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写下了一段奠定当代传播与文化研究领域生态的文字:
“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正是媒介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然而,媒介的内容对塑造人际组合的形态也是无能为力的。实际上,任何媒介的“内容”都使我们对媒介的性质熟视无睹,这种情况非常典型。“
当麦克卢汉在五十年前抛出“媒介”的概念时,他隐含着对一种文化氛围的指向。历经时代沿革,这一术语如今更多代表着传播文化信息的环境和技术媒介。简而言之,我们将自己视作一种文化的方式,反映出我们用以代表自己的技术。
198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英格兰与阿根廷的对决,便是一个极佳的例证。本场比赛,马拉多纳打入了两记载入足球史册的伟大进球,第一球更是成为体育史上最具争议的时刻。下半场开始仅六分钟,马拉多纳为阿根廷首开纪录,著名的“上帝之手”由此孕育而生。
此球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因为据随后的录像画面显示,马拉多纳是用手将球打进的。当值的突尼斯主裁阿里·本纳赛尔(Ali Bennaceur)并未看到马拉多纳的手击球动作,而是判定为头球进球有效。进球后,马拉多纳指示队友们表现出对此球有效性的充分自信,“过来和我拥抱,不然裁判就要把这球吹掉了。”一贯张扬的球王接着说道,“这个进球一半是靠马拉多纳的头,一半是靠上帝的手。”
马拉多纳不仅是球场上的大师,亦深谙文化取代技术从而塑造真相的重要力量。这便是麦克卢汉在1964年提到的“媒介”:社会剧场成为检验事实的舞台。尽管大量照片与影像记录下马拉多纳的手球,但被广泛接受的真相并非技术呈现的画面,而是借马拉多纳“之手”被编织进阿根廷全新的民族叙事,进而被其形塑的“真相”。结果就是,大众选择看到一粒头球。
“上帝之手”背景下的阿根廷,刚刚结束从1976到1983年的军政府统治。这个残酷程度几乎冠绝二十世纪的军事独裁政府,造成了近3万人被强迫失踪。在那些存活下来的人之中,大部分在竞技俱乐部(Club Atlético)这样的集中营里遭到折磨与强奸。由于集中营位置临近博卡青年竞技俱乐部的糖果盒球场,“竞技俱乐部”由此得名。在这类集中营里,许多女性怀孕产子,自己的孩子却被军方抢走再转送他人。新生儿们的归宿,通常是那些参与谋杀他们母亲的人家。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竞技俱乐部集中营,大量政治异见人士遭到折磨或谋杀。
“上帝之手”之于阿根廷人的意义,远超于单纯的“违规入球”。在这个符号般的进球背后,是对于英国入侵阿根廷的不义历史的一种回应——先是1806与1807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而后是1832年代的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最终导致阿根廷在1982年入侵福克兰群岛,孤注一掷地试图挽回摇摇欲坠的独裁政权。
“上帝之手”标志着一个恐怖与强迫失踪时代的终结,而1978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本土世界杯上,政治迫害的事实却被彻底地消声了。相反,“被失踪的人们(desaparecidos)”以另一种方式得到纪念:反国家恐怖主义的阿根廷公民们在河床纪念碑球场的门柱下方涂上了两道黑环。“上帝之手”是阿根廷国家队对于诸多强加于人民的不公的抗争,再多的技术手段也无法介入这场马拉多纳完美地利用谎言换取的“胜利”。
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城阿兹台克球场发生的错误,距离今日的我们已无比遥远。国际足联在本届世界杯引入了VAR(视频助理裁判)技术,以有效规避“上帝之手”等情况的出现。我们如今已进入超监控时代,任何事物都将被置于镜头下仔细审视。这种情况下,在本届世界杯的裁判等待VAR回看结果的两分钟间隔,你完全可以去上个厕所再回来。根据国际足联规则,VAR仅仅在提醒裁判出现“明显错误”时才会介入,包括与进球、点球、红牌和认错人有关的错误。
在莫斯科的中央VAR办公室,共有两个视频操作间(VOR)。33个转播摄像头中,8个为超慢速(super slow-motion),4个为极慢速(ultra slow-motion)。此外,配备14个终端的视频操作间里还有2个专供VAR团队使用的越位摄像头。每场世界杯比赛会安排4名视频助理裁判,其中一名负责判定是否存在越位。四名转播编导会选取最佳的镜头角度,帮助这名裁判做出判断。
除了在莫斯科的视频操作间,球场边还设有一个裁判审查区(RRA),以便裁判对场内事件进行回看。每次裁判选择到场边回看,都会用手势向球员与观众示意使用VAR,这会延缓重新开球的时间。尽管在主裁给予法国队和瑞典队点球的判罚中发挥了有效作用,这些回看同时意味着延长死球间隔,更多点球与更少的红牌。
说实话,VAR降低了比赛节奏,让足球变得乏味。在笔者看来,过去一周的几场比赛不再像以往那样充满激情,对于“安全与稳妥”的关注已超过对比赛策略的追求。规则成为足球比赛的重心,球场意外事件催生出的情绪则被人为削弱了。笔者怀念那些错误留给我们的不完美判罚,以及从座位上一跃而起的球迷们。现如今,球场氛围让人感觉如同身处皇家歌剧院。
马拉多纳祭出“上帝之手”仅仅四分钟后,他打入了堪称足球史上最精彩的进球之一,后被称为“世纪进球”。这就是体育的艺术性之所在:超脱于规则。马拉多纳用行动告诉世人,足球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公正与文化共同体。
看过西语国家比赛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球场或电视解说员在球队进球后那一连串“G-o-o-o-ol”的呐喊,这种情感的释放可以延续一分钟以上。在英语足球文化中,与之对等的场景并不存在。对很多人而言,拉长音的进球庆祝显得“太过了”,让人感到不舒服;但在其他人眼中,“G-o-o-o-ol”永远不嫌多。“不完美”深深嵌入我们的文化身份之中,而对每个动作都通过技术进行切割与测算的VAR,正酝酿着毁灭的危险。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言中的是,如果我们允许技术识别并消弭球员与裁判犯下的每一个错误,我们将会冒着失去足球热情的风险。笔者深信,文化交流的成果胜过VAR的好处。尽管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逃过裁判惩罚,并最终帮助阿根廷赢得1986年世界杯冠军,但就像一名球迷所言,这场胜利仅仅是“对福克兰群岛战争失利的报复”。
随着我们远离人类的共有激情,危险地滑入一个系统性的,推崇数据计算、条条框框与完美无瑕的社会,笔者不禁怀疑:如果瑕疵和错误正是驱动我们的文化与个体情感的动力呢?笔者情愿回到那个尽管不完美,却格外美妙、富有人类连结的“上帝之手”时代,而不是向如今文化工业生产出的冰冷而机械的监视器张开怀抱。
延展阅读:
“上帝之手”不会再有,因为VAR就是足球场新的上帝 | B面世界杯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编译自Forbes,原文作者为Julian Vigo。