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2018上海国际马拉松公布了选手报名中签结果:在近14万的预报名人员中,仅有38000人获得了参赛资格。这一不到3成的中签率也符合当下国内马拉松市场的火热。
在中国田协今年1月发布的《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中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1100场,参赛人次近500万。而从覆盖区域来看,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已经涵盖了含西藏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4个城市,较上年增加101个城市。
不过近日,一项由上海市体育局发起的研究显示,25%左右的人都需要科学的马拉松训练和监测来排除风险。该研究从今年年初开始启动,由上海市同济医院与术康运动康复中心联合完成,后者负责承担所有受试者的运动心肺功能测试。
术康创始人兼CEO雷震向懒熊体育介绍,目前已完成60例研究,初步预计在完成300例研究后能做出更加严谨的结论判断。“这个课题由国家出资,具体的检测则有偿对社会开放。”
从2015年开始正式运营的术康是一家运动康复和慢病管理平台,8月中旬,术康宣布已完成4000万元B轮融资,由某药企战略领投,IDG资本跟投。在此之前,术康在2015年9月获得来自IDG资本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
雷震告诉懒熊体育,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快推进临床研究。在“马拉松爱好者运动猝死风险研究”之前,术康也已与数家三甲医院联合做过多项临床研究,如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合作的“针对远程监控下运动治疗对膝关节炎患者康复情况”的研究、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的“针对远程监控下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康复情况”研究等。
在临床研究之外,术康的核心业务是慢性病和慢性疼痛的运动营养治疗。
从产业环节的角度来看,运动康复可简单按供需端分为两个层次:
1、技术、器材、药物供应商
2、运动康复机构以及终端受众,这个终端受众又可细分为To C端的患者以及To B端的赛事
为此,术康也选择构建了一套“智能硬件、App、线下运动治疗中心“的体系。其中,智能硬件是指其自主研发的可穿戴心率监测设备,主要的功能室帮助科学量化运动指标;而手机App则提供远程评估、视频指导、远程监控、收集数据等服务。雷震表示,“智能硬件+App“的产品即将同步申请中国CFDA和美国FDA认证。
不过,在雷震看来,基于医疗行为的严肃性,术康并不是一个完全面向C端的公司,通过App在线上获客也不是术康的初衷。“我们最首要的任务是做一定规模的临床研究,在得到监管机构和医院认可的前提下,再由医生把我这一平台推荐给患者。”雷震说。
为了满足线上、线下的双向导流,术康的线下治疗中心现已在成都、上海、重庆落地。此外,北京、沈阳、西安、深圳等城市的线下机构也即将展开运营。术康的线下团队由术康的近30名全职医生组成,分为EP(Exercise Physiologist,运动治疗师)和PT(Physical Therapist,物理治疗师)。
雷震透露,布局线下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处理情况较为复杂或是要求较高的病人;第二也是为了把线下的经验经过总结后移植到线上。
目前,术康App的随诊用户已超过7万,通过运动营养治疗的患者有近1700名,标准客单价是每年799元的疗程;而线下的医疗中心已接待的患者超过1500名,标准疗程是每3个月1万元。
在公司的营收方面,目前80%的收入来自于线下门诊。雷震表示,如果术康的远程治疗能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后,99%的收入来源都会来自于远程服务。“我预计这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一切顺利的话可能能在一年半后实现。”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数据,到2020年中国运动人口将达到4.35亿。而《2009-2014健身行业产值规模》又显示,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损伤率达到85%以上。换言之,理论上到2020年,我国患有运动损伤的人群将达到3.7亿人。
然而,尽管近年来处于消费升级的热潮中,但我国的运动康复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供给两端都存在较大的缺口。
根据致公党中央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提案,截至彼时中国具有康复治疗师专业技术资格仅约3.6万人,换句话说,按国际口径测算的话,也就是2.65名康复医疗师/10万人口,远低于欧美地区平均60名物理治疗师/10万人口的比例,也不及香港地区的36.4名/10万人口。
雷震也认为,国内的运动医疗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在欧美最初是应用于心脏等大型手术的康复,发展至今已很成熟了,现在已积极应用于疾病预防了;反观在中国才刚刚开始,没有学校、没有培训、也没有相应的认证机制。国内的物理治疗师主要做的是神经康复。“
因此,雷震希望能通过术康App的工具属性,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我们通过远程支持来简单地培训相关人员,比如副手或是其他专业的物理治疗师,进而去治疗那些病情不太严重的、可以远程治疗来解决问题的病人。”
延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