦在声明中强调,“在中止了与‘体创动力’的合并之后,‘弘道’还是会客观地检讨自己在发展中所存在的管理问题,继续寻找合适的管理团队。”
在最新接受懒熊体育采访时,张欢透露,体创动力旗下的门店均已正常营业。公司后续将继续寻找合作方,在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同时,未来也会在运动医学技术体系的搭建及提升、医康结合、商业保险、市场化渠道发展等模式上继续探索。
延展阅读: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