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进入持久战,中国马拉松产业亟待破圈 | 毛大庆专栏

2020-04-17观点懒小熊

往年4月是中国马拉松产业最繁忙的时段,周末经常会出现各地五六场赛事撞期的情况。从中国各城市的气候条件上看,大部分中国城市在三四月的自然条件确实非常适合举办马拉松赛事。


疫情之下,3月的大量赛事已经取消,部分将比赛日定在5月的赛事曾启动报名,但不久后便宣布取消了。


自从1月初的厦门马拉松开年跑之后,谁会成为疫情之后的第一场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连续几个月没有比赛,广大马拉松爱好者的脚已经憋慌了。但与兴趣爱好相比,那些以办赛为最主要商业模式的赛事运营公司更加焦虑,没有了比赛,公司失去了最重要的一块营收,尽管和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相比,赛事运营公司的固定开销成本消耗相对较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生存压力。


一、我们可能要面对“无马之年”


到今年4月底之前,国内已经有约40场国际田联或中国田协认证的标牌赛事取消或延期,跑圈的很多人曾一度认为,2020年下半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出现扎堆现象,在9月到11月的中国马拉松比赛季,可能会出现每个周末都有数场到十余场赛事撞期的情况发生。


然而,从目前疫情防控的趋势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来看,这个估计可能还是太乐观了。


4月8日,国务院下发了疫情防控的最新通知,其中明确提到:“大型聚集性体育活动如马拉松长跑、聚集性宗教活动、各类展览及会展等暂不开展。”


对于这场波及全球的大流行传染病的传播特点,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人传人、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的概率都非常高,意大利的那位以一人之力封国的“一号病人”跑者案例,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1.jpg


中国耗费了巨大的国家资源和财力,才将本土疫情控制在理想状态,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松对疫情的警惕与防控力度,很多国内顶级专家对这个病的判断都是:只要病毒还无法被免疫,就随时可能再次出现大规模传播。


2.jpg


而马拉松赛事恰恰是病毒传播的最佳渠道之一,动辄几千乃至上万名参赛者在同一条街道或广场上聚集,然后在五六个小时内先后通过同一条赛道,很多参赛者在完赛后还将在办赛城市逗留很久,旅游、购物、就餐……只要有一位携带病毒的参赛者,很可能意味着整座城市将被病毒攻陷,这后果不堪设想,这代价实在惨重。


以前很多人将疫后首马瞄准在6月的兰州或7月的六盘水这两档金标赛事上,现在看来依然不太现实。


这样看来,我们很可能将面对一个没有马拉松的2020年。

二、路跑赛事的商业模式被彻底切断


如果说从1月武汉封城到4月初的武汉开放是中国疫情防控的一场突围战役,那么从现在开始,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进入了持久战阶段,而这对于连续几年呈爆发式增长的中国马拉松产业而言,形如寒冬。


更窘迫的是,与其它行业在疫情中的战略转型相比,赛事运营公司的转型空间似乎并不大。


餐饮业可以加大外卖力度、教育产业可以多做线上教育、电影业可以直接在视频平台上首映,但一场马拉松赛事在线上化的过程中,原有的商业模式将荡然无存。


城市马拉松赛事商业模式中的大头是参赛者报名费、广告赞助商费用,很多城市为了提升影响力,将马拉松赛事当做城市名片,也会给赛事运营公司一笔不菲的补贴。当马拉松赛事全部转移到线上后,广告赞助费和政府补贴肯定没有了,而报名费这一项,在很多线上马拉松赛事中,如果报名者只选择“虚拟参赛”,而不付费购买奖牌及相关周边产品的话,这种商业模式就是不可验证的。


3.jpg


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一场线上马拉松的奖牌价格已经从最初的不到20元,涨到了近30元甚至40元,而参赛者中有付费购买意愿的人群往往是从未或很少参加线下实体马拉松的初阶跑者。


这类人群付费购买奖牌的意图基本上可归为两个理由,一是留念,二是社交晒图。


这种商业模式的持久性取决于办赛平台长期的渠道获客稳定性,说白了,就是需要源源不断地有新入圈的跑者参加线上马拉松。


三、追求线上极致体验 路跑运营破圈求生


另一个现实情况是,疫情发生前,国内几个主流跑步健身App自主开发的线上马拉松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这些年大量的国内大中型赛事都有相对应的线上同名马拉松,实体赛事运营公司想要临时转型开发线上赛事,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渠道上,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


尽管困难重重,但企业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自救之路,在竞争中建立更多的差异化优势,才能在这个因疫情突然而至的马拉松寒冬中活下来。


4.jpg


作为一名马拉松重度爱好者,我的上一个马拉松还停留在1月1日的深圳大鹏马拉松新年跑,而且保守估计,今年国内到底还能不能有城市马拉松赛事,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危局之下,商业模式的线上化迁移已经刻不容缓。


以一名马拉松产业消费者的视角看去,我认为,赛事运营公司要想活下去,必须打破原有的线上马拉松运营模式,立体解构消费人群的需求,并对应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才是应变之道。


首先,既有线上马拉松赛事的商业模式就是卖奖牌和周边产品,这是一项非常容易固化甚至萎缩的收入,如果想要刺激增长,就要在产品之外做文章,是不是可以尝试开发联名款周边、跑圈KOL代言领跑的线上新模式。


其次,资深跑者对于跑步数据的关注度非常高,如何将科学训练与科技化手段的相关知识尽快普及到初阶跑者,并尝试通过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订制服务,是线上模式的一个新课题。


办赛平台一旦可以整合每一次线上马拉松赛事的大数据分析,并将疫情之后的线上马拉松通过数据进行联动,既可以维持原有用户,又能通过口碑传播和社交互动引流新客。


第三,这是一个破圈即潮流的消费时代,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赛事运营公司原有商业模式转型空间非常有限的当下,只有尝试与更多其它领域产生合作,才有可能在疫后突围。可供参考的合作领域一定是那些在疫情中吃到红利的、至少是站上风口的领域,比如游戏产业、在线教育产业。


在没有长跑习惯或初入跑圈的人看来,马拉松可能是一项略显枯燥的运动,如何提升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运动游戏化可能是一种不错的尝试,赛事运动平台可以与两类游戏领域的公司发生交集:


一类是游戏设备公司,通过虚拟现实设备的加持,研发更多融合游戏与运动理念的衍生产品,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另一类是手游运营商,赛事运营商+手游运营商的合作模式,可以在游戏中代入更多跑步元素,比如每天跑量的累积可以与游戏中的积分奖励机制联动,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手游开发了新的游戏奖励机制,赛事也引流了新客。


同时,赛事运营公司应该加强对跑步健身线上课程的开发力度,通过与主流运动健身App、跑圈KOL的合作,打造付费课程+线上马拉松的联动模式,开拓更广阔的商业疆域。


5.jpg


第四,就目前全球的防疫形势来看,2020年内中国大中型马拉松赛事开赛的可能性正在逐步降低,规模在千上人以的赛事人员密度过高,传染风险过大。赛事运营公司可以从现在开始考虑筹备一些小而美的精致型赛事,规模控制在100人以下。


在成本测算后,通过价格体系提升报名门槛,提供更多的订制化服务和精细化赛事管理方案,比如对跑者在参赛过程中的生理数据管理、配速提升方案推介、赛后恢复服务升级等,用极致体验的小型赛事模式在后疫情时代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结语


没有一家企业的成长是容易的,每一家成功企业在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自己的至暗时刻,每当此时,怨天尤人和自怨自艾对于企业的生存没有任何帮助,只有主动出击,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疫情总会过去,我们的生活终将回归正常,那时,在宅练数月的跑者推动下,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很可能将实现“报复式反弹”,希望所有优秀的赛事运营公司在这个寒冬结束之前苦练内功、积极自救,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马拉松产业的下一个春天。


6.jpg


作者简介:马拉松爱好者,优客工场和共享际创始人、董事长;曾获“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CCTV体坛风云人物”。著有《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奔跑的力量》等;译著《鞋狗》等。


延展阅读: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体育拥有直击灵魂的力量


50岁100个马拉松,道阻且长,行将必至 | 毛大庆专栏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


50岁100个马拉松,道阻且长,行将必至 | 毛大庆专栏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