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关注或研究经济变化的人可能会发现,进入2019年后,很多细分领域都开始加速迭代。文化、体育等领域也不例外,开始了“业绩为王”的阶段,这些过去代表慢生意的典型领域,如今正经历巨大变革。
体育产业尤为明显。
2019年至今,多达四家体育产业大公司进行了换帅:2019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阿里体育CEO张大钟离任;2019年8月,苏宁体育的曾钢内部调任,不再负责体育业务(苏宁集团目前尚未官宣);2019年9月,万达体育中国公司CEO杨东为离职,同月,魏江雷向新浪提出离职(新浪也还没有官宣)。
看上去,这四个人在今年同期离开是个巧合,但如果将他们放在一起去看,可能会发现一些趋势。阿里、苏宁、万达和新浪这四家大公司在进入体育产业之前,都是各个领域的标杆公司。毫不为过地说,他们作为一个集团在战略板块的设置,往往都预示着中国经济的某些走向。
“我也没那么大的能量,一个个体能影响到(集团)的发展,”一位离任负责人对我说。
确实如此,这四位都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既是职业经理人,又得在不同阶段玩命完成集团所给予的业绩目标。高举高打进入体育产业的阿里、苏宁、万达三家公司,如今要调头追寻商业变现,在经济周期大调整的情况下无疑困难重重。目前从张大钟、杨东为、曾钢的职位变化来看,这三个人离开后都是母公司的“老人”接手,将体育融入母平台来变现,这是很现实的选择。
新浪体育的情况有些不同。但魏江雷一手打造的篮球3X3黄金联赛以及其他草根IP,在今年逐渐看到商业成果后,谁来接手以及下一步怎么走,也给行业留下了一个值得观察的案子。
当然,作为一名创业者,我身在产业之中特别能够理解这种变化与调整。一个大背景是,在这四家体育产业公司调整之前,很多中小型的体育产业公司都早已进行调整。我们每年都会举行中国体育产业嘉年华这一大型行业峰会,每到年底都会发现,很多人已经不在这个行业里,大约三成的公司也已经关闭,而转型的公司,也在向商业变现的方向辛苦前进。所有的公司,都在为“活着”而展现自己的商业智慧与才华——很多体育公司的管理者也真正才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阿里、苏宁、万达和新浪体育业务的高层人事调整,来得比创业公司相对滞后些。
我知道魏江雷要离职,是9月17日收到一个朋友发来的信息,然后去核实时才知道他在前一天已提出离职。我对此并不惊讶,虽然魏江雷一直是老朋友,也知道他在新浪做得风生水起,但那种经营压力以及不同维度的考核标准,肯定是少不了的。
“一言难尽。”一位朋友提及魏江雷辞职以及当下的体育产业时这样说。
回溯过去我们会发现,新浪体育在当时乐视体育疯狂烧钱的情况下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至于这个战略决策当时是怎么做出来的,或许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新浪是在投入少、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走上自主培养草根赛事IP的道路。尽管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但却符合“做自己最擅长的”这一基本商业逻辑。所以,新浪通过自己的媒体属性以及新浪微博的加持,让他们的3X3篮球、足金联赛等很多草根IP在商业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同样,曾钢在苏宁体育期间也一直通过付费等在版权开支之间找平衡。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通过版权变现这条路道路无比艰难,即使是商业奇才也无法给出答案,我甚至认为在体育版权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能够敢于参与运营就值得点赞——没办法,大公司都希望从最高门槛的地方入手,风险当然也是最大的。
我跟阿里体育的张大钟有过很多交集,他接手阿里体育后的第一个独家专访给了我。2015年,在某五酒级酒店的大堂,我们坐下来深度聊了一次,他一直在强调的是“让运动更简单”,这个伟大的使命跟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十分相似。
从线上到线下,张大钟和他的团队也在努力兑现自己的承诺,但阿里体育从早期就从阿里集团独立出来,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阿里巴巴那样复杂的架构体系里,独立后的阿里体育,经常需要向外界证明自己跟阿里是有血缘关系的,甚至连阿里内部的人也经常会问:“阿里体育跟阿里到底是什么关系?”
至于万达,杨东为从NBA中国到万达体育,他还代表万达参加了懒熊体育在五棵松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活动。万达从10.5亿欧元收购盈方,到6.5亿美元收购美国铁人三项公司,买买买一时风光无二。过去三年多时间,杨东为扮演着国际IP和中国业务的连接者,在相对贫瘠的市场里努力运营着万达体育这个“大拼盘”,从收购的兴奋到落地变现的探索,他最终在上市后不久便“因个人原因离职”。
如今,张大钟、曾钢、杨东为、魏江雷都处于职业调整期,毕竟他们都是带领团队急行军后遭遇突然的方向调整,需要一个内心上的“清洗”——杨东为在日本度假、魏江雷在河南忙着5人制足球赛、曾钢与张大钟还没有官宣新方向。但是,对于中国的体育产业来说,现在已经彻底进入考验精细化运营的“存量时代”。
中国经济以及体育产业都要习惯“慢”增长了。
简单来说,“慢增长阶段”基本就是回到精耕细作与解决各种问题的轨道,不管是如同大象的大公司还是微小如蚂蚁一样的创业公司,回归商业本质、回到商业逻辑、回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保持耐心,做到最精最细最足,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产业没有所谓的大公司,都是创业公司,都在寻找商业变现,都在寻找不同维度的合作,尝试跨出圈层,找到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就像《创业维艰》的作者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跟他的创业合伙人马克·安德森一次对话说的一样:
马克:你知道创业公司的最大好处是什么吗?
本:是什么?
马克:就是让你体验两种情绪:欢乐和恐惧。
作者简介:韩牧,懒熊体育创始人&CEO,对商业世界的一切保持好奇。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
延展阅读:
下一个超级体育明星还未出现,但新型品牌已等不及了 | 韩牧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