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纪录片The Last Dance下周一即将迎来大结局,除了那些被热议的故事和话题,《最后之舞》另一个让我个人很关注的点,是贯穿整个系列片的三次乔丹深度采访。
乔丹这辈子做过的采访、见过的记者早已无数,如何让他真正袒露心扉绝非易事,有些人可能会说,乔丹是纪录片的主要参与方,肯定会畅开聊,这点没错,但由此就抹杀纪录片团队背后的努力,实在不公。
出于对这个纪录片的好奇,我一直在听、在看导演杰森·海希尔最近接受的各种采访,从他最早在2016年NBA总决赛后接到邀约,到2018年真正开始拍摄,前期近两年的沟通协调和准备不多说,毕竟好的新闻都是七分采三分写,我这里主要围绕他对乔丹的三次采访展开。
1.建立认识
2018年6月26日
乔丹佛州家中,3个小时
海希尔为这次专访准备了6页的A4纸提纲,现场摄制团队也控制在6人,减少嘈杂。他事先预计是一页大概花一个小时,6个小时结束采访。既然是第一次采访,海希尔没有设计特别敏感的话题,他想双方建立认识,确定采访基调。
有两个实操经验分享。一个是提问者,海希尔设想过,如果自己坐在乔丹面前让对方回答起来不自然、不舒服,他考虑过让安迪·汤普森(克莱的叔叔,NBA高管,深得乔丹信任,当年是他建议幕后跟拍公牛的1997-98赛季)替代自己来扮演提问者的角色,等于有备案,当然,最后乔丹并没有不舒服。
第二,这么重要的采访第一个问题提什么?按照以往纪录片的套路,可能是“你是谁?从哪里来?”这种自我介绍,但海希尔觉得这不能展示团队的努力和重视程度,他选择了从在场的乔丹私人助理乔治·科勒(简单说,1984年乔丹到芝加哥机场时,联系不上公牛派去接他的司机,而豪华车司机科勒要接的人临时没来,他主动去找乔丹聊提出送他一程,还带他去理了发,两人因此成为一生的朋友)开始话题,破除采访环境里的陌生和紧张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采访做到快3个小时的时候,海希尔明显感觉到乔丹的情绪有了不悦的变化,他及时叫停了采访。在当时已明确要做两次深度采访的情况下,海希尔最不希望看到采访对象生气离开,或者给下一次采访带来不好印象。
2.有的放矢
2019年5月26日
乔丹佛州家中,1.5个小时
第一采访的绝大部分内容用在了纪录片的前四集。第二次采访的关键是深入敏感话题,嗜赌、球队暴君、父亲之死等,海希尔比谁都清楚,这次采访将决定纪录片的高度,甚至成败。
海希尔安排了跟第一次采访完全一样的人员,包括化妆师,主要是想延续上一次建立的信任感。有趣的是,化妆师当时正好怀孕,乔丹入场时也注意到她这一点,主动关心对方的情况,现场有人要给他雪茄抽,他严词拒绝。海希尔由此推断乔丹心情不错,紧张的心稍微松驰了一些。
对于敏感话题的提问方式,海希尔也绞尽了脑汁,他不希望硬生生就扔给对方,哪怕对方提前知道要聊到这些。举个例子,具体到乔丹父亲之死,他是这么问的:“迈克尔,带我们回到1993年的夏天……”没有父亲、没有死亡,自然引导乔丹打开记忆之门。
非常好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乔丹两度回忆到热泪盈眶。
3.进入化境
2019年12月10日
乔丹佛州家中,3个小时
这是海希尔争取换来的一次额外采访。按照事先的协议,乔丹只需做两次采访,另外提供一些私人生活的拍摄机会。
但是,两次采访做完,1997-98赛季的不少故事还没有深入到,更重要的是,海希尔觉得既然前两次已让乔丹卸下心防,还不如更进一步,聊第三次。经过协调沟通,乔丹最终答应把私人生活的拍摄换成另一次专访。
这次采访,海希尔完成了系列片重要故事线的补充,对细节的追求也到了极致。另外这次采访也涉及到一些高格局的话题、人生回顾等。
一个实操案例是,我们经常会问球星:“你希望自己怎么被人记住?希望球迷记住你什么?”海希尔认为,这种问题会让提问者觉得自己的人生结束了,在写墓志铭,对57岁的乔丹来说,可能会是一种冒犯,他将自己的提问改成了:“10年、20年甚至50年之后,你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你的什么?”
第三次采访的最后,海希尔问了乔丹一句:“迈克尔,你还有什么内容是我们没问到而你想表达的吗?”乔丹回答:“我觉得你们都问到了。”海希尔说,对他和团队而言,那句话是最大的认可。
过去这个月,我跟大家一样守着纪录片每周一的首播,一直在做笔记。
乔丹纪录片笔记回顾:
富哥专栏:乔丹纪录片23条笔记:从男孩Mike到男神Michael
最后附一篇我在2014年写的文章,这个工种目前因为各种原因面临消失,但很多道理其实不变。
如何成为驻美NBA记者?
这是我过去四年驻美采访期间在微博上被问频率最高的话题,也是我个人思考最多、回答次数最多的问题。我觉得成为一名称职的驻美NBA记者,大概主要有这么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热爱篮球热爱NBA。这句话听起来跟爱国爱家一样虚,可能绝大部分球迷听到后的第一反应,是不以为然地回答一句:“我不热爱怎么会来关注NBA比赛啊?”这话没错,但我这里说的热爱,还有更深的要求。
NBA曾经有过一句广受推崇的口号:“I Love This Game!”中文翻译过来其实就是“我爱NBA”。这 句口号背后所传递的热爱是多方面的:对球员来说,是赛季中间每天10个小时以上的枯燥训练和比赛,是受伤倒下之后连续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漫长康复期,是别人看完球就可以回家进入梦乡而他们却还要连夜赶飞机前往下一个客场准备比赛的艰辛;对教练来说,是可能常年无休、日夜无眠的训练和比赛准备,是场上绞尽脑汁思索改进之道、破敌之法的高压测试,是带队成绩不好担心随时可能下课的提心吊胆;对球迷来说,热爱或许是不计输赢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的球队。
那么对于记者,这份热爱具体来说又是什么呢?是按时去报道每一次训练、每一场比赛的态度,是精心准备每一次采访、认真写好每一篇稿件的责任心,这是一种对篮球记者本职工作的热爱,也是媒体人最基本的职责和操守。做一天、一周或是一个月合格的驻美NBA记者可能不难,难的是一个赛季连续八、九个月一如当初地坚持下来。在远离家人朋友的异国他乡,驻美记者靠什么信念支撑自己?只有靠对篮球的真正持续热爱。
有了这份热爱,你才会常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地完成训练和比赛的报道,你才会时刻保持热情,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你还不了解的业内动态,才会对那些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从而让驻美的工作和生活充实起来。千万别把这句“因为热爱”当空话说,热爱不是口头说出来的,热爱是行动表现出来的。
其次,学好英语,尤其是练好口语。这实际上是阻碍很多球迷成为NBA记者和编辑的拦路虎。
我曾在大学做过一年的英语老师,教过本科生,也教过研究生,无论年龄,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似乎一直都是学业中的老大难问题。即便是英语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大多也是强在读写上面,听说跟不上,从而非常影响口语的表达。我本人对此实际上也是感同身受,高中三年级之前,我学的也是应试英语,即所谓的“哑巴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但基本说不出来。纠其原因,自卑心理和练习不够是根本原因。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高三琢磨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其核心就是晨读。高考冲刺那一年,我每天的早自习都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读英语课文,即使放假回家也没有中断,我还有过吵醒邻居的经历。坚持不下去怎么办?每当心生厌倦的时候,我会拿出平时阅读时收集的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来读,如有关乔丹的英文故事,让自己重拾晨读的乐趣。我一直很支持现在的学生球迷追球星,我希望他们可以把偶像那种永不服输的毅力转嫁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晨读坚持了两三个月后,效果就显现出来,我找到了开口说英语的自信,内心会暗示和激励自己在课堂上多用英语发言,积极和老师互动。慢慢地,这些互动效果成为催化剂,帮助我更好地坚持晨读,有了这个良性循环,坚持每天晨读不再那么困难,它变成了一个习惯。高考时,我英语得了130分,更让我开心的是,英语口试满分。
我大学专业学的是英语,本科是英语专业,研究生本专业保研后的方向是跨文化交际,晨读一直跟随我七年,几无间断。我还记得,就因为大一开学那会儿到教室很早,坚持每天晨读,大一第一学期初的班干部选举,被同学们推选为学习委员,这也算是晨读给我的一项意外“福利”。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篮球英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好切入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网络发达,球迷都可以通过NBA.com、ESPN和Yahoo等网站,直接找到原滋原味的英文报道。可以先从Recap(战报综述)入门,了解篮球英语的特点,对书面表达有个基本的了解之后,开始接触原版的NBA视频新闻,两相对着学习,遇到不懂的,及时和身边懂的朋友和老师请教,这些都是提升英语能力的办法。
啰嗦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点,英语学习没捷径可走。想要突破这个难关,就必须下苦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办法,这个方法可以是晨读,可以是报培训班,还可以是看美剧听英文歌。找到方法后,更关键的是持之以恒,攻克难关。功夫不负苦心人,如科比所言,就看你心够不够绝。
第三,中文文笔流畅。想做记者,当然得能写,但是记者不是作家,写文章不一定非得华丽的词藻和让人拍案叫绝的构思,新闻报道更需要的是快速准确把事实呈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到驻美NBA记者,就是得有流畅的文笔,能在第一时间将赛后动态和训练采访,以某种角度呈现到球迷面前。文笔流畅并不是一个多大的门槛,新闻的常规写法就那么几种,即使是门外汉也不难掌握,我有几小点经验是,写作时尽量少些长句,多用短句,要主动句,少被动句,常规报道少使用形容词,能使文章读起来更客观。
有一个讨巧的办法,如果篮球媒体这行有你喜欢的记者、专家,那么不妨从学习模仿他们的写作风格开始做起,只要常练笔,流畅文笔是可以练出来的。值得提醒的是,写文章不是闭门造车,平时练笔应该主动拿出来和周围的朋友交流,现在的长微博、微信朋友圈、篮球论坛都是不错的平台。好酒不怕巷子深,如果文章足够犀利和新颖,迟早会有人注意到你,说不定就成为你入行的敲门砖。
这条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大学选什么专业。很多高中生曾在微博上问我,想做驻美记者大学应该读什么专业好?在自己有得选的情况下,体育新闻、中文、英语这些是相对对口的专业,他们能直接提升你干这一行的某几项能力。不过,专业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曾经粗略统计过我们这一行的大学专业背景,超过一半的人都不是上述专业出身,他们来自珠宝、化工、电子商务等。如今的大学本科,其实已经变成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地,专业之外,完全可以充分发展一门或者几门自己的兴趣爱好。
就我个人而言,我本科学的英语,但一进大学,我就找到了学校的新闻社团,在校园媒体里做记者编辑,同时选修新闻学的相关课程,阅读相关书籍,等于靠自学掌握了新闻采访的基本常识。
第四条,喜欢跟人打交道。媒体圈有句话说,新闻七分采三分写,这个采考验的就是记者的人际沟通技巧。作为驻美记者,上文提到的英语口语流利就是采访的基本条件,而NBA的采访,需要记者天天和教练、球员去磨嘴皮子,不喜欢跟人打交道显然行不通。
举最简单一个例子,同样一个球员,给你同样长的时间,你如何让采访更出彩?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你事先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球员的背景和特点,去掌握那些可能连他自己都忽视了的细节和故事,这样才能去打动他,让他敞开心扉跟你聊天。2009年夏天,火箭后卫阿隆·布鲁克斯(Aaron Brooks)到北京参加篮球训练营,我在《篮球先锋报》的一个同事去采访他,他一听到采访要求就直接拒绝了,当时总编辑苏群老师就让我第二天再去试试,我一开始心里也没底儿,小布就是这种性格,他要不想说话即使最终跟你坐下来,可能也聊不出东西来。采访准备中,我发现他带着哥哥一起来的,而小布从小视哥哥为偶像,不过哥哥最后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第二天的采访,我先跟小布哥哥接上头,了解了小布的一些趣事,等再和小布采访时,他哥哥把我热情地介绍给了弟弟,采访就从哥俩的兄弟情开始,在各种欢乐中聊出了故事。
记者必须真心喜欢跟人沟通,这种性格不仅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采访,还能在日常交流中得到人脉资源,为将来的采访蓄力,这些人可以是球员、教练,也可以是球队的工作人员,甚至球场安保。2010-11赛季,麦蒂代表活塞来迈阿密打客场,我想做个专访,NBA球星都很聪明,赛前如果想避开采访,就在更衣室向媒体开放前溜到理疗室躲着,我知道要逮着麦蒂,必须想办法提前进到更衣室,哪怕就一小会儿,因为之前跟热火客队更衣室外的安保迈克尔打好了关系,我从他那拿到了这个人情,进到更衣室时,麦蒂刚换好衣服准备离开,看到我走进不好拒绝,做成了采访。
除开这四大基本条件,还有一些锦上添花的加分项。比如会开车,美国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很多城市并无中国一样发达的公共交通,需要开车往返球馆、训练馆;还比如能做饭,常年在美国驻站,一旦适应不了西餐,就只能自己动手。
说了这么多条条框框,还有一条不得不提。驻美NBA记者,在待遇方面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行业,即使是在美国本土,一般NBA记者也不是很光鲜的行业,做得好也就算个中薪阶层,由此可见刚入门的人待遇好不到哪儿去。所有选择这一行的同行,十有八九都是因为当初对篮球的那份热爱。总结一句就是,如果要是冲着赚钱来进这一行,那么我建议趁早换道。
再具体一点,透露一下我是如何成为驻美NBA记者的。从小就喜欢打篮球,有多爱?记得读小学时,在泥地球场,在尘土飞扬中也玩得不亦乐乎。当年为了解决放学回家之后无球可打的局面,我们众多小伙伴一起商量,跑到深山老林中砍来树木,抬到到锯木厂切割,制成简易篮板,再找个铁环固定在篮板上,完全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篮架,立在了邻居家的院子里。立篮球架时,为了能扣篮,我还动了私心,选择了正好我可以扣到,而其他小朋友还摸不到筐的高度。现在回忆起来,那些打球时光无疑是天堂般的快乐。
大概是读中学的时候,身高没怎么长,但对篮球的热爱却有增无减,课余一有时间就扑到了球场上,然后开始接触到《体坛周报》和《篮球》杂志,成为一名NBA记者的梦想开始生根发芽,目标逐渐清晰起来。
高考时,因几分之差无缘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新闻,最终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语系,但这丝毫没让我放弃篮球梦想,参加学校新闻社团,自己创办英语杂志,组织篮球联赛,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对NBA抱有极大的热情,不仅看比赛,更喜欢研究比赛。我通过阅读外电报道、观看比赛录像和赛后采访,积累了篮球英语和NBA历史的知识。
临近大学毕业时,我给《篮球先锋报》总编辑苏群发了一封精心准备的自荐信,很快收到答复,他在报社当时已经确定实习生名额的情况下破例面试我,考题很简单,让我背对电脑,听译一段当天NBA网站上的赛后采访,我至今都记得阿米尔·约翰逊(Amir Johnson)那含糊不清的黑人语调,好在对我来说,之前有积累,接触多了就不算太难。苏老师完全没看我的英语专业八级证书,也没追究我的专业出身,就考察了实打实的能力,最终他给了我实习和入行的机会。苏老师是我中学时的偶像,也是我入行的引路人和导师,对他我一直心存感激。
2010年夏天,新浪成为NBA官方合作伙伴,他们找到我希望派我去做驻美记者。我当时进《篮球先锋报》就是冲着做记者去的,不过等了两年,一直没有等到合适的机会,当新浪的机会出现时,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纵使对《篮球先锋报》有很多不舍,但我知道,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我必须抓在自己手中。
到如今驻美四年,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迈阿密度过,是唯一一位全程见证热火三巨头从组建、磨合到夺冠再到卫冕的中国记者。我在2012-13赛季曾驻站洛杉矶半年报道湖人和快船两队,不过当年季后赛,湖人首轮遭马刺横扫淘汰,我回到迈阿密继续跟热火。
有志者,事竟成。如果你不是口头说说,确实对这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那就去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