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产业为什么需要这头来自财经圈的懒熊?

2016-05-07职业体育岳嘉

39275411916712818.jpg


据我所知,懒熊体育,是不倾向于招聘竞技类体育记者的。


2015年夏天,我是一位纯粹的体育跑口记者,每天写着循规蹈矩的技战术或赛前赛后报道,考虑改换门庭或是干脆换一个行当。我收到了懒熊的邀请。


那不是一次面试,而是懒熊几位创始人举行的一次早餐会。地点在北京六道口(没写错,确实不是宇宙中心五道口)一个创意产业园的咖啡厅外廊上,隔壁的公司是知乎科技。


对话发生在我和懒熊的三位老师之间:前新浪NBA记者黎双富、前新京报财经记者刘溪若以及前界面体育报道总监韩牧。我介绍了一则刚刚被编辑团队毙掉的选题:NBA中国:离开姚明的日子。


我们聊了聊NBA中国在大中华区营销策略的转型,亚当萧华的个人魅力所在以及姚明退役后NBA在中国进行本土化推广的案例。纸上谈兵、此去一年,姚明成了懒熊体育的忠实读者,而我却没有加入到韩老师的团队里。


原因有二:1、当时确有体育记者加入懒熊,但难以适应商业报道的写作逻辑,遂离开,这是前车之鉴;2、一家名号里带有体育的媒体,却不怎么需要体育记者?我当时并未读懂懒熊体育。


但随着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推动,以及赛事、运动项目借助互联网O2O的社交化运营,体育产业成为中国体坛的热词,以前所未有地高频率被媒体提及。懒熊体育的出现,恰逢其时。


体育媒体圈之内,很多人言及体育产业还只停留在5万亿这个数字上。产经、市场、公司、商业,无论业缘还是采写方法,体育记者已有的经验储备,已经不足以报道体育产业。


去广州出差时,一位年长的报纸编辑忆往昔说:“战地记者第一,体育记者第二。”以足记为例,这个圈子,在中国足球的黄金年代,聚拢了一批中国传媒业界的翘楚,在环境不景气时他们纷纷转型,以同等的职业精神和犀利笔锋洞见着社会转型期的中国。


现如今,中国体坛春光再现,而罕有传媒界的体育圈故人回归这个领域。谁来担当起全面、平衡地报道当下体育产业的媒体责任?一是要求体育记者更新知识储备,二是要靠来自财经圈、闯入体育场的这头“懒熊”推波助澜甚至抢占鳌头。


啸聚于体育产业的局中人,已经有马云、王健林、张近东这些商界巨擘。我想,懒熊闯入体育圈的另一层效应,即是让中国体坛的受众不再局限于看台。举例而言,懒熊体育的公司报道,正在帮助投资人、创业者相互匹配,正在促成一桩桩体育大生意,也正在为一代热爱体育的年轻人提供以体育事业为生的就业机会。


一年前,我与懒熊擦肩而过;一年后,我“回来”开此专栏。至今我仍不敢说自己可以读懂体育产业,只希望在此发一家之言,闻过则喜,获赞不怠。


突然回想起,2015年4月在上海参加NBA中国的发布会,我初识韩牧老师,他那晚冒着雨去见一个投资人,其他记者趁着夜色雨中漫步外白渡桥和外滩。现在看来,这也许正是创业者和守业者的生存状态写照。


听说懒熊的办公地点已经从六道口搬到朝阳门——这里曾是帝都漕粮出入的城门,存放着帝王与百姓赖以饱腹的口粮——中国体坛有传播价值的商业报道目前是稀缺品,也是体育创业和投资受众群的必需品,我相信懒熊建立的内容原创平台有能力持续生产优质内容,以飨读者。


至于懒熊自身的商业模式,韩老师的团队看似无意进行赛事运营、版权收割或IP炒作。他们频繁地举办创投对接活动,更像是以一家孵化器企业的形式在发展。硅谷孵化器Founders Space联合创始人Steve Hoffman说:一个真正的孵化器,不只是拥挤着创业者的办公室,而是挖掘创业线索、提供创业教育课程和融资人脉、参股创业公司的创业服务商。这或许描述的是懒熊体育的未来。


5月18日将在五棵松汇源空间举行的体育产业跨界峰会,昭示了懒熊体育的愿景和野心。祝福懒熊——中国第一个体育产业助推器。


678204500416320581.jpg


作者简介:岳嘉,前港媒体育记者,现自由撰稿人。约稿或新闻线索提供:moopg@126.com


·END·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

新的二维码.jpg

5T$)VUI`6UVWCK79~JWVKW3.png


点击参加活动:2016中国体育产业跨界峰会购票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