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46号文件颁布一年多了,大公司们持续加码体育,创业公司也经历了天使、A轮、B轮等,他们在聚光灯下奔跑时,肯定面临很多挫折与不确定。在年关愈来愈近时,我们需要对这些人好点。
还有一个多月,春节就要到了。坐在我对面的创业者正在准备拿B轮,他很详细地跟我算账,钱够用到什么时候?万一某知名投资机构的钱到不了怎么办?
这是凌晨的上海,室外已经够冷,1度左右——远没有到寒冬。但坐在我面前的创业者感慨说:“我的公司真的已经进入寒冬!”
也就是说,如果他完不成B轮融资,公司就可能死掉。可以想象,在接下来一个多月就春节的时间里,如果他完不成B轮融资将会度过一个怎样的春节?
这就是创业,没有“资本寒冬”之说,因为每天都要经历不同的寒冬。但多数人没有被寒冬所吓倒,包括那些没有任何优势的创业者仍然加入这个潮流。甚至,不少体育创业者在初期时是抱着很大梦想进来的。比如,一个橄榄球创业者,他创业的初衷是拯救中国橄榄球,这个使命足够了不起,所以招聘的员工也基本是橄榄球运动员(或喜欢橄榄球的),但这样导致员工思维基本单一,还没做多久公司就运作不下去。更致命的,公司没做多久就进行各种妥协,为了活着接各种各样能变现的业务——公司做着做着就“低贱”了。
没错,是活着。要记住,创业最重要的是活下来,再谈使命与愿景,然后是有效率地运营。所以用户(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投资方第三。为了让公司更有效率运转下去,创始人必须找到能够有效率的员工,然后实现盈利。
不过,很多体育创业者与大公司都在对外宣称,做公司都是为了中国足球、篮球、橄榄球、高尔夫等,但这一切前提是你得活着才有资格去做这些事。
快过年了,我们要对体育创业者好点。很多体育创业者别想那么远,能活到B轮再说。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曾说其他行业是“C轮死”。根据清科的数据,2014年国内天使投资共完成 766 起,但这些公司最终成功融到B轮的只有200多家,其他都是要么死掉,要么被合并。所以,在体育行业同样如此,他们能撑到B轮已属不易。
很多人会说,拿了天使就可以启动了,拿到A轮就安全了,拿到B轮就彻底无忧了(可以冲刺新三板了)……实际上,体育不少公司压根没有商业模式,“砸钱+砸钱+砸钱”还会是长久的现实。所以,即使拿了融资并不意味着什么,风险就像寒冷的天气一样随时会袭来。
快过年了,我们要对投资方好点。今年以来,很多资本涌进体育圈,他们大张旗鼓地宣称投资体育项目。但现在我统计发现,不少基金都对体育“张大嘴巴,但不知道怎么吃下去”。除了比较活跃的动域资本投资30多个项目外,其他能投资10个以上体育项目的基金屈指可数,甚至降到投资5个以上体育项目的基金,也不多——这有点尴尬!
要知道,这些基金在成立之初对外宣布都是几十亿元的!如果按照这样速度投下去,这几十亿够投不少年的。所以,还有一个多月就到春节,他们该怎么盘算盘算?
快过年了,我们要对体育大公司好点。过去一年,以乐视体育为首的公司们进行很多动作,此后还有万达在国外疯狂行动,华人文化基金的数个动作,以及新加入的阿里体育,他们正在慢慢进入疯狂投入阶段。这对体育产业是好事,因为体育产业的盘子看上去很大,但具体细化现阶段还很小,我们必须扩大本源市场,以此让体育跟互联网、消费、娱乐、文化等更多跨界结合,只有将盘子造得足够大,这个行业才有希望与机会。
对于大公司们的疯狂行动,我们不要着急去批评,不要着急去下结论,因为商业的很多东西都不容易让外面人看得懂,而且他们经历的波折与亢奋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快过年了,这些大公司正在筹划购买下一个俱乐部,下一个版权,下一个并购,下一个投资,或者下一个压根没有盈利的布局。
快过年了,我们要对体育从业者好点。过去一年,这些从业人员面临行业变化,一直自己与产品在升级,抑或是对体育的坚守。这才是体育行业最本真的魅力所在——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快过年了,我也希望你们对懒熊好点。你们的更多批评与建议才使我们更快成长。
我们要对自己好点,其他行业基本都说“界”,但体育与娱乐是“圈”,说明这是一个江湖、一个圈子,我们需要适时打破江湖——更多跨界分享与交流。
·END·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本文为懒熊体育原创或编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