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拉格时间5月5日傍晚至今,收到了好多跑友、朋友、亲人们的祝贺与祝福,让我内心诚惶诚恐。
马拉松于我,就是一个业余爱好。百马,不过是自己和自己定了一个约定,送给自己50岁一个礼物(我是44岁开始跑步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比起那些挑战人类极限的人,比如攀登珠穆朗玛峰、百日百马、超级铁人三项等等,这实在是小儿科。
为什么会想起来定个百马目标?
这只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一个阶段目标,以此让自己有规律地参赛,不要懈怠于生活,告诉自己还是可以去干些原来不敢相信的事情,也给孩子们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生活的榜样。2014年,我跑台北马拉松的第二天是女儿的生日,她发微信来给我加油。我回复她说,爸爸用这个马拉松当做你的生日礼物,我跑在前面等你,你一定有一天会超过我。
另外,跑到10个全马时,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到对90后草根跑者仇乾阳完成百马后的采访,对我非常激励,我特别佩服这个年轻人的执着和热爱,于是也确定了自己的百马目标。
100个马拉松,很牛么?并没有。
2015年2月,我去台南马拉松,台湾的马拉松发烧友方教授来火车站接我,他刚刚跑完第80多个马拉松。那时候我觉得这简直是神话。而他说,在台湾,跑够100个全马,才能在跑步协会入门,跑过三四百个、乃至五六百个的,也大有人在。据有关体育数据机构统计,2014年台湾跑完百马的人数已经突破了500人,200场以上76人,300场以上12人。现在更多。
截止目前,大陆完成百马的人数也已经接近百人规模,其中更有如金飞豹、陈盆滨等人“百天百马”的奇迹创造。如仇乾阳这样的90后,已经跑完了近三百场全马;也有如李小白、田同生这样不输后生、健步如飞的60、70岁的跑步前辈;女跑者也有逾十人以上。当我完成百马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中国百马第一人、2013年在勃朗峰巨人之旅中牺牲的杨源……杨源的厚道为人、对马拉松的热爱、对推动中国越野运动的贡献,让我无比崇敬。
布拉格之后,我特别高兴的是,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中国百马俱乐部中的一员。在这个俱乐部里,太多人的故事令人感动和敬佩。
对于我个人而言,完成“百马”,意味着什么。
那还真是挺牛的一个事情。
跑过终点,我简短的发了朋友圈:“愚公移山,矢志不渝;道阻且长,行将必至。始自万科,持于创业。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人要敢于挑战
我在很多釆访中提到过,我从小最没自信的事情,就是体育,与“跑步”更是完全绝缘。因为体育不及格会影响升学,母亲曾经四处求人,急白了头。所以自那之后,但凡我干了点儿什么和体育相关的事,父母都非常惊讶。当然,更别提马拉松了。起初他们不信我会去跑马拉松,后来他们特别担心我跑马拉松,以至于多数马拉松我都是瞒着他们干的。所以,当我拿下“百马”,我能想象他们惊愕的表情。
另外,六年完成100场,对于我这么一个忙人,这是一个精密计划的过程。特别要感谢家人的理解,六年三百多个周末中的1/3我都是在跑步中度过的。
把第100场马拉松作为我50岁的生日礼物,就意味着我要在2019年5月完成百马。既然后门关死,于是我每年要预先做好全年的参赛计划。计划报名的赛事两倍于实际要跑的。因为工作太忙,很多时候身不由己,经常报了名也不一定能去,所以只能广撒网。这100场,70%多的在国内,包括很多我原本闻所未闻的中小城市。很多时候得把出差开会加上周末跑马计划在一起。这些赛事报名、安排行程等一系列过程,跑哪儿科技、知行合逸、芝华安方、智美体育、中奥路跑等赛事服务机构,包括毛线团、嘉友跑、悦跑圈等,都帮了我很多忙。
还有,我要求自己一场场比赛,不硬性追求任何目标成绩。安全完赛,就是标准。但是,一旦出发,必须完赛。所以,100场,无一场中途退赛,从未有任何伤病,这是我最高兴的事。
“人需要敢于挑战一下自己不敢碰的东西。”这是我跑马拉松之后,经常和别人说的一句话,也是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有人问我,选择比赛有具体的标准吗?如果有,标准是什么?
我有三个回答:
1、每个城市不重复,一场换个地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除外)国外,只重复过波士顿;
2、城市有故事、有文化;
3、容易去、回。
为什么百马最后一场选在了布拉格?
我希望提醒自己不忘跑步的初心。
2013年5月12日,在魏江雷组织的联想跑团集体参加的布拉格马拉松中,我用5小时13分钟,在宋满丽大姐引领下,完成了自己的首马。那是在开始跑步10个月左右之后,那时月跑量100-120公里。那一次让我对自己刮目相看,感觉推开了人生中一扇完全陌生的窗户,同时,也对牺性自己成绩、领跑我完成首马的满丽大姐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所以,后来我在很多马拉松途中“捡人”,帮助他们完赛,包括百马中有近十次是赛事的关门“兔子”,也是受到首马的影响。
因此,我很早就把百马收官之战定在了布拉格。
跑步需要价值观
实际上,马拉松是个身体和大脑共同作用的运动,湛庐文化出版、我翻译的《马拉松脑力训练手册》说的正是这个。
另外,跑步是个很内观的个人事情。每个比赛没有什么跑得好不好,自己舒服就行,所以我特别喜欢自己独跑,留给自己四五个小时排空的时间。
我的跑友周伟发给我一段话,我特别喜欢。他说:“把跑马当成个由头,主要去各地旅个游,绝不重复地方。PB(编者注: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给谁看?你真有本事早去奥运会了,都是个大众健身,P个毛啊!一帮人在一起热闹热闹,然后顺便旅个游,长点儿知识,这才是正事儿啊!如果累个半死,第二天都不能正常活动,在别人眼里不是笑话吗?”其实说得非常朴实。
跑步者持什么价值观在我看来特别重要。对于普通人,成绩在一场比赛中的意义只占一小部分。我向来认为,人对于极限运动必须敬畏。一场赛事有关门时间,意味着组织机构根据比赛多方面因素制定的科学时长。我们每个人身体条件不一样,要尊重科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是合格的跑者。而“合格”,还包括了坚韧、不放弃、不攀比和策略安排时间、尊重赛事规则、做一个文明跑者等等。
我在一个采访中说过,跑步不会创造奇迹,但可以帮助你在某一段时间内,专注于内在,反省并学习如何料理自己的人生。到跑步中去领悟人生是一次长跑,不一定要超越别人的评判标准,而在于你可以坚持到最后。
站在马拉松的起跑线上,就战胜了自己。
越过了马拉松的终点线,就超越了自己。
这些就是我的跑步观。
100场马拉松是100本厚厚的书
六年100场。足迹:7大洲+北极圈;18个国家;81个城市。
我几乎可以立即说出每一场的特点及每一场发生的奇闻趣事。因为马拉松,我“读”到了太多书本里没有看过的知识,见识了丰富多样的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领略了大风、大雨、大雪、冰凌、电闪雷鸣、骄阳酷日、凛冽刺骨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里的奔跑。
更重要的是,我结识了一大批价值观相同、热爱生活、豁达乐观、励志积极的跑友。男女老少,太多有故事的人!大家不仅一起跑步,更加成了精神的心灵上的伙伴。其中最多的,我们一同跑过八十余场。
当然,我更要感谢那些位最初“逼我”走上跑道的“启蒙”者们。
4219.5公里的全马,加上30多个半马,大概有5000公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有了最直白的认识。
百场马拉松,场场都不同。这就是这个运动的魅力。
百场马拉松中完成得最为艰难的一场,是2015年元旦的抚远黑瞎子岛马拉松。实在是太冷了,零下30多度,要对抗各种生理和心理压力。回想起来,我都没勇气再跑。
百场马拉松中完成得最为开心的一场,是2016年3月21日的首尔马拉松。那是在2016年2月因滑雪导致右腿韧带撕裂拉伤后40天,我悄悄重返赛场拿下的比赛。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那天,张晓英说,你一拳打破了人生的天花板。现在回想,不是因为那一场的坚持和执拗,可能也就没有今年5月的百马了。
当然最动人的,还是这个第100场马拉松。我用“43210(编者注:4小时32分10秒)”这些神秘数字组成的PB为百马画了一个无比有趣的句号。来自四面八方来助阵的跑友有近两百人。从我出发前到比赛后,近六十多挚友发来近三万多字的感言,更有飘洋过海送来的各种亲手制作的纪念品、优客工场后援小伙伴们的细节记录、十川精美的百张名信片设计……“临时业余筹备小组”把活动所有细节安排得井井有条,愣是跨万里成功地办了一场“赛中赛”。我的几位跑友哥们儿,陪跑陪照,留下大几千张珍贵的照片。伏尔塔瓦河上难忘的分享会,可能是我岂今参加过的最浪漫的分享会了………这背后要感谢的人太多,我无法一一写下他们的名字,但均已深深地刻在我的生命印记中。一个运动能串起这么庞大的友情,可能也就是马拉松了。
完成100个马拉松后,有人问我是否有过厌倦跑马拉松的情绪产生?接下来大的跑步规划是什么?
我想,我会一直跑,谈不上厌倦,也不会像开始时那么兴奋。我其实希望我可以健康平静地一直跑,到80岁我还可以站在起跑线上。
这100场,最让我高兴的,是从来没有一次退赛、没有一点伤病。我会努力去保持这个纪录。
接下来我的跑步目标:
1、多带一些新手上道,帮他们爱上马拉松;
2、选择一些有文化特色、故事的地方去跑;
3、支持一些中小城市的马拉松,为他们站台;
4、做中国马拉松文明和马拉松公益的推动者。
“用过程定义人生”,百马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小结,人生的马拉松和生命等长。
毛大庆:马拉松爱好者,优客工场和共享际创始人、董事长;曾获“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CCTV体坛风云人物”。著有《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奔跑的力量》等;译著《鞋狗》等。
延展阅读:
2018越山向海人车接力中国赛举办发布会,毛大庆于嘉等著名跑步爱好者将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