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中期,对时任美国网球协会主席的斯卢·赫斯特(Slew Hester)而言,用“拨云见日”形容他的处境或许再合适不过。
那时候,每年夏季的美国网球公开赛还是在位于皇后街、古朴典雅的西城网球俱乐部(West Side Tennis Club )举行。但美网和西城网球俱乐部的租约当时即将到期,双方的关系也日渐紧张。
某日,赫斯特因事在拉瓜迪亚机场降落。他凝视着那片位于法拉盛草地公园——曾举办过1964年世博会,而当时已然荒废的公家地皮。
这块地皮涵盖有原名歌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纪念球场——这里曾见证过吉恩·克鲁帕的爵士鼓表演,谁人乐队与大门乐队同台,以及纽约大都会队用一场烟花盛宴庆祝他们在1969年世界大赛中的奇迹胜利。
阿姆斯特朗球场的座位空空如也,仿佛残骸一般。市政府当时正深陷经济危机,急需达成一笔交易。
赫斯特看到了未来。
1978年,刚完成改建的阿姆斯特朗球场对面,安设了一个规模更小、外观酷似甲状腺肿的大看台的球场。克里斯·埃弗特(Chris Evert)在这里赢得了美网四连冠,康纳斯则击败比约·博格(Bjorn Borg)拿下个人第三座美网冠军奖杯。
那一年,近27.5万人现场观看了为期两周的美网赛事,那时的比赛场馆还只有一家餐厅,以球拍品牌“Racquets”命名。1978年美网总奖金为50万美元,换算到今天约为200万美元。相比之下,本届美网的总奖金达到5300万美元。
2018年是美网50周年纪念,也是如今被冠以“美国网协比利·简·金”前缀的国家网球中心投入使用的第40个年头。在这个颇具意义的时间节点,美网赛会组织者将揭开阿姆斯特朗球场2.0版本的面纱。这座新球场的全面改建工作用时五年,耗资超过6亿美元,底特律建筑公司Rossetti负责全部新设施的设计工作。
诚然,如今的美网无论如何也无法和“古朴典雅”挂钩。这项赛事已成为利益角逐的商业乐园和高端消费场所。尽管如此,掩盖在当今网球中心地基下的昔日世博精神,仍未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在大多数重要体育赛事的现场感让位于电视机体验的时代,美网仍是一个富有“亲临其境”快感的“异类”——一个对网球迷们意味着两周沉浸式观赛的节日。这一切都离不开美国网球中心首席运营官丹尼·佐斯纳(Danny Zausner)。在他的主导下,美网场地经历了各种影响深远的革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并丰富了球迷们的观赛体验。
以下是2018年美网的几大主要比赛场馆:
全新的阿姆斯特朗球场
网球中心的南入口无疑是转播镜头的宠儿,法拉盛草地公园的世博会巨型地球仪及其富有活力的喷泉正对着的,便是亚瑟·阿什球场。但80%的访客选择穿过摇摇晃晃、风景如画的木板路,从纽约地铁7号线和长岛铁路前往网球中心东门,那里曾是老阿姆斯特朗球场和大看台球场的所在地。
尽管分别只有一万和五千坐席,这两座年代久远的球场却拥有柯达胶卷般的复古魅力。不幸的是,情怀无法掩盖实际问题。入口处总是陷入堵塞,人们不得不排起长龙;场内视野糟糕得令人发指;大部分座椅的空间过于狭窄;各类商品摊铺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不由得让人想到麦迪逊广场花园下方熙来攘往的车站广场。
另一个有些危险的信号是,洗手间数量少得可怜。
2016年美网之后,组织者对这两座球场进行了翻修。如今在东门迎接球迷们的是新阿姆斯特朗球场。新建筑比原有球场高,占地更少,配有伸缩顶棚。从木板路上望去,新阿姆斯特朗球场有点像是一个标准的车库:四四方方、庞大笨重而缺少情感,表面覆盖着百叶窗似的屏障。
颇具反差意味的是,场内设施则是令人惊叹的顶尖水平:这座容纳1.4万坐席的露天球场拥有可遮阳的绝佳视野,大量特许经营点,还有一个俯瞰场地的巨大露天吧台,仿佛在鼓励球迷们实现相当数量观众去美网的目的所在——玩乐,吃喝,希望成为他人的视线焦点。
只有等到美网开始,我们才有机会一睹新阿姆斯特朗球场究竟有多么出色。但如果在赛事期间,这座场地和看台从早上到凌晨都人满为患,那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同阿什球场一样,新阿姆斯特朗球场也将举行夜场比赛。
训练球场
多年来,为了一睹玛丽亚·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或是拉斐尔·纳达尔(Rafael Nadal)训练,美网资深球迷们不得不透过浓密的枝叶和围墙洞口远远观望。四年前的一次翻新后,美网官方增加了一片坐席数量过千的看台,观众们可以从那里饱览五块训练球场上发生的一切。
双面的露天看台还面朝4、5、6号球场,这三块场地此前几乎没有留给外界视线的空间。在看台下方,如今可以有约100名球迷站在场边观看球员们训练。这或许是网球中心最不起眼的升级之一,但它为任何想要驻足的人们提供了堪比后台通行证的体验。
美食广场
美网平均每天接待成千上万的网球迷。他们从塑料的细长香槟杯中小口喝着气泡酒,在梅赛德斯奔驰展销厅里过眼瘾,在拉尔·劳伦零售店购买Polo衫,为龙虾卷排起长队。
美网就像是一场昂贵的州博览会,只不过陪伴人们的是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和塞雷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而非拖拉机拖拽比赛和南瓜雕刻大赛。而美食村,便是属于美网这个“州博览会”的游乐场。
到了晚上,这个地方便成为全城最大的夜总会。赛事第一周格外具有节日气息,到处都有比赛,球迷们穿梭在各个场地之间。到决赛周末前,随着球员数量逐渐减少,人群也开始散去。劳动节过去了,美网预示着夏日的结束。
一种隐含的感伤情绪突然开始弥漫,即便作为大满贯年终曲的美网达到高潮,这种气息也难以消散。
大看台球场
不少人或许都怀念那座摇摇欲坠的老大看台球场。如果你在赛事第一周花上大半天时间待在喧闹的老大看台球场,便必然不会错过某些最佳比赛的特写镜头。这座半掩的球场就像是一个隐藏的秘密。
但全新的大看台球场无疑要出色得多。新建筑位于网球中心的西南角,原址是一块停车场。翻新后的大看台球场更具吸引力,是一座可容纳8100座位的准斗牛场,拥有一块下沉球场和近乎完美的绝佳视角,与规模更小、自2013年开放后便迅速赢得大众喜爱的17号球场交相辉映。
新的大看台球场在2016年美网首次投入使用,设计者有意将座位更多集中在在球场背阴处。
增加球场容量使得美国网协可以在不削减先到先得消费者准入名额的情况下卖出更多预售票。这意味着,理论上人们仍然可以随便进入大看台球场内,找到空座位,消磨一天的时光,尽管这需要足够好运。自开放起,大看台球场就像17号球场一样,源源不断地散发出巨大的吸引力。
亚瑟·阿什球场
当阿什球场于1997年揭幕后,批评声很快便不绝于耳。作为世界最大的网球场,阿什球场单调乏味,偌大而空荡,且尤其缺乏实用性。球员们对场内的阵风抱怨连连。从几乎高耸入云的座位向下望去,球场袖珍得就像是一张邮票。烈日无情地照射着这座由混凝土、金属和塑料构成的建筑。
美国网球协会曾专门咨询过气象学家,后者表示,美网赛程恰好赶上传统的干燥时节。考虑到这一因素,美网官方拒绝了安装可伸缩顶棚的议案。在阿什球场开张后的最初几年,美网的决定看起来简直是天才之举。
但连续五年,美网男单决赛都因大雨而推迟。
很明显,美网需要球场顶棚。但由于建设时的结构限制,阿什球场没有条件搭设顶棚。新建一座替代球场则是天方夜谭。
Rossetti和全球顶级工程顾问公司科进|柏诚的解决方案是,用八根钢柱在球场外围搭建出一个独立结构,将阿什球场包裹其中。这些钢柱用以承载一个能支撑可伸缩板的巨型桁架结构。呈弧状、八边形的顶棚就像是球场上方的巨大折叠伞。
改造结果不仅帮助美网赛事保证按时进行,还给阿什球场的外观增添了未来主义色彩,使其轮廓更为鲜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全新的阿什球场提升了观众们的比赛体验。
部分原因在于,由于搭设新顶棚,美网方面需要移除阿什球场最顶层的两排看台。这2000个座位被移到中层,同时下沉的还有球场大屏幕。因此,大多数观众不用再费力仰头看比分或是回放了。
即便是处于收缩状态的顶棚也会遮挡座位,尽管新结构的声学系统把各种恼人的电话交谈声尽数放大,但同时为这座容纳2.4万坐席的球场注入了一种私密的幻象,在激烈比赛期间加强了寂静的戏剧化效果。
相比温布尔登的“中央球场”,阿什球场没有这般响亮的名头,但它更为出色。
灯光下的美网,便是其纽约气质的最佳体现。温网只有一座球场配有灯光装置,晚上11点之后则不再开放。
美网似乎将从黑夜划入白日的比赛视作一种荣耀,仿佛网球运动(不如说是纽约式大满贯网球)理应让大萧条时期的那些耐力比拼(人们跳起探戈,直到晕倒)看起来相形见绌。
对观众而言,即便只是看晚场比赛已让人疲惫不堪,但它们同时也令人兴奋不已。随着夏日的热浪逐渐减退,观众们可以全然沉浸在精彩赛事之中,夜场比赛的积极意味体现得更为明显。
随着阿姆斯特朗球场向夜场比赛张开怀抱,网球中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百老汇和外百老汇。
不论球场上的最终胜利者是谁,别指望自己今年能完全掩盖阿姆斯特朗球场的光芒。
延展阅读:
怀孕就会排名下滑?因为小威,美网成为首个认真对待怀孕球手的大满贯赛事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编译自《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原文作者为Kevin Dr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