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路跑赛事该如何摆脱一团糟的局面?

2016-05-10观点懒小熊

屏幕快照 2016-05-10 11.39.36.png


最近刷朋友圈,看到参与者对于跑步赛事的控诉特别多,最开始多是关于黄山百公里的,后来逐渐变得五花八门。这段时间我自己也亲历了几项赛事,有操办的,也有参与的,回过头来看,确实存着不少问题。

为什么路跑产业在大踏步发展,跑者对于赛事的投诉却越来越严重?

其实问题都是老问题,以遭遇大规模跑友维权的黄山百公里为例:赛道变更、缺乏预案、距离缩水、救援缺乏、补给不足、组织协调招待不周,凡此种种,都是跑步产业发展伊始就不断面临的问题。其诞生的原因亦不复杂,就是没怎么把用户体验放在心上。

之前我曾就这些问题写过些东西,当时的观点就是行业需要精品赛事树立标准,可短短几个月过去,形势已然有了新的变化。

说是变化,不如说是恶化。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矛盾是,随着参赛经验的不断积累,跑友们对于比赛问题的甚至是问题比赛的处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就是对赛事主办方集体诉讼的出现以及维权团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当跑友的维权变得更团结也更专业,与之对应的赛事组织者的办赛能力、经验以至于责任心,都远远跟不上参赛者的变化,导致问题越来越多,矛盾愈发激化。

赛事质量的确是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起码在当下乃至于未来不会很短的一段时间内,高质量的精品赛事并不会比平庸甚至垃圾赛事获得更好的市场表现。简言之,就是费尽心力办一届好比赛,未必能多赚钱。

这是很悲哀的一点,在当今中国,类似的情况远不止存在于跑步产业。

从目前国内赛事的经营模式来看,来自于跑者的收入主要是报名费,这仅仅是操办一次赛事所需资金中比例很小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虽然任何一个主办方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跑者来撑起比赛,但参赛者只是他们赚钱的棋子,而非真正的衣食父母,因此,对于大多数不那么讲究(很抱歉,市场的确如此)的赛事组织者来说,跑者的参赛体验没那么重要。

相比之下,他们首先要满足地方政府、赞助商甚至媒体报道的需求,也就是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大部分赛事相关方的优先级都要高于参赛者。往难听了说,很多时候,只要赛事办了下来,哪怕把不满者的报名费都退掉,主办方也根本不在乎。

另一方面,赛事体验的好坏也不是参赛者选择赛事时的头号标准。一方面,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新生赛事,让普通跑者很难判断其质量高低。另一方面,多数参与者对赛事的选择,还处于非常“物质”的阶段,只要赛事举办的地方能让人有兴趣,参赛包里装的东西能配得上报名费,比赛哪怕组织得再烂,也能招到足够的人。

屏幕快照 2016-05-10 11.39.42.png

▲ 中国路跑赛事的体验度远不如国外成熟的路跑赛事。

既然买卖双方关注的首要问题都不是用户体验,那这方面出现问题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当下路跑市场实在太火,大量并不具备办赛能力和责任心的赛事公司,带着资本一窝蜂地涌入,导致整个行业的办赛水平不升反降,问题自然层出不穷。

这种混乱的局面不会马上结束,也不会长久不变。但如果想早一点结束这种混乱局面,行业各方面都需要尽一分责任。

首先,对于有志于深耕路跑行业的组织者来说,当下需要团结起来,互助互利,携手制定行业标准,不但要一同将“好赛事”的门槛打造出来,更要将这一门槛的高度不断提升,压缩滥竽充数者的生存空间。我国的路跑市场足够大,大到任何一家公司想靠一己之力改变行业格局和风气都不现实,同时,也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当那些有志于提升行业标准的精品公司联合起来时,它也能够提供出广阔的生存空间。

其次,对于希冀与得到更好赛事体验的参与者来说,给予那些更用心的高质量赛事以认可,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将其与平庸乃至垃圾赛事区别开来,才能为自己换回更多可参与的精品赛事,推动行业发展。毕竟,跑者才是产业的主体,一项赛事哪怕有再好的赞助资源、政府资源、赛道资源,如果他得不到跑者的认可,招募不到足够的参与者来参赛,它也没有办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


刘晓.png


作者简介:《全体育》杂志执行主编,从业十余年,当过记者编辑,做过一线二线,呆过网络纸媒,依靠卖字求生,经年初心不变。


新的二维码.jpg

5T$)VUI`6UVWCK79~JWVKW3.png


点击参加活动:2016中国体育产业跨界峰会购票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